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邯郸西依太行,东跨平原,黄河故道、漳、釜、洺、卫河纵横其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代这里有新桥遗址,新石器时代磁山农业文明初现。商族文化在此起源、发展,战国时代为赵国都城,汉代是著名商业都会。汉末邺城崛起,魏晋南北朝时相继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国都,兴盛近四百年。隋唐以降,大名籍运河而兴,洺、磁扼形胜滋衍,金戈铁马纷扰历史云烟。宋金元明清,广平、大名路府并立于此,耕读传家,世风敦然。清末铁路贯通,新学渐兴,工矿略显,为近代邯郸复兴之启端。民国时期近代工业行进艰难,民族危机日益逼悬。抗战烽火遍燃冀南,革命老区肇始元元,邯郸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复兴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勤劳的邯郸人民勇于进取,深厚的文化积累,是今天我们建设富强、文明、美丽区域中心城市新邯郸的动力源泉。</p><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石破天惊:远古时期邯郸的开拓</p><p class="ql-block">邯郸境内自古就有古人类的活动,在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缓慢过渡中,邯郸的新桥旧石器文化遗址为河北南部最早的文化源头,距今八干年左右的磁山文化,则成为新石器文化的一个杰出代表。仰韶文化时期的后冈一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百家村类型,龙山文化时期的后冈二期文化涧沟遗址等地层叠压清晰。邯郸的先商文化遗迹遍布西部山区丘陵地带、商、周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揭示了邯郸文化厚重有序的文化渊源。</p><p class="ql-block">一、人迹之初</p><p class="ql-block">30万年前,在邯郸西部太行山东麓地区已有古人类生存,此时的古人类处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阶段,已能制造多种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早期偏晚阶段。</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阶段。旧石器时代分为早期(距今200万-13万年前)、中期(距今13万-3.5万年前)、晚期(距今3.5万-1万年前)三个阶段。当时与古人类同时存在的有各种已灭绝的动物,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这个时期人类,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以打制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过着采集和渔猎的原始生活。</p> <p class="ql-block">新桥旧石器遗址位于涉县石门乡新桥村南,是一处距今30-10万年前的石制品加工场地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该遗址于1994年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石器风格古朴厚重,具有我国南北过渡地带旧石器文化特征。它的发现,填补了太行山东南麓地区旧石器文化分布上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涉县新桥遗址出土砍砸器、边刃刮削器、断块、石核、石片</p> <p class="ql-block">二、粟黍之乡</p><p class="ql-block">约8000年前,邯郸大地生活着一群磁山先民,创造了著名的磁山文化。他们饲养家禽家畜、开垦土地、种植粟类作物,并将收获的大量谷物贮存在挖好的粮窖中。栗作农业在当时已经达到一定规模,邯郸也成为我国史前时期的粟黍之乡。</p><p class="ql-block">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历史进入到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人们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劳作,制作陶器用于生活,同时还发明了纺织技术。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聚落,过着定居生活。</p><p class="ql-block">磁山文化于1972年发现于武安磁山,主要分布于河北省中南部的太行山东麓,距今约7400-8400年。磁山遗址位于武安洺河流域,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出土器物中以直壁筒形陶盂和鸟首形陶支脚最具特色。石器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等。遗址中发现了房屋和大面积的粮食窖穴遗迹,并出土有大量的碳化粟,而且还有家畜家禽骨骼,磁山文化农耕经济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磁山遗址发掘出土有大量的粮食窖穴遗迹,部分窖穴仍有大量粟类粮食残存。这些粟类粮食,出土时略潮湿,绿灰色,风干后成灰白色,粉末状,可以看到外壳。这是当时中国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粟,也是当时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粟。</p> <p class="ql-block">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碳化粟</p><p class="ql-block">磁山遗址已发掘的粮窖中有80多个仍发现有粮食(栗)堆积,一般厚达0.5米左右,有的厚度达2米。这是中国目前已知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粮食遗迹最为丰富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武安磁山遗址出土深腹筒形陶盂、鸟首形陶支脚</p><p class="ql-block">陶盂和陶支脚为磁山文化中的炊具,是出土数量最多的陶器。它们和后来釜、鼎、甗、鬲等器型有着内在的联系,是现代锅灶的“始祖”,为磁山文化典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磁山遗址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各类工具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以石器居多。