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石艺术展

斜月三星觅道处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石的殿堂。</p><p class="ql-block">那是岁月的镌刻,艺术的华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汉双鹿,安详对卧,</p><p class="ql-block">高浮雕的技艺,赋予生命的模样。</p><p class="ql-block">瑞兽的吉祥,在石上绽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楼阁双阙,主人威严,侍者恭谨,</p><p class="ql-block">猴子顽皮,飞鸟翱翔。</p><p class="ql-block">汉阙见证等级,艺术诉说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西王母端坐,仙人环伺,</p><p class="ql-block">不死之药,美好向往。</p><p class="ql-block">细腻的笔触,神秘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伏羲女娲,蛇尾相交,</p><p class="ql-block">升仙起居,狩猎繁忙。</p><p class="ql-block">历史的画卷,在石上伸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王公与西王母相配,</p><p class="ql-block">人物车马,出行悠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神守护,青龙矫健,朱雀灵动,</p><p class="ql-block">玄武沉稳,白虎威壮。</p><p class="ql-block">祥瑞的光芒,闪耀在石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胡汉交战,金戈铁马,</p><p class="ql-block">生死瞬间,激烈悲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纺织画像,女子娴静,</p><p class="ql-block">楼阁水榭,车马出行。</p><p class="ql-block">生活的安宁,石上留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庖厨忙碌,佳肴飘香,</p><p class="ql-block">车骑出行,秩序有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乐舞杂技,建鼓激昂,</p><p class="ql-block">瑞兽欢腾,技艺无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酒缸硕大,滤酒繁忙,</p><p class="ql-block">欢乐的场景,石上徜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楼阁人物,太守的过往,</p><p class="ql-block">华服官袍,故事深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平汉墓壁画,色彩鲜亮,</p><p class="ql-block">孔子老子,智慧碰撞。</p><p class="ql-block">武士守护,舞伎轻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季扎挂剑,重信守诺,</p><p class="ql-block">二桃杀士,智谋的风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项橐难孔,智慧的童歌,</p><p class="ql-block">管仲射白,霸业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鲔的故事,岁月的波折,</p><p class="ql-block">孝堂山石祠,建筑的先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汉代的艺术,石上的星河,</p><p class="ql-block">璀璨光芒,永不凋落。</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穿越时空,聆听那远古的诉说。</p> <p class="ql-block">汉代画像艺术展,展品以汉画像石为主。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东汉双鹿画像,高浮雕。两只梅花鹿呈对卧状,安详自然,用高浮雕的手法使画面有很好的效果。鹿与俸禄的“禄”谐音,被古人视为瑞兽。</p><p class="ql-block">高浮雕是一种雕刻技法,其特点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凸起的形象,使图案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在东汉双鹿画像中,高浮雕的技法使得两只梅花鹿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仿佛它们就在眼前。 