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堰画乡”</p><p class="ql-block"> 此次挺进宁波主要是体验闽浙“沿海大道”沿途风光,中途选择性拐去景区叫“赶场旅游”。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老年不留遗憾,错过了或许永远无缘了。拍拍照片的同时也是拍拍屁股往下一站走…自驾人白天时间很珍贵,常夜宿下一个目标点。起早也是自驾人珍惜时间的特点。出西城七子楼20多公里就到了“古堰画乡景区”。</p><p class="ql-block"> 驻车落地一看挺眼熟的,似曾相识。之前我带着微单相机驾车到过丽水,来过这地拍摄。印象里面是“大港头镇”,“古港码头”。请出度娘一查:古堰画乡,国家 4A级旅游景区,位于浙江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内、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相接之处,距丽水市区23公里,景区交通便捷、山水隽秀、风光琦旎,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河川保存完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的第一个"摄影之乡"的主要创作基地和中国巴比松油画基地,堪称“秀山丽水”之缩影,“山水浙江”之典范。哈哈哈,果不其然, 我曾经在千年古樟树下的瓯江边看过摄影师拍婚纱照,江上白帆点点,人工喷起白烟,碧水映蓝天,如入雾都仙境,一对胖男胖女身穿仙服(汉服)做出各种恩爱相惜之状。与其说是俩人的婚纱照,不如说是摄影师捉弄俩人搔首弄姿,花钱摆拍。站在一旁的我拉近镜头也“偷拍”了几张,心里很得意,装做若无其事不敢忘形。不知这算不算“偷窥”别人隐私,算不算侵犯别人的肖像权?多年过去了,往日的记忆浮现,差点笑出声。</p><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后工作人员看看我的身份证说还差一个多月免票,要买半票(童叟同价)。</p><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实际上是两个景区。一条美丽的瓯江将两景点隔开。“古堰”在北岸,名副其实,货真价实的古迹,古村落,历史厚重。“画乡”是新时代产物,重人文。缘自香港画商黄人怡进驻大港头镇之后,画室,画廊,画坊等艺术类如雨后春笋,塞满瓯江南岸小街。之前好像叫“古埠古街”,现在又改名叫“江滨古街”。我倒觉得还是原名取的好,神密才使人好奇而向往。</p><p class="ql-block"> 景区门票含往返瓯江船票,在大港码头乘画舫去碧湖镇古堰村。瓯江是丽水的母亲河,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名字,随温州城的名字而变化。温州在夏周商三代为瓯地,西汉称"东瓯",江以地得名。东汉称永宁江,晋代名永嘉江,唐代称温江。 地以江得名叫“温州”。明代开始叫瓯江。因温州"三代时盖瓯国" 故称其江为瓯江。这一水之隔的800里瓯江就有千年之多故事,游船仅二十多分钟就连接了两岸。当“时空穿越”时间就缩短了。</p> <p class="ql-block">“古堰”</p><p class="ql-block"> 从“画乡”景区船至瓯江北岸的保定码头约二十分钟。岸上即是“古堰”景区。码头上有一座小茅亭,迎客吐烟雾,貌似仙境。步入官道长廊,东西两柱刻有金字对联“烟雨浸山白鹭起”,“松阴碧水映清晖”。上联意思是如烟似雾的细雨浸润着山峦,白鹭从山林中飞起。展现出一种迷蒙、清幽的氛围,白鹭的飞起增添了动态之美。下联"松阴碧水映清晖"描述松荫下,清澈之水映照着月亮的光辉。有种优美宁静充满生机的意境。让踏上堰头村的游客如沐春风,兴趣盎然,沿着古堰路标缓缓走去,第一景点“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二层重檐亭榭式木构建筑,二十根柱子四方鼎力,外观八角形,顶部元宝状,奉祀文昌帝君而立的祖庙。堰头村在明清时期,文风昌盛,鼎盛时期连出了五名进士,才获准建文昌阁。</p><p class="ql-block"> 途中见有导游正带着一个团队,混入蹭听她解说“千年樟树群”。13棵千年古樟,其中一棵超过1500年。当地小孩五行缺木,去认千年樟树为干娘保佑平安。“信则有,不信则无”。通济古道东侧古民居大同小异,看去都象古代达官贵人的房子,也有地主老财的屋子,真正古民居早已没渣没痕,连残瓦也寻不着。