工具种类有石斧、石铲、石镰、石刀、骨铲等,大部分为磨制,制作精良,当时的农业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p><p class="ql-block">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p> <p class="ql-block">磁山遗址中出土有相当数量的渔猎工具、20余种动物骨骼残骸,另外还有一些野生植物的果实,如核桃和朴树籽等。这些现象表明除了种植农业外,渔猎和采集活动也是磁山先民的重要生活来源。</p><p class="ql-block">武安磁山遗址出土枣核状石球</p> <p class="ql-block">武安磁山遗址出土家鸡骨</p><p class="ql-block">展品中的鸡骨主要为跗跖骨,其形态介于原鸡和现代家鸡之间。另外,遗址中出主的鸡骨多为雄鸡骨。据专家测定为早期驯养的家鸡,年代距今约八千年,远远超过印度驯化家鸡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艺术与手工/</p><p class="ql-block">陶器上的纹饰、人们佩戴的发笄和饰物反映了磁山先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对艺术的追求。饰物和各种器物的加工方式,骨针和编织物印痕的发现是磁山文化手工业发展程度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组合物/</p><p class="ql-block">是指磁山遗址中出土的一种以石磨盘、磨棒、斧、铲、陶盂、支脚、三足钵、小口壶、深腹罐、圈足罐等器物成组伴出的特殊遗存,发掘报告称之为“组合物”。它们是磁山遗址突出的特点之一,与人们的思想意识或宗教意识相关,反映了磁山先民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p><p class="ql-block">武安磁山遗址出土锥刺纹鸟头形陶支脚与乳钉绳纹鸟头形陶支脚</p> <p class="ql-block">武安磁山遗址出土椭圆形水波纹双钮陶盂</p> <p class="ql-block">武安磁山遗址出土席纹烧土</p><p class="ql-block">席纹烧土是磁山文化苇席印痕的遗物,磁山遗址出土部分陶器和烧土上有多种印痕,根据这些印痕纹饰判断,有荆编、草编、蒲席或苇席等。从这些印痕可以推断,在磁山文化时期,编织工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原始手工业。</p> <p class="ql-block">武安磁山遗址出土骨针及骨笄</p> <p class="ql-block">武安磁山遗址出土水波纹陶盂及陶支脚</p> <p class="ql-block">大名赵鸭窝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大名县北部沙圪塔乡赵鸭窝村东南2公里处。该遗址于2009年3月份调查时发现,经过试掘,发现了陶盂、陶支脚、三足钵、小口壶等属于磁山文化的遗物,时代为磁山文化晚期。赵鸭窝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磁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三、泥陶斑彩</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500年至前2700年之间,邯郸境内的史前文化进入以红陶和彩陶为主要特点的仰韶文化阶段,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发展期,在邯郸地区涵盖后冈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三个阶段。此时的居民有了定居的聚落和较为稳定的经济生活来源,同时也有多方面的艺术创作手段。</p><p class="ql-block">后冈一期文化遗存发现于1931年,年代为公元前4500年至前3500年。该文化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因最先发现于安阳后冈而得名。邯郸境内的遗址有永年石北口、武安赵窑、西万年村,磁县下潘汪、界段营等地点。</p> <p class="ql-block">/石北口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永年临洺关镇北石北口村西南台地上,发现于1960年,1986年正式发掘。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出土器物有釜、灶、支脚、鼎等。石北口遗址是豫北冀中南地区最富有地方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对研究磁山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永年石北口遗址出土后冈一期文化指甲印纹带钮陶器盖</p> <p class="ql-block">永年石北口遗址出土后冈一期文化侈口圆腹罐形灰陶鼎</p> <p class="ql-block">/赵窑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武安东北赵窑村南,发现于1960年,1975年正式发掘。赵窑遗址的后冈一期文化层包含有上下两层。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出土器物有钵、盆、鼎、罐和小口瓶。</p><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遗址出土后冈一期文化人面纹石雕</p> <p class="ql-block">大司空文化于1958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遗址发现而得名,在河北南部也称“百家村类型”。年代为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700年。邯郸境内的该文化主要遗址有百家村遗址、磁县下潘汪遗址和界段营遗址。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有少量彩陶,彩绘为红色和储色,黑色很少,最常见的彩绘纹饰是弧线三角纹和曲线组成的带状花纹。</p><p class="ql-block">/百家村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邯郸复兴区百家村沁河北岸台地上,1957年由北京大学和河北文化局调查发现,陶器以红陶和彩陶为主,出土器物有碗、钵、盆、罐。</p><p class="ql-block">/下潘汪遗址/</p><p class="ql-block">遗址位于磁县西南岳城镇西侧,1959年为配合岳城水库建设而发掘。该时期遗存主要发现于遗址内的几个灰坑,陶器以泥质灰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泥质红陶器表彩绘较多。