这种雕刻技法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为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艺术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东汉楼阁双阙画像以浅浮雕的形式呈现,此组画面描绘了一楼双阙的景象,极具艺术魅力。 画面中,主人于楼上正襟危坐,他身着华丽的长袍,衣袂飘飘,腰间束着精美的玉带,头戴高冠,仪态庄重,神情威严中又透着几分闲适。楼下有一人轻轻开启大门,此人穿着朴素的短衣,眉头微蹙,目光专注而谨慎,手上的动作小心翼翼,门上那铺首衔环的细节清晰可辨,彰显着工艺的精细。楼外的阙下,站立着数位神态各异的侍者,有的身着长衫,神情恭谨,低眉顺眼;有的身着短褂,目光专注,身姿挺拔;还有的似在交头接耳,脸上流露出好奇的神色。楼顶的空中,飞鸟成群,它们身姿各异,或振翅高飞,或盘旋滑翔。更有趣的是,还有两只顽皮的猴子,一只猴子上蹿下跳,眼睛滴溜溜地转,另一只则抓耳挠腮,嘴里还吱吱叫着,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 画像石中的阙,乃是我国古代城垣、宫殿、宗庙、陵墓前门道两侧的一对高层建筑。阙在当时被用以区分等级的高低,因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而后人常将其称为汉阙。 这幅画像石生动地展示了东汉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后人研究东汉时期的文化与社会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画面中间为西王母,她端坐在龙虎座上,座高6厘米。西王母头戴山形冠,拱手交于腹前,衣袖垂于座前。其右侧有一羽翼仙人持一曲柄伞盖罩在王母头上;在仙人身前,玉兔正在捣药,而仙人的身后,有两位羽翼仙人在收拾瑞草。西王母左侧是鸡首羽翼仙人,他正碰杯献玉浆;鸡首羽翼仙人的前面有一只蟾蜍,它用双爪捧着一个盒子,另外还有四个线人模样的人正手捧瑞草。 西王母是汉代最受尊敬的仙人,传说她掌有不死之药,被视为美丽善良的幸福女神。在汉代,人们认为只要能向西王母求到仙丹,便可超脱生死。将西王母像绘制于墓中,表达了当时人们渴望长生不死、进入神仙世界的美好向往。 西王母的形象常见于汉代的画像石、壁画等艺术作品中,通常周围会环绕着一些象征祥瑞的动物或仙人,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人们对西王母所居仙境的想象和描绘。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西王母的具体形象和周围的细节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体现了她在汉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 此画像石以细腻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展现出了丰富的内容和神秘的氛围,反映出汉代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也是研究汉代文化、信仰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件东汉时期的伏羲女娲画像,尺寸纵 79 厘米、横 84 厘米、厚 15 厘米,于 1958 年在滕县(今滕州)西户口出土。 画像采用凸面线刻的技法,画面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第一层为升仙图,画面中央是西王母,她的左右两侧有羽人相伴,还有玉兔活泼跳跃,九尾狐优雅而立。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两侧的伏羲女娲蛇尾相交,其身影贯穿了整个三层画面。 第二层展现的是起居图。男女各四人端坐在那里,神态安详,他们的头上方有羽人飞翔,还有猿猴嬉戏。 第三层则是狩猎图。一辆牛车向左前行,车上有二人端坐,后面跟着一只犬。此外,还有二人抬着一只反绑的野兽相随,最后跟着一位荷弩的猎人,仿佛正满载而归。 整幅画像以其细腻的线条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仙界的想象、日常生活的描绘以及狩猎活动的记录。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研究东汉时期社会生活、文化信仰和艺术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为我们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东王公画像</p><p class="ql-block">东汉,滕州市西南乡出土,画面的第一二层为坐在双龙椅上的东王公及其羽人、牛首、鸟首侍从。远古神话中本无东王公,汉代因尊西王母为最高地位的神,故按五行阴阳之说特别创造东王公与西王母相配。三、四层为人物和车马出行。</p> <p class="ql-block">这幅东汉时期的四神画像,纵 78 厘米、横 110 厘米,出土于邹县(今邹城)看庄乡。 画像采用浅浮雕的技法,画面内容丰富而生动。只见画面中,青龙昂首衔着联珠,身姿矫健,仿佛即将腾云而起;朱雀舒展双翅,羽毛华丽,尽显灵动之姿;玄武沉稳庄重,蛇身龟背,蕴含神秘气息;白虎威风凛凛,身姿矫健,气势非凡。 四神各具神态,栩栩如生,它们共同守护着这片画面,仿佛在为人们祈求吉祥如意。