通济古道西侧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鱼草在水底摇摆,阳光斜照,色彩青绿鲜艳,隔十来米就有台阶下到溪边,供村妇洗裳之用。有几个游客保护小孩在玩水。那水清澈透明,任谁都有下水游泳玩水的冲动。这条小溪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我家门前有条这样的小溪多好呀!</p><p class="ql-block"> 跟着团队走,导游说有棵“舍利树”经过无数次生死,坚挺至今已千年,堪称神树。当地小孩若不顺,就认古树为干爹干妈,彰显村人对古树敬畏与崇拜之民俗。</p><p class="ql-block"> 以下引自资料:“通济堰”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一519),由堰坝、通济闸、石函、堰渠、叶穴(淘沙门)、概闸、湖塘等组成,构思巧妙,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堰坝在松阴溪与大溪汇合口上游一公里许,筑堰障松阴溪之水入渠,灌田两千顷。据碑文说:堰坝初建为木筱坝。南宋开禧元年(1205),改筑石坝,干渠上建有石函(俗称三洞桥)引泉坑水入溪,渠水从石函流过,上下互不干扰,石函之下建叶穴(淘沙门)洪水期开闸泄洪走淤沙。干渠分南、中、北分枝,"三源"轮灌。另有为数不等的支渠,毛渠,概闸,挖湖塘储水,形成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竹枝状水利灌溉网系。已越千年,堪称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之杰作。</p> <p class="ql-block">“画乡”</p><p class="ql-block"> 去了趟堰头村没看到通济堰历代碑刻,镇水石牛等文物甚是遗憾,因为我不知道有这些文物,也不知道在哪里,就稀里糊涂地随人流走到了游船码头。三百多米长的古街上,鹅卵石小路干净古朴,小溪流清澈见底,古堰渠、古樟树、古名居,千年古村古堰才是“古堰画乡”的核心画中景!走一遭“古字号”正如宋代诗人欧阳修吟诗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p><p class="ql-block"> 返回“画乡”码头踩着岸边河石依瓯水而上,古码头“偷拍“记忆又现,不知当年的胖男胖女是否生儿育女过上爱情甜如蜜的生活。古樟树下的古码头千年不变,瓯江上停留着几艘白帆小船,青山绿水相映水,白帆引来白鹭飞。诗情画意俱全,炎热之夏诗人和画家哪而去呢?谁舍石墙自孤独,高脚楼下瓯水清。渔排歇午鱼鹰在,嬉水小童笑声轻。中午时分,知了不噪,画乡沉睡于梦中,所有的新事都从梦中酝酿觉醒,一曲“渔歌唱晚”将使古樟码头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新时代展现旧风姿,让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古街”曾经来过,仿古作旧的街面楼阁,黑漆漆的一片与我心里色彩极不相容,还好码头供销社还在,虽经艺术化外观处理,算是街面上最亲切的一座“古文物”了。古街两边以画室为主,文艺范的特色小店,适合小童淘些特色小玩意儿。往日三三两两支起画板的“艺术家”日渐稀少,这里无处不充斥着铜钱味,文化艺术门面商业化,游客能提升多少文化素质和艺术品味呢?来这里的男女老少都举着手机一顿瞎拍,烩成一堆抖音传向四面八方,无非就是说“我来啦”,更有甚者说“我在古堰画乡没空想你”!古街装修建造的层次感很强,立面转角,独楼小阁,树荫古亭很适合拍照,随手一拍都很有范。当年学摄影就在此“古镇”转悠狂拍,好在是数码,不然要花费多少彩卷。至今我仍然赞赏浙人及文创灵感,他们在街边抹角处随随便便用废陶缸,轮胎,小碗小碟等等不起眼的物件种花养草,栽几根葱也有艺术感知,也会拍成摄影大作。实物写景画画与相机同理,即可以广角,也可以微景,艺术是相通的,艺术的眼光和欣赏角度可以千变万化,若说艺术是一门科学,那最高境界也该与“玄”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自驾游有多种模式,我选择“赶场”“快拍”展现自我个性。曾记得在武汉读书时创造的歇后语:“将军骑马过西湖一一无心观景”得到同学们的赞扬。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年年岁月,站站风景,且珍且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