<p class="ql-block">重庆巴国城雕塑——酒斛</p> <p class="ql-block">巴人博物馆正门</p> <p class="ql-block">内藏《山海经》记录</p> <p class="ql-block">巴山神话画匾</p> <p class="ql-block">巴人弓射图</p> <p class="ql-block">巴人武训图</p> <p class="ql-block">巴国城雕塑</p> <p class="ql-block">巴国城雕塑</p> <p class="ql-block">巴人舞、练功、制陶图片</p> <p class="ql-block">本人乘兴在此一照</p> <p class="ql-block">巴国城环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见上</p> <p class="ql-block">环湖公园打卡</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三)巴文化五大特征概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文化是中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结构一起的总称。其内部存在多种分支。巴文化以重庆地区为脉,其遗址主要有罗家坝遗址(今四川宣汉)和杜戚古城遗址(今四川渠县)。</p><p class="ql-block"> 巴文化具体有五大特征:</p><p class="ql-block">1.巴文化历史悠久。巴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巴国灭后其文化影响流传至今,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2.巴文化影响地域广泛。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陕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p><p class="ql-block">3.巴人具有崇武、强悍的民特点。巴人率直憨厚,同时具有忠勇信义、勇猛善战的性格。打仗犹如跳舞一样勇猛,巴人,其图腾为“蛇”和“虎”。</p><p class="ql-block">4.巴人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巴人能歌善舞,巴人脸谱以及巴渝舞蹈符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5.巴人有独特的服饰、生活爱好与家族礼仪,比如祖先崇拜、婚嫁习俗、婴儿诞生、老人寿辰与入土安葬等都有较完整的礼仪形式。</p><p class="ql-block"> 6.巴文化与华夏文化的融合。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开始融入华夏文化的共同体,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巴文化有关的词语载入《辞海》的词如“巴人神话、巴蛇吞象、比翼双飞、白虎神话、盐火神女、巫山神女”(巫山神女是五方天帝中南方赤帝之女,曾助大禹劈山开峡、排疏积水后化作神女峰保行船平安,得后人尊敬奉祀)等。毛主席曾咏诗赞道“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p> <p class="ql-block">(四)巴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常说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巴文化的产生,与巴人当的所处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密不可分的。</p><p class="ql-block"> 一是由于巴人长期遭受历代王朝的残酷挤压与围剿,多数生活在地势险恶的山区或者与江河湖边,早期多以狩猎、捕鱼、采集、舟运等生活为主。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多为刀、斧、镰、橛等;捕鱼工具多使用网、杈、笼等;居住的房屋多为吊脚楼,以防野兽的侵袭;穿的是手工织成的西兰卡普粗布;饮食常以辣椒、蕨巴、腊肉、蜂蜜,生活在江河湖边的多吃“火锅”,食后达到驱寒保暖增强抵抗力的作用。二是巴人具有的崇力尚勇豪放的性格特点来源于他们既要征讨暴戾,又要与自然界的野暴巨兽作斗争。三是巴人勤劳不辍、不畏强权、自强不息、智慧聪明、乐观向上、能歌善舞,流行于三峡一带的“竹枝词”、“竹竿舞”便是佐证,这是他们在人际交往和向自然界索取必要的生活物资需求中逐步养成的,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美篇名称:游重庆巴国城絮说</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手机拍摄+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W D Y</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8</p> <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