整幅画像线条流畅,雕刻细腻,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透过这幅四神画像,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领略到东汉时期人们对于祥瑞和守护的向往,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为后人研究东汉的文化和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四神画像</p><p class="ql-block">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p> <p class="ql-block">画面之上,激烈的战斗一触即发。一位汉人骑兵威风凛凛,目光如炬,紧紧地握住弓箭,拉满弓弦,瞄准那仓惶奔逃的胡人,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与此同时,另一位汉骑犹如猛虎下山,手持长枪迅猛冲击,枪尖寒光一闪,径直刺向胡人,那胡人惨叫一声,瞬间从马上重重跌落,人马皆翻,扬起一片尘土。 而在下方的山峦之中,隐藏着的胡人骑兵神色惊惶。其中一名胡兵神色焦急万分,气喘吁吁地向其首领汇报战况,声音颤抖,语不成句。 在汉官面前,一名士卒气势汹汹地押解着两名垂头丧气的胡人俘虏大步走来,俘虏们神情萎靡,满脸绝望,尽显败军之态。 整幅画面惊心动魄,生动地展现了胡汉交战的残酷与激烈,将战场上的刀光剑影、生死瞬间刻画得淋漓尽致,令观者仿佛置身于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之中,能清晰地听到金戈铁马的碰撞声和战士们的喊杀声。</p> <p class="ql-block">在这幅汉交兵画像中,第二层的画面充满了紧张与激烈。胡汉双方手持长矛,奋力对刺,矛尖碰撞,火花四溅。他们目光凶狠,肌肉紧绷,每一次的攻击都用尽全身力气。还有的胡汉双方手持弓箭,弓弦拉满,利箭飞射而出,在空中划过一道道致命的弧线。 第三层展现的是献俘的场景。两名汉人神情骄傲,步伐坚定有力,他们紧紧地绑住一名胡人,胡人一脸沮丧与无奈,毫无反抗之力。 第四层则是胡人败归的情景。只见几个胡人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地归来,其中一人急切地向首领汇报军情,神色紧张慌乱,声音颤抖,似乎在诉说着战斗的失利和惨重的损失。 整幅画像生动地描绘了胡汉交战的不同场景,从激烈的对抗到最终的胜负结果,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场残酷而激烈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纺织画像</p><p class="ql-block">这幅源自东汉时期的画像,其纵向长度为 67 厘米,横向长度达 127 厘米,厚度为 16.5 厘米,出土于滕县(今滕州)的龙阳店。 此画像运用了浅浮雕的技法,画面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多彩。 在一至二层的画面中,展现的是起居纺织以及楼阁水榭的情景。能看到人们于屋内闲适地生活着,女子们专注地进行纺织,手法娴熟流畅。精美华丽的楼阁耸立在水榭之旁,与周边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景象。 而三至四层描绘的是车马出行图。画面的核心位置是主人所搭乘的轺车,这是汉代一种由一马或者二马牵拉、带有顶盖并且能够四面眺望的轻型车辆。在轺车的前方,有 4 位手持弓箭的步卒,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神情庄重而严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为此次出行严密护卫。 整幅画像线条自然流畅,雕刻工艺精细入微,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东汉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与出行状况,为我们探究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直观资料。</p> <p class="ql-block">庖厨画像石祠堂东壁于1978年嘉祥宋山出土,为东汉晚期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块画像石采用了凿纹地平面线刻的技法,纵70厘米,横64厘米,画面四周有边栏。图像共分三层:上层描绘了东王公正面端坐在矮榻上,双肩各栖有一只鸟,左右是鸟首、猪首、马首的神怪执笏跪侍,右侧还有两只玉兔相对捣药,一只蟾蜍前肢托着药臼,画面上端饰有人头、鸟头祥云;中层展示的是庖厨场景,右侧有一人在烧灶,上方挂着猪腿、猪头、鸡、兔、鱼等肉食,中间两人相对剖鱼,右边一人汲水,一人剥狗;下层呈现的是车骑出行,一辆轺车和一名从骑向右行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画像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庖厨、礼仪、出行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是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体现了当时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类画像石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乐舞杂技画像</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这幅乐舞杂技画像生动地展现了东汉时期乐舞杂技表演时的宏大场面。 