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百年古村·石屏郑营村

张友霞

<p class="ql-block"><b>  2024年8月11日,烟雨蒙蒙。我们走进了石屏县郑营村,领略古民居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郑营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赤瑞湖畔,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郑营村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赢得了“‌云南第一村”的美誉,2008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b></p> <p class="ql-block"><b>  明洪武14年,明军平滇后在宝秀镇驻防十二营盘,郑营就是其中之一。600多年来,郑营这一村落,受外来古老军屯文化的影响,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逐步积淀形成自身建筑风貌,以及特有的乡风民俗。</b></p> <p class="ql-block"><b>  流逝的岁月带不走尘封的记忆,历史的尘埃掩不住艺术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与其说郑营是个村落,不如说它曾是一座完整的小城。如今围墙和炮台虽不见踪影,但各家宗祠和原有三街九巷的古老格局保留了下来。</b></p> <p class="ql-block"><b>  600多年前,郑营人的祖先从杏花烟雨的江南来到这里,也把江南浓厚的文化气息播撒在赤瑞湖畔。</b></p> <p class="ql-block"><b>  村中古榕潭水潺潺,村后山林茂密。青白色的屋瓦,一座座坐南朝北的四合院,祠堂中古旧而又高耸的檐角,处处透着江南的婉约与细腻。</b></p> <p class="ql-block"><b>  村子中有三条街,九条巷,如经纬交织,把一幢幢民居联系在一起,构成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其中,随处可见文人雅士的匾联和提字,蕴含着先人的生活态度与处世智慧,使人感受到郑营浓厚的文化底蕴。</b></p> <p class="ql-block"><b>  宗祠、楼阁、典型的民居……搭配着斑驳的土墙,深深的车辙印,褪去了色彩的朱门,腐朽的花窗......仿佛在诉说曾经的辉煌,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b></p> <p class="ql-block"><b>  郑营以郑为村名,最初村中自然是以郑氏居多,但设营30年以后,陈家始祖陈斌来到了这个小村。为了分割田地山林,两家商议找一样东西从山上滚下来,谁滚得远,就占靠湖边的田地;谁滚得近,就占山林。</b></p> <p class="ql-block"><b>  郑家用一个米面饼子滚下来,还没有到山脚就散了;而陈家用一个石磨盘,一直滚到了湖边。就这样,田地归了陈家,而山林归了郑家,祖先的不经意间,却影响了这两大家族600多年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陈家有田产,靠此支撑,耕读家风流传,后世文人辈出,郑家走的则是另一条路,子孙们出外谋生,经商者不计其数。</b></p> <p class="ql-block"><b>  之后又陆续有武姓、陈姓、李姓等27姓迁入聚居,各姓自立宗祠,这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郑营。</b></p> <p class="ql-block"><b>  郑营古村的民居建筑昂梁斗拱、屏门窗户,无一不是精雕细琢。明清时期的建筑传统风貌和当地民族特色交融互合,极具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陈氏宗祠的雕刻、壁画是中国众多明清建筑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且保存完好。</b></p> <p class="ql-block"><b>  陈氏宗祠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宗祠为陈氏族人陈鹤亭先生倡议创建于1925年。陈氏宗祠建筑群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陈鹤亭(1874-1931),名钧,字鹤亭。云南省石屏宝秀郑营村人,清末进士,云南名仕,实业家。主持修建了民营铁路--“个碧临石铁路”。</b></p> <p class="ql-block"><b>  宗祠主体建筑群坐南朝北,青瓦二进四合院。建筑包括祠门、石桥、莲池、中殿、正殿、偏殿、牌楼等。</b></p> <p class="ql-block"><b>  陈氏宗祠祠门为牌坊式,高大雄伟,为砖石结构的三开间,瓦顶、门框皆用砖石拱卷,祠门前有石亭、石狮各一对。</b></p> <p class="ql-block"><b>  大门门额上镶嵌四块青石匾,长宽均为80厘米,阴刻"陈氏宗祠"四字,为清代云南华宁人朱家宝所题,他与陈鹤亭为"同榜进士",后任吉林、安徽巡抚,颇有政声。</b></p> <p class="ql-block"><b>  匾额下有陈鹤亭先生题写的楹联:阀阅焕洋河,争夸妨水长流,弓治箕裘绵百世;祠堂临宝秀,更喜瑞湖在望,波光山色满一门。</b></p> <p class="ql-block"><b>  次间的匾额是时任云南都督唐继尧书敬题。阴刻“源远流长”楷书大字。