出土器物盆、钵、碗、罐等。</p><p class="ql-block">/界段营遗址/</p><p class="ql-block">界段营遗址,位于磁县西部,1959年为配合岳城水库建设调查发现,1960年发掘。该时期遗存位于遗址地层第四层。陶器有灰陶和红陶,红陶上多施彩绘。出土器物有盆、碗、钵等。</p><p class="ql-block">四、文明之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00年至前2000年,邯郸的史前时代进入龙山时期的后冈二期文化。此时,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业手工业较前期有了很大的进步,财产私有化和贫富分化现象普遍,社会阶级分化,文明时代初现曙光。</p> <p class="ql-block">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磁县下潘汪遗址出土大司空文化敞口折腹涡纹彩陶盆</p> <p class="ql-block">后冈二期文化首先于1931年在安阳市后冈遗址的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发现。此时已开始出现城址聚落,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凿井技术,陶器以灰陶为主。邯郸境内的代表遗址有复兴区涧沟、龟台、磁县下潘汪、永年区台口等遗址。</p> <p class="ql-block">/台口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永年西部台口村。遗址分两期,第一期处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第二期则与涧沟遗址同时期,为后冈二期文化阶段。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彩陶片。出土器物有玉斧、石镞和盆、罐等。</p><p class="ql-block">/涧沟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邯郸市复兴区涧沟村。1957年北京大学与河北省文化局对此进行发掘。遗址中的房屋附近发现水井遗迹,这是当时中原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结构最典型的水井。为研究“井”字的起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涧沟遗址还发现有“丛葬坑”遗迹,遗址中的头盖骨杯和剥头皮是迄今为止中原地区最早的风俗现象。</p><p class="ql-block">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涧沟遗址文物标签</p><p class="ql-block">1957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河北省文化局文物队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发掘了涧沟遗址,参加发掘的考古队员已成为我国的文博大家,这里面有著名的考古学家严文明、杨泓、杨锡璋等人,他们填写的文物标签保留至今,成为邯郸考古事业开端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涧沟遗址出土后冈二期文化蚌环、蚌刀、蚌镰、蚌锯、穿孔蚌器、穿孔蚌饰、石环、贝币</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漳水商迹:夏商周时期邯郸的兴起</p><p class="ql-block">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夏朝时期,漳河流域商族文化兴起;商朝建立,盘庚迁都于殷后,邯郸是殷商的王畿之地;西周时期,随着分封制的推行,邯郸地区的区域文化逐步发展兴盛起来。</p><p class="ql-block">一、契封于商</p><p class="ql-block">夏代是一个部族纷繁、邦国林立的时代,与夏部族同时的商部族起源于邯郸境内漳河流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先商文化。先商文化遗址在邯郸境内发现有10余处,主要以邯郸涧沟和磁县下七垣遗址为代表。生产工具除了石器外,还有少量青铜器,说明已进入青铜时代。先商文化的确立,不仅是商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夏商周考古的一项重要收获。</p><p class="ql-block">先商文化有三种类型,分别为以郑州二里冈C1H9和南关外中、下层为代表的“南关外类型”;豫北地区淇河与黄河之间以新乡潞王坟下层和琉璃阁H1为代表的“辉卫类型”;豫北、冀南地区以滹沱河与漳河之间的沿太行山东麓一线为中心、以邯郸涧沟和磁县下七垣为代表的“漳河类型”。——邹衡先生《试论夏文化》</p> <p class="ql-block">/下七垣遗址/</p><p class="ql-block">下七垣遗址位于磁县西南漳河北岸下七垣村西南台地上。1966年12月发现,1974年正式发掘。文化层从上而下分为四层,上面三层为商代层,第四层为先商文化层。下七垣遗址叠压关系清楚,遗物特征明显,为商文化的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地层依据。</p><p class="ql-block">下七垣遗址地层剖面复原景观</p><p class="ql-block">遗址文化层从上而下分四层,上面三层为商代层,第四层为夏代层(先商文化层)。第一层土色灰黄,包含有商代晚期陶片。第二层土色灰色,包含有商代中期陶片。第三层土色杂,包含有商代早期细绳纹陶片。第四层土色黑红,包含有先商文化灰褐、黑色陶片。下七垣遗址叠压关系清楚,遗物特征明显。它为冀南地区先商文化和商文化的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地层依据,是先商文化漳河类型的代表性遗址。</p> <p class="ql-block">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磁县下七垣遗址出土夏代锯齿纹沿灰陶罐</p> <p class="ql-block">/南城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磁县南城乡南城村西北,2002年夏调查发现,2003年秋冬复查,2004年秋试掘。该遗址是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文物考古项目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以先商文化为代表的典型遗址。</p> <p class="ql-block">/薛庄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黄梁梦镇薛庄村西北,2006年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而发掘。