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天下午游览好应县木塔,两个小时的车程到大同。今天一早就出发去云岗石窟,路上就很堵 ,想到今天游览的人肯定很多。</p><p class="ql-block"> 对于云冈石窟,我早就心向往,这次的山西之旅,最让我期待的就是云岗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我去过三次,甘肃的敦煌石窟我也去过一次,我读书的时候,书上说我国有三大石窟,就是这三个(现在说四大了,还有一个新疆麦积山石窟),所以云冈石窟成了我心心念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此段文字摘自景区的介绍词)。为了纪念昙曜,景区门口就留着他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云岗石窟景区面积增加了很多,进入石窟,首先要走过一座寺庙,叫“灵岩寺”,这也是云岗石窟的旧称。寺庙虽是新修,到风格模仿北魏时期,与我们常见的庙宇也有许多不同。整个建筑临于水上,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个门楼,上书“入佛知见”四字,进入,才真正到了石窟。</p><p class="ql-block"> 果然游人如织,就近两个洞窟前挤满了人,导游说这一号、二号窟不用看,没什么东西。但架不住好奇,独自离队挤入人群。这两个洞窟风化严重,已经不允许游人进入,只能在窟口处看看,发现窟内只有残存的模糊印迹。心里不免略感失望。</p> <p class="ql-block">进入四号窟,这是一横向开凿的石窟,进门后有前半部分已经风化严重,后面下台阶,才看到两座佛像,正面坐像,旁边站立像,两座佛像面部线条柔和,像观音菩萨一般。可见开凿时是后期,已经比较汉化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将近排了半个多小时,才进入窟龛。一下子就被窟内的情形惊艳到了!中间一座高大的佛像,高近20米(后来查了资料是17·4米)。这是云岗石窟里最高的一尊佛像,他面容慈祥,身披袈裟,端坐窟内北壁坐佛高17米,后世包泥彩绘。东西两壁各一立佛,西立佛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秀典。景区资料上说第五窟是孝文帝为自己的父亲献文帝拓拔弘建造的祈福窟,所造佛像为纪念像。抬头看洞窟四壁,你会被石壁上生动活泼不失精美,意趣盎然充满萌态的雕刻所震撼。这里雕刻着的大多是供养人,也就是佛教事业的赞助人。这么多雕像,密密麻麻的,却神态各异。置身窟中,你会被深深震撼。</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和第五窟并排,进入窟中,仔细看,发现这个洞窟讲的是释迦摩尼成佛的故事。从中心塔柱下层四面到洞窟东、南、西三壁下方,浮雕刻画出数十幅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讲述了古印度释迦族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出身不凡、智力超群,却深感人生的苦恼,决意出家寻求解脱,历经了种种磨难,降服了魔军外道,最后悟道成佛的故事。第5窟和第6窟的外部还有临岩建造的四层木构楼阁,这些楼阁是清代建造,保持着当年的皇家气度。</p> <p class="ql-block"> 第七、第八窟也是双窟。石窟分前后室,主室平面呈横长方形。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第7窟明窗两壁为比丘树下参禅思惟像。北壁上层大龛正中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像,下层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发髻供养天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顶摹仿木构建筑中的平棊藻井,24对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飘然曼舞(此段文字摘抄景区介绍)。</p><p class="ql-block"> 导游特别介绍了8窟前室中的一支乐队,只见上百个艺伎乐手持胡琴琵琶等各种乐器,各具神态,在一个艺人指挥下演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开始到十五窟都在维修,只看到一些图片。有些佛像损坏严重,甚至已经缺失。导游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联军到云岗石窟,偷窃破坏所致,很是叹息。</p><p class="ql-block"> 从十六窟到二十窟,就是云岗石窟最早开凿的五个,也叫“昙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窟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第十六、十七窟是一组。第十六窟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 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对应的是北魏的第五位皇帝拓跋濬,可惜在维修,拍不到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窟是一座双脚交叉的弥勒像,窟内地面明显低于其他石窟,双脚在地面以下。据说他对应的是拓跋晃,他因和父亲产生矛盾而被贬为庶人,又被赐死,所以不能与其他帝王平起平坐。他儿子拓跋濬做了皇帝后,追封景穆皇帝,庙号恭宗,所以才有在云岗的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是一尊站佛,北魏是鲜卑族,马背上长大,时刻准备上马战斗,所以立像较多。这个石窟开了上下两个口子,佛像上半身从上面口子露出来。他披的袈裟上,凿着数以千计的小佛,所以称“千佛袈裟”。这个佛像代表北魏的第三位皇帝拓跋焘,就是灭佛的那位魏太武帝。</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窟是一尊坐像,高16米多,是云岗石窟的第二高度,他右手直立,仿佛要与人击掌一样,游人戏称“击掌佛”,拍照时纷纷利用视角差与佛像击掌。他代表北魏第二任皇帝拓跋嗣。</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20窟是云冈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形象雕刻的。</p><p class="ql-block"> 正因是露天雕像,所以虽是坐姿,却分外高大。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他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他所具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为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云冈石窟中的杰作,即使在全国来说,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他是云岗石窟的形象大使,云岗石窟对外宣传资料上,就是以他为主的。</p> <p class="ql-block">二十窟以后,都是些小窟,本想去看看,可导游说时间不允许了,只好留下遗憾。</p><p class="ql-block"> 我无法想象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全靠手凿肩扛,是如何完成这样集雄伟与精美为一体的艺术品。直到离开石窟,我还沉浸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景观中,被它的壮观和庄严所吸引。浩瀚的石窟、无数的佛像和精美的雕塑充斥着整个洞窟,是让人永远回味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