此画像纵 79 厘米、横 168 厘米、厚 19 厘米,出土于济南历城区全福庄。它采用浅浮雕的技法,画面层次分明。 画面共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瑞兽图,四只瑞兽皆作回首奔走之态,活灵活现,充满动感。 第二层为乐舞杂技图。画面的中心位置设有一建鼓,右侧有一人正在表演跳丸飞剑。飞剑跳丸乃是一种以双手抛接数量不等的刀、球的杂技技巧,在古代杂技表演中属于最主要的项目之一。此人技艺娴熟,动作敏捷,令人叹为观止。 整幅画像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将乐舞杂技表演的精彩瞬间定格于石上,为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娱乐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建鼓、乐舞、庖厨画像</p><p class="ql-block">东汉 嘉祥县五老漥出土</p><p class="ql-block">画面下层二人在滤酒,场面形象生动,偌大的酒缸说明汉代酒风之盛。这幅建鼓、乐舞、庖厨画像源自东汉时期,于嘉祥县五老漥被发现。 在这幅画像中,其画面内容可谓丰富多元。画面的下层呈现出这样的场景:有两人正在进行滤酒的操作,他们的动作熟练且流畅,神情专注而投入。其中一人微微皱着眉头,目光紧紧盯着滤酒的器具,似乎在担心有哪怕一滴酒液被浪费;另一人则嘴角上扬,眼中透着一丝满足,仿佛在为即将酿成的美酒而感到欣喜。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硕大无比的酒缸醒目地矗立在那里,这无疑充分彰显了汉代酒风的昌盛。 画面上层,一架建鼓矗立中央,鼓身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鼓面紧绷,仿佛正等待着被敲响时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鼓旁的乐手们跃跃欲试,神色中充满期待。 仿佛能让人想象到当时人们对酒的由衷喜爱,以及饮酒作乐时那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尽管这幅画像历经了漫长岁月的洗礼,但它所描绘的生动场景仿佛依旧能够鲜活如初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东汉时期别具一格的生活风貌和独特的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楼阁人物画像石刻,其上刻有“故太守”的字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幅石刻画面精致,线条流畅。楼阁高耸,飞檐斗拱,尽显庄重与典雅。楼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或站立凝思,或踱步低语,姿态各异。他们身着华美的服饰,有的身着宽袍大袖,衣袂飘飘,仿佛随风而动;有的身着精致的官服,头戴冠冕,腰束玉带,彰显出尊贵的身份。而那“故太守”三个字,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过往的故事,引人遐想。它或许暗示着曾经某位太守与此楼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是在此处理政务,也许是在此与友人相聚。整幅石刻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韵味,让观者不禁沉浸于对往昔岁月的追思之中。</p> <p class="ql-block">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1号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结构规整。整个墓室由大型石块垒砌而成,使用面积达20多平方米,南北宽5.7米,东西长4.2米,高1.27米。墓室的壁画主要集中在前庭,分布在前庭的顶部、西壁墓门两侧立板、南北两壁以及门楣内侧立面等部位,总面积约1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墓顶绘制着云气纹,色彩鲜艳,云纹勾卷且变换流畅,极具动感。在云气纹中间的红色圆形内,绘有一只展翅飞行的黑色金乌,代表着太阳,古人认为太阳里有一只三只脚的乌鸦,即“金乌”。将金乌绘于墓室顶部,是希望墓主人在死后的世界里也能看到与生前一样的日月星辰。</p> <p class="ql-block">南壁壁画也分3层,上层绘有4位男性两两对饮,面前分置放有3只耳杯的圆形托盘;中层左侧为盘舞图,一舞伎在排列有序的盘鼓之间,飞扬长袖,翩翩起舞,画面中有7盘1鼓,女子长袖飘举,正纵身从一盘跳向一鼓,体态轻盈,舞动长袖,双足腾挪,踏击盘鼓,脚面绷直,脚尖落盘,扭腰回首观望主人,生动地展现了汉代盘鼓舞“机速体轻”的特点和舞者“身轻若燕”的功夫。右侧3位女子长裙飘飘,徐徐慢行,似在轻歌曼舞;下层绘有一座白墙黑瓦、宽扁门楣的房屋,此图应是与上中两层一体,表现墓主人生前一边宴饮宾客,一边观赏乐舞杂技的悠然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中层用两个画面展现了“孔子见老子”的场景。