对联为隶书,联语为:祖德从太邱来,难兄难弟增辉朋第;祠堂临瑞湖上,采萍采藻永荐馨香。</b></p> <p class="ql-block"><b>  在祠门的背面,有昆明名仕大书法家陈荣昌先生所书的"迪光贻令"四个楷书大字,意为:前辈人高尚的思想品德,永远指引给后辈族人。次间额壁上有云南文化名人赵藩题写的石匾"继志述事"。</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祠门,迎面走过石桥,桥下两边是莲花池。</b></p> <p class="ql-block"><b>  桥上有栏板望柱,护栏为墨青石,石栏的望柱头上雕刻了十二生肖和大象、狮子等吉祥动物。</b></p> <p class="ql-block"><b>皆精雕细刻,栩栩如生。</b></p> <p class="ql-block"><b>  莲花池的东西面各有楼阁一座,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三开间,飞檐翘角,七支飞檐似七条青龙扬头傲首,极为精致。</b></p> <p class="ql-block"><b>  中殿建于石台基上,有回廊大柱30根,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单檐歇山顶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正殿建于高1.2米的石台基上,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为五间六耳的二层楼房;楼上有吊脚柱,明间檐柱置于石狮座上;次间窗根雕有寿字图案和竹节图案。</b></p> <p class="ql-block"><b>  中殿、正殿木结构建筑上雕梁画栋,花虫鸟兽历历在目。</b></p> <p class="ql-block"><b>郑营村史馆</b></p> <p class="ql-block"><b>整座宗祠的斗拱梁架精美异常</b></p> <p class="ql-block"><b>屏门花窗皆精雕细镂,彩画贴金。</b></p> <p class="ql-block"><b>  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2006年5月,陈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徐霞客到过此地秀山寺</b></p> <p class="ql-block"><b>  在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西南,有一座坐南向北的陈氏民居,它始建于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199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陈鹤亭本人是最后一次科举进士,曾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担任过蔡锷的参事。他兴办实业,提振教育,陈氏一门既有功名又富贵,个碧临屏铁路的最终告成与其个人能力和身份地位密不可分。因此,陈氏民居的豪奢在当地独树一帜也就不难理解了。</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宅院是民国时期个碧临屏铁路公司经理陈鹤亭的五弟陈载东所建造,陈鹤亭回乡时也居住在此。</b></p> <p class="ql-block"><b>  陈氏民居,是一座木石结构、土基为墙的走马转角楼。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内有38间房,大门额上雕石牡丹一朵,后门额上雕石芍药花一朵,均显大富大贵之意。</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宅院是一座三进四合院,从北至南依次为大门、二门、过厅、正房和后罩楼。</b></p> <p class="ql-block"><b>  此民居结构合理,气势恢宏,房内门、窗、吊脚柱、花枋等雕刻艺术非常精湛,是云南目前现存清末建筑风格比较完整的民居。</b></p> <p class="ql-block"><b>  房屋均为木石结构,除大门外,全部为两层楼,俗称“双走马串角楼”,通面阔20米,总进深54.6米。</b></p> <p class="ql-block"><b>  建筑以门窗雕镂精致见长,天井青石板漫地。</b></p> <p class="ql-block"><b>  整座建筑未经彩绘,风格沉郁而低调、严谨而内敛。</b></p> <p class="ql-block"><b>  展现出古朴典雅的韵味,具有滇南民居的典型特征。</b></p> <p class="ql-block"><b>  而最令人惊叹的当属建筑中随处可见的木雕工艺,其雕镂精致,建筑艺术高超,门窗户牖,工不厌烦,雕不厌精。</b></p> <p class="ql-block"><b>被雕梁画栋惊艳了!</b></p> <p class="ql-block"><b>  本来对郑营古村没抱什么大希望,甚至进村的时候还在想,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能有什么看头?</b></p> <p class="ql-block"><b>  结果是实实在在被古建筑震撼到了,古人所说的“雕梁画栋”大概就是这样子吧!</b></p> <p class="ql-block"><b>  随意推开某一扇积满尘灰、色彩斑驳的木门,都能发掘到历史的某一片段......</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陈氏民居,不禁让人感叹于古人建筑创意的精妙与深刻,沉迷于其建筑风貌以及特有的乡风民俗。