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寻访巴比松画家小镇,跟随巴比松画派的领军人物米勒的足迹👣,领悟巴比松画派的灵魂和精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巴比松(Barbizon)位于比埃尔平原与枫丹白露森林交界处。1850年前后, 这里还是一个偏僻的小村,没有教堂、邮局、学校, 但村子里仅有的两家旅馆却住满来这里写生的画家,这里迷人的风景和纯朴的民风使得许多著名画家驻足于此地。先是卢梭从巴黎迁居于此 , 接着柯罗、米勒等大批画家也到这里居住, 这个被来自法国乃至世界各地艺术家们青睐的小村,经过艺术家们长久的洗礼、点化和熏染,终于蜕变为一片艺术净土, 对印象主义画风有深刻影响的画派——“巴比松画派”就在这里诞生。</p> <p class="ql-block">车子一驶进巴比松小镇境内,手机导航系统就失灵,我们正在迷惑,下一步怎么走?突然眼前一亮,一片收割过的金黄色小麦地展现在眼前,啊,那不是米勒笔下《晚钟》、《拾穗者》的创作场景吗?!</p> <p class="ql-block">车头一转过去,眼尖的随行姐妹就看见了米勒的画作(复制品)《晚钟》!</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米勒当年画《拾穗》与《晚钟》取景的地方,路边竖着一块牌,上面就印着米勒的画。竖着的地方就是当年画家绘画之处,现在的麦田正是当年《晚钟》里的样子,这里的一切据说都保持着19世纪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晚钟》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9年创作完成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晚钟》描述的是一对农民夫妇在夕阳暮色中随着远处教堂的钟声虔诚祈祷的情境。整个画面安静而庄重,人物形象朴实、容忍、宽厚、善良。作品中所蕴涵的庄严和崇高深深地打动了世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晚钟》标志着米勒的艺术生涯达到了巅峰。米勒的《晚钟》与他的《拾穗者》、《播种者》被世人称为不朽的三大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1849年,黑热病在巴黎泛滥。为了躲避瘟疫,米勒携家迁居到了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巴比松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民风极大地震撼了米勒。从此,他在这里过上了早出晚归的农夫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热爱的绘画。每天晚上回到家里,他都会在昏黄的灯光下创作。也正是此时,农民开始走进他的画面,他也因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题材。后来,他说:“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我来说都是最合适的。”《晚钟》于1859年创作完成,即是米勒定居在巴比松村后创作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在基督教文明近两千多年的西方,大多数的西方油画家绘画题材来源于宗教题材和神话故事,根深蒂固的 《圣经》 题材绘画在当时是主流文化,鲜有对现实主义的描绘。19世纪的艺术世界有两股力量的抗衡,一方是传统力量,另一方是新生力量,而当时的画家米勒是新生力量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村子路边的雕塑——妈妈背着孩子,迈步向前!</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庄园,主人是个女士,正在打开院门。欢迎我走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关于“巴比松画派——1830年时因为一群不满巴黎艺术环境的画家们聚集在枫丹白露森林(forecirc;t de fontainebleau)中写生作画,产生了独特的法国巴比松风景画派。该画派活跃于19世纪30-40年代,主张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国农村风景,其中的佼佼者就有诗人风景画家柯罗(j.b.c. corot)、科学风景画家卢梭(theodore rousseau)以及农民画家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p> <p class="ql-block">这里郁郁葱葱的森林润育了一代巴比松画家</p> <p class="ql-block">巴比松的房子现在很多已变为画廊,展览着当今流行的各种风格流派的绘画。很多房子的外面都刻有某位著名画家曾住在这里的石碑,其中保留最完整的当数米勒的故居了。</p> <p class="ql-block">走近巴比松画家村,追寻米勒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法国人说,巴比松是让人心灵放松的好地方,走在巴比松的老街上,你会忘记生活中的俗事和琐事,惊叹和忘情于街道石墙上琳琅满目的大师名作。是的,这里宛如一个露天博物馆,整个村落布满了画廊和画作,“巴比松画派”的作品被制作成马赛克,装饰着街道的墙壁,卢梭和米勒的画室娓娓讲述着画家昔日的生活……难怪龚古尔兄弟会将巴比松比喻成“现代绘画的麦加”。 法国《巴黎人报》曾撰文道,法国常青树歌手赫贝·莱昂纳尔和著名演员吉尔·勒卢什都在这里购置了私宅,就连英国女王也曾在这里小住过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走在巴比松的街道上,心中充满了敬畏之心。巴比松画家笔下的场景不断的涌现在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村内散布的马赛克镶嵌画——在巴比松小镇的街上有不少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巴比松派画家的作品的马赛克仿制镶嵌画。“巴比松”代表画家有:提奥多·卢梭 (Théodore Rousseau)、朱尔.都裴(Jules Duprè)、查尔斯.杜比尼 (Charles Daubigny)、康斯坦·特逻荣(Constant Troyon)、查尔斯·雅克 (Charles Jacques),以及大名鼎鼎的农民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村庄的街上几乎每隔50米就有一副巴比松画家的马赛克仿制画,漫步在村庄内,整个村庄宛如一间巨大的露天博物馆,骄傲昭示着巴比松画家的成就,也解读着法国北部的农村生活。</p> <p class="ql-block">原先画家们聚居的“ganne”客栈如今已经变成了市政博物馆。19世纪中叶到后期,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寄宿在这家饭店里,他们没有钱付食宿费用,便在墙壁、家具上绘画来抵充费用。绘画的内容,有跟着画家去写生的猎狗、有画家背着画夹的场景,最有意思的一幅是在橱柜里画上各种器皿和食物,据说是画家因为肚子饿,吃光了橱柜里的东西,便在橱柜外边画了画,逼真地竟一时瞒过了屋主。在博物馆的一楼,还有一间售卖各种纪念品的商店。</p> <p class="ql-block">米勒博物馆到了</p> <p class="ql-block">米勒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走进米勒故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推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街口的广告牌</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院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院墙</p> <p class="ql-block">米勒故居座落在一个简朴的小院子里,“农民画家”的本色自然流露出来。