史料记载孔子曾求教于老子,汉代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曾用于治国。画面中,身穿绿色袍服的老子略显瘦小,身稍外侧,双目微垂,欣然受礼;身着黑色袍服的孔子身材魁梧,身体前倾,双手拢于胸前,头微微昂起,面向老子躬身作问礼状。这幅沉睡地下约2000年的孔子画像,为研究古代圣人的实际形象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门楣内侧绘有12个站立的人物,他们袍袖高挽、身配武器,衣饰纹理刻画细腻,神态、表情和动作各不相同。专家分析这些人物是武士打扮,起着在墓主人往生后守护墓室安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西壁南部及墓门横梁上主要是对饮以及方相氏驱疫仪式图,北壁上主要是历史故事、斗鸡图、武士等内容。前室南壁绘画内容有对饮、舞蹈、仕女、单阙图等。</p> <p class="ql-block">东平汉墓壁画总体写实性强,人物描绘清晰生动,须发纤毫毕现,而且布局匀称合理,保存完好,用彩艳丽、丰富,线条简练流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其内容题材丰富,涵盖了汉代墓室壁画的多个方面,包括镇墓辟邪的武士、神人神兽,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宴饮娱乐、乐舞百戏、宾客拜谒、斗鸡走狗等场面,以及宅邸房屋、日月天空、仙人导引升仙的仙界景象等。它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填补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的空白,对于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以及中国绘画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入选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为了妥善保护这些珍贵的壁画,山东博物馆专门为其建造了恒温恒湿的环境。如今,当人们踏入山东省博物馆,依然可以欣赏到东平汉墓壁画历经两千年而犹存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季扎挂剑”讲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的故事。季札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虽未明言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季札因有出使任务,未将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其心中已默许相赠。后来他出使归来,徐君却已去世。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这个故事体现了季札重信守诺的高尚品质。</p> <p class="ql-block">“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最早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春秋时期齐国齐景公身边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勇士,他们恃功自傲。晏子担心他们会造成祸端,建议齐景公除掉三人。晏子施计,让齐景公赏赐他们三人两个桃子,让他们论功吃桃。三勇士互不相让,因争桃而感到羞愧,相继自杀。</p> <p class="ql-block">项橐自幼喜欢观察事物、刨根问底,所提出的问题常令大人咋舌。其中,“三难孔子”成为“圣人之师”的传奇典故(即项橐小儿论)令其成名,时年7岁。孔子拜项橐为师后,各国派遣使者邀请项橐效力,但项橐誓与国家同在,在诸侯争霸战中项橐被齐国所害,年仅12岁。</p><p class="ql-block">孔子得知项橐遇难后,便亲自焚香烧纸,请当地名师良匠为项橐修圣公庙一处,神像二尊,这二尊神像分别是铜像、泥像,立碑七幢以表师徒之情。圣公庙也称小儿庙、七和寺,其山名为小儿山,后人称之为圣公山,其事迹也受一众史官和学者盛赞。画像石采用分层叙述的方式,上层画像右边有二人躬身相对,左边一人榜题“孔子”,右边一人榜题“老子”,孔子与老子中间有一小儿,一手推轮,一手指向孔子,当为项橐。老子身后(右侧)立一人,孔子身后(左侧)有二人相对状,其左边一人戴雄鸡冠,张臂有力,应为孔子弟子子路。画面左边刻有八人,左七人一列皆右向立,居前一人身材矮小,佩剑,其身后六人作依次随行之状,其面前一人作恭迎之状。在矮小人物的上面有一榜题,下面的“子”字较清晰可辨、上面一字较模糊,有学者辨识为“晏”。下层刻有两列骑士的战争图像。</p> <p class="ql-block">管仲射小白汉画像石。画面上共有五个人,坐卧在地上的是小白,身后举伞盖为他遮挡的是鲍叔牙,左手持弓、右手前指的是管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在小白返回齐国的途中,管仲带兵阻击,想要杀掉他,以帮助公子纠顺利继承王位。