</b></p> <p class="ql-block"><b>  如果你对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感兴趣,那么一定不要错过这座充满魅力的陈氏民居。</b></p> <p class="ql-block"><b>  司马第位于郑营村中断靠南向之处,始建于明初,原建筑早毁于火。</b></p> <p class="ql-block"><b>  现为民国年间建造的民居,土木结构楼房,土坯墙,系三间四耳的小四合院。门额上悬"司马第"横式木匾,系其后人为纪念先祖挂匾于此。推测司马第系明代内地入滇的官宦后人所建。</b></p> <p class="ql-block"><b>  2015年11月,司马第被石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探寻郑氏宗祠,感受古建之美 。</b></p> <p class="ql-block"><b>  在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东头,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郑氏宗祠。于2013年2月28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无疑是对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高度认可。</b></p> <p class="ql-block"><b>  郑氏宗祠在选位、座向、规划和建筑的设计上很考究,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结构严谨,气势宏阔雄伟,是郑营村历史文化积淀的优秀代表作,也是古建筑的精品。</b></p> <p class="ql-block"><b>郑氏祖籍浙江,明初随沐英入滇。</b></p> <p class="ql-block"><b>  郑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八年至十三年(公元1882—1887年),总占地面积约1453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郑氏宗祠,坐南朝北,由祠门、中殿、正殿、偏殿组成二进四合院建筑。这座殿宇采用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典型的清代宫殿式建筑。</b></p> <p class="ql-block">  <b>两扇大门均用椿木做成,厚实坚固,门口的一对石门枕,被磨得铮亮发光,透出岁月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宗祠中殿及正殿面阔均13.米,进深9.3-10米。梁柱门窗雕镂精致,艺术价值很高。</b></p> <p class="ql-block"><b>  整座郑氏宗祠的雕刻或金漆彩画,无论选材和布局,还是绘画和雕琢工艺,无一不是传神之笔。 </b></p> <p class="ql-block"><b>  整座郑氏宗祠的木作及装饰极为丰富,有木雕、石雕和砖雕等。其中,木雕更是独具特色,运用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多种技艺,令人赞叹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木雕的纹饰及题材丰富多样,多采用花鸟、山水、人物、博古、植物、鱼虫瑞兽等内容。这些精美的图案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凸显出郑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b></p> <p class="ql-block"><b>  在斗拱、梁枋、门窗等构件上依次雕刻有白象卷荷花、鲤鱼跃龙门、犀牛望月、仙猴摘桃、麒麟呈祥、龙马吐珠、仙山蓬莱、狮子啸天和猛虎出山等图案。</b></p> <p class="ql-block"><b>为郑氏宗祠捐款捐物人名</b></p> <p class="ql-block"><b>  郑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内涵。它的存在不仅展示了郑姓家族的历史和传统,也反映了郑营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价值和重要性。</b></p> <p class="ql-block"><b>郑营村古井</b></p> <p class="ql-block"><b>郑营乡村集市</b></p> <p class="ql-block"><b>农业学大寨</b></p> <p class="ql-block"><b>郑营村老年活动室</b></p> <p class="ql-block"><b>  如果你对古建筑艺术感兴趣,或者想要感受历史的韵味,那么郑营村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去处。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技艺,感受那份沉淀已久的文化底蕴。</b></p> <p class="ql-block"><b>  也正是这样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保障了郑营的长盛不衰,不论世道如何变迁,书声依旧,家风依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