不大的画室分为里外两间,里面摆着很多漂亮的风景画,听说这些都是米勒的学生所作,他们模仿恩师的画风,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派别。</p> <p class="ql-block">米勒全名: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米勒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米勒已35岁。在巴比松村米勒结识了柯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米勒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在巴比松,米勒的绘画艺术进入成熟阶段后,就产生了著名的《播种者》《拾穗者》《晚钟》等作品。人们可以在如今的米勒故居感受到当时米勒的生活习惯,欣赏他的艺术作品,参观他绘画用的调色板,领略他作为画家、丈夫、父亲和朋友的生长环境。</p> <p class="ql-block">参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米勒与夫人,他们在巴比松小镇居住了27年。</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量的巴比松画派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巴比松画派的山水画使人有宁静致远而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是指一群活动于1830至1880年间,在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的法国风景画家们形成的一个非正式的流派。 他们不是在画室中创作风景画,而是第一批直接对照自然写生的画家,并以“面向自然,对景写生”为创作原则。</p> <p class="ql-block">米勒的习作,标价出售,每幅画价格不等,大约3000-5000左右。</p> <p class="ql-block">巴比松画派是法国现实主义重要画派。19世纪30-70年代,以卢梭为首的一批画家们聚集在巴黎近郊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专门从事风景画创造,被视为巴比松画派。他们以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当代英国风景画为榜样,注重户外写生,力求真实的描绘自然景物,在技法上加强了绘画表现自然光线和空气的效果。代表人物及作品</p> <p class="ql-block">巴比松画派与19世纪法国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历史密切相关的,如果说法国的民主主义运动促使库尔贝、米勒、杜米埃等画家冲破了学院派只表现历史、神话等古典题材的束缚,大胆的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那么巴比松画派则冲破了学院派臆造风景模式的束缚,客观的反映了真实的自然景物。所以有人把巴比松画派也列入现实主义美术之列。</p> <p class="ql-block">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受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作家卢梭“回归自然”的美学思想影响,同时,继承了17世纪荷兰风景画派和18、19世纪英国风景画派的传统,与库尔贝、米勒、杜米埃等画家同道只表现亲眼看到的、亲身感受到的真实感受,把古典主义习惯了的臆造风景变成了普普通通的自然景色,变成了普普通通的平民生活的地方,这在当时史难能可贵的。</p> <p class="ql-block">巴比松画派直接的孕育了印象派,使印象派的绘画突破了色彩表现的层层禁锢,为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树立了里程碑。被称为巴比松画派的主要画家有:卢梭、特罗杨、杜比尼和狄亚兹。</p> <p class="ql-block">卢梭是巴比松画派的领袖人物,他一贯坚持以客观态度作画,并力求强烈、充实而精确。他的风景画总有一种大自然史诗般的气势。我们从这幅《橡树》来看,他不仅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再现了客观自然景物,也展现了一种豪迈的气质,一种昂然的生机,一种大自然的内在生命,一种卢梭本人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和人格特征;因此,他的风景画不仅真切、生动,也使人为之震撼。</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藏——《晚钟》,画作描绘了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时虔诚祈祷的情景。画面上,夕阳西下,劳动了一整天的一对农民夫妻,听到远方教堂钟响时,停止了手中的劳作,双手紧抱在胸前,俯首默默祈祷。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这幅画所表现的不单是对命运的谦恭和柔顺,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缅怀在那大地上辛勤劳动、流尽血汗以养育众生的农民祖先。它告诫世人不要忘记大地母亲,不要忘记根本。[5]</p> <p class="ql-block">画家着重于在画作中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藏——《拾穗者》(Des glaneuses)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绘于1857年。巴黎的奥塞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拾穗》画作的以旧约圣经路得记-路得与波阿斯的记载为蓝本。路得在波阿斯田里捡麦穗,供养她的婆婆拿俄米,反映农民要让贫苦人捡拾收割后遗留穗粒以求温饱一事。该画除了描绘三名农妇在金黄色麦田捡拾麦穗情景外,其金黄阳光、弯腰等细节,亦呈现「英雄史诗般的崇高意境」。画面上三位不同年纪的女性,表现出劳动家庭的命运。农地监督者坐于马背上眺望,刻画出当时资本主义产生的贫富差距。远方的教堂流露出一股近似宗教情操的崇</p> <p class="ql-block">米勒生长于诺曼第的农场,本图是他在约35岁以前苦觅艺术方向时的代表作。他讨厌巴黎疯狂似的气氛及噪音,在《拾穗》中初次探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其素描简洁扎实,又对风景处理详细得宜,功力引人注目。马车、马、房子、树木、杂草等背景,以及小人影的设置,是此一广大的劳动场面所不可或缺的元素。米勒的作品中常以人物为中心,一如其他巴比仲派画家那样。后来,梵谷临摹过米勒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1849年米勒带着妻儿前往巴比松,并定居下来,从此过着与繁华的都市所隔绝的日子。在这里,米勒的艺术进入成熟阶段(19世纪50-60年代),他一边在田间辛勤劳作,一边作画,农民生活成了他最重要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米勒的作品大多描绘宁静的田园生活,如油画《播种者》、《拾穗》、《晚钟》等一大批杰作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米勒用自己的画笔真实地反映了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这种新型风俗画受到欢迎,因而被他称为“农民画家”。</p> <p class="ql-block">恋恋不舍地离开米勒故居博物馆,再见,巴比松小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