管仲射了小白一箭,但这一箭射偏了,射在了小白腰间的配饰上,小白趁机假装死亡,逃过一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鲍叔牙的保护下,小白日夜兼程,比公子纠早六天回到齐国,登上齐王之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不负知遇之恩,尽心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终成一代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汉代的工匠们抓住了管仲射小白这一精彩瞬间,将其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这些汉画像石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朱鲔是王莽末年绿林军首领之一。公元23年,绿林军众将拥立刘玄为帝,朱鲔被封为大司马。后来,他曾劝说刘玄杀了刘秀的兄长刘縯。公元25年,刘秀亲率汉军主力攻打洛阳,朱鲔指挥部队拼死反抗,汉军围攻数月未能攻下。最终在刘秀的劝降下,朱鲔投降,刘秀拜他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朱鲔后来官至少府。其封国扶沟,子孙传封了几代。</p> <p class="ql-block">朱鲔的墓址原址位于山东省金乡县城西1.5公里处小李庄东北,旧称朱鲔石屋,亦称朱鲔石室、朱鲔石庙。据《水经注·济水》记载:“济水又东迳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墓北有石庙”。朱鲔墓在宋朝时曾被发掘,内有石壁,刻有人物、祭器、兵器之类,衣冠多品。清咸丰年间又发现了一间小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7年,朱鲔石室画像石出土于金乡县城西小李庄,后移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存画像石18块,其中完整者5块,长274厘米,宽88厘米,均为平面阴线刻,线条舒展流畅。画面皆为宴享宾客的场面,刻有男女主人和宾客欢宴的情景,还有帷幕、列屏和罗列的杯、盘、樽、勺等,并有众多的侍者、婢仆。其中一石隶书题刻五行,可辨者有“朱长舒之墓”“汉朱氏”“始”“鲔”“嘉”等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于朱鲔石室画像的雕刻年代,存在一定争议。</p> <p class="ql-block">孝堂山石祠,又称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属的祠堂,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南的孝堂山顶。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大约建造于东汉初年(1世纪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孝堂山石祠用青石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砌成。祠堂坐北朝南,东西长4.1米,南北宽2米有余,高2.6米。室内由一根八角石柱分为两间,面阔3.09米,进深2.08米。墙壁为厚约20厘米的石板。屋顶为单檐悬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垄、连檐等构件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石祠内的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其画像图案包含朝会、拜谒、出游、狩猎、百戏等汉代贵族墓葬石刻的常见题材。比如横贯西、北、东三面内壁上部的出游图,场面宏大,人物、车马众多,且刻有“大王车”三字。其他画像还有伏羲、女娲、西王母、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等神话、故事题材。祠室外壁也有大量的游人题记,最早的有纪年者为东汉中期所题,由此可推测该祠堂的建造年代不晚于东汉中期。</p> <p class="ql-block">孝堂山石祠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地面房屋建筑,已经具备了墙壁、柱子、梁、枋、斗、屋顶等各种组成部分,其两山屋顶作排山构架,檐椽已有卷杀等特点,说明了后来许多建筑结构手法与形式在汉代已经形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实物例证。石祠的题刻和后来的题词内容丰富,在文献与书法上均有一定的价值,且表明了石祠建造的历史在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以前。祠内的画像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重要意义,它刻画了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描绘极为生动,是研究汉代历史、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汉石遗风古韵悠,千秋技艺画中留。</p><p class="ql-block">双鹿对卧呈祥瑞,王母端庄梦未休。</p><p class="ql-block">胡汉交锋兵甲烈,庖厨劳作稻粱谋。</p><p class="ql-block">乐舞翩翩情韵在,辉煌艺术耀心头。</p><p class="ql-block">图文</p><p class="ql-block">斜月三星觅道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