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图丨李根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地处孔孟之乡的济宁市留存至今的汉代碑刻,有着极重要的文物价值。本文现将新发现的、历史上存留下来的、见于记载已佚失的汉代碑刻汇辑一册,进行介绍、辨识、评价、研究。对于学习书法,更是难得的参照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中国汉碑半济宁”。</b><b style="font-size:22px;">济宁市是鲁西南新兴的工业城市,也是山东重要粮棉生产基地。东部为山区丘陵,西部为鲁西平原。泗水由东向西又南穿境而过,汶水浸润北境,西流入于黄河。市下辖泗水、曲阜、邹县、兖州、汶上、梁山、嘉祥、金乡、鱼台、微山和任城区、经开区12个县、市、区。辖境正好是岱南“汶泗流域”古文化块的中心地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我国传说中的东夷族活动中心区,也是和中原华夏文化交汇地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地理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人类生活安定,这里曾创造出光辉的东夷文化。在史前相当长时间内,一直走在其它部族和地区的前面,对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块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经夏、商、周三代酝酿,至春秋更产生了影响中国数千年发展的儒家文化,诞生了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孔孟之乡,礼义之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直到汉朝,在大一统的版图内,这里的文化仍保持着先进地位。当然,表现文化先进要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汉代历史文化其中一种载体,即汉代碑刻,介绍一下,使读者明此一斑,度其全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汉代碑刻是汉代人用以表墓、追颂死者生平事迹或祭祀神灵等重要行为的原始石刻文字,是研究汉代人生活习俗、思想意识以及历史事件、文字演变、书法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文物资料。约从宋代起,学者们便给予了极大重视。宋金石学家欧阳修、赵明诚都曾亲临东鲁,他们探查研究汉碑的成果,都收入了各自的著作中。明清两代的金石大家,更是纷至沓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钱塘黄易,利用其做运河同知驻济宁的机会,遍访济宁、邹鲁等地,查访汉碑。州人李铁桥,对保护济宁市汉碑,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不少汉碑得以保存下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历史久远,加之灾荒、战乱等原因,不少原见诸金石记载的汉碑,失落无存。全国汉代碑刻存留量,仅有数十,成为国之瑰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济宁市汉代碑刻,虽历经沧桑,佚失不少,但保留至今的,仍有38 种之多,为全国汉碑存量之最。其具体分布,曲阜孔庙20种,济宁市汉碑室10种,邹县孟庙2种,嘉祥武氏祠3种,宋山1种,汶上、微山各1种。书界公认“中国汉碑半济宁”,实际上济宁汉碑占了全国汉碑存量的不止一半.这些汉代碑刻,有近年文物工作者辛勤工作新发现的12种,有历史上保存下来的26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金石书籍及济宁地方志资料,对历史上有记载、今已不存在的汉代碑刻,作了粗略统计和考证,佚失约有42种,加上现存38 种,共80种。现存38种中,除了新发现的12种外,原见于记载的只有26种,可以说,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汉代碑刻,大部逸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将新发现的、历史上存留下来的、见于记载已佚失的汉代碑刻编辑成《济宁全汉碑》一文为保护古代文物、使之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有所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是《全汉碑》,只能是相对地说“全”,因为随着文物保护法的贯彻,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保护文物意识的普及,相信今后还会有新的发现。到那时“全”就会变为不全,有志者再重新补“全”,这正是我们所欣然期望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希望对这些国之瑰宝的保护,能引起进一步重视,能进一步改善保管条件,使之传之子孙万代。亦希望能对历史研究、书法研究、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学书者有所俾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