该遗址出土的先商遗迹有灰坑、道路和墓葬,出土器物有鼎、鬲、甗、豆、盆等,石器有石镰、石铲、石斧等,另外还出土有铜小刀。该遗址出土的车辙痕迹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二、离宫别馆</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600年,商王朝建立。到了商朝后期,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后,邯郸为商朝的王畿之地。《竹书纪年》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此时的商代遗存主要代表为武安赵窑商代遗存。</p><p class="ql-block">殷商王畿</p><p class="ql-block">王畿之地即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位于殷商都城周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在其南”。据此,商末王畿的北界达到冀中一带,邯郸位于王畿之内。</p> <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商代遗存</p><p class="ql-block">赵窑商代遗存可分为三层,分别为下层、中层和上层,对应的时代分别为商代早期、商代中期和商代中晚期。遗存中还包含有十九座商代晚期墓葬,墓葬随葬有陶器、铜器、石玉器、骨贝器和漆器等。赵窑商代遗存对于夏商周考古研究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商代墓葬出土三羊首兽面纹铜尊</p><p class="ql-block">尊内底部有铸造的首尾相连的龙纹图案。</p> <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商代墓葬出土绳绦纹浅裆陶鬲</p> <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商代墓葬出土兽面纹贯耳铜扁壶</p> <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商代墓葬出土夔纹铜瓿</p> <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商代墓葬出土镂空曲内铜戈</p> <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商代墓葬出土透雕龙凤纹铜柶</p><p class="ql-block">铜柶,是商代的礼仪酒具,与爵、觚搭配使用。商代的酒有鬯、醴和酒等多种类型,对于较清的酒用爵加热饮用时可用铜柶搅拌,对于固态或半液态的酒则可用铜柶来取食。</p> <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商代墓葬出土象首龙身透雕铜钺</p> <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商代墓葬出土兽面蕉叶纹铜觚</p> <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商代墓葬出土兽面雷纹铜斝</p> <p class="ql-block">磁县下七垣遗址出土商代附加堆纹侈口鬲</p> <p class="ql-block">磁县下七垣遗址出土商代兽面纹圜底“启”铭铜爵</p><p class="ql-block">爵的鋬内有一阴纹“启”字铭。据专家考证,“启”字为族徽标记,商周时期器物上的族徽一般表示“氏”名或族名。</p> <p class="ql-block">/商代的玉器/</p><p class="ql-block">商代玉器达到历史中的一个高峰,数量多、种类丰富、艺术品位高、文化内涵厚重。在玉雕工艺上,商代已掌握了阴刻、浮雕、圆雕、透雕等方法。殷商时期形成三个制玉中心,其一是河南郑州二里岗和安阳殷墟;其二是江西新干大洋洲;其三是四川广汉三星堆。殷墟玉器经鉴定多数为新疆玉,另外有少量的南阳玉和岫岩玉。从玉器来源可见在商代已有频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商代墓葬出土长方形带扉棱玉钺</p> <p class="ql-block">2005年邯郸十中汉墓出土商代方形素面玉琮</p> <p class="ql-block">三监之地</p><p class="ql-block">商灭亡后,邯郸一带成为殷商遗民的居所,被划分为邶、鄘、卫三区,由周朝进行监督,称为三监之地。西周初期曾发生以殷民为主的三监叛乱。后来随着殷民迁洛,逐渐稳定发展起来。目前邯郸发现的西周遗存有龟台遗址、下潘汪遗址和界段营遗址。</p><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跻身七雄:春秋战国时期邯郸的辉煌</p><p class="ql-block">三家分晋赵国建立后,邯郸逐渐发展成为赵国逐鹿中原的门户。赵敬侯迁都邯郸后,对邯郸的营建,使其成为战国时期的王城典范。随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经济、商业、文化的繁荣,赵国跻身战国七雄,造就了邯郸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p><p class="ql-block">一、织絇邯郸</p><p class="ql-block">公元前六世纪中叶,邯郸已属于晋国范围,文献中有“邯郸胜击齐之左”、“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等记载。前五世纪初,已置“邯郸大夫”,是今河北最早的城邑之一。古城五氏(也叫寒氏,即午汲古城)也出现于文献,邯郸已是著名工商大邑。</p><p class="ql-block">午汲古城位于武安午汲镇村北,1956年发掘,时代为春秋至汉代,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近69万平方米。有学者推测此城为春秋时期邯郸午的封邑“五(午)氏城”。</p> <p class="ql-block">涉县北关凤凰台一号墓位于涉县县城北关村龙岗山脚下。1981年10月,当地村民在山下“凤凰台”瓦窑厂干活时发现,出土有铜器。1982年6月,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对其进行考古发掘,经专家认定,此墓葬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木椁墓,墓坑内有积石积炭。出土有鼎、钟、磬等大量文物,规格等级较高。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1982年涉县北关凤凰台一号墓出土春秋蟠螭纹兽足铜镬鼎</p><p class="ql-block">镬鼎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煮牲肉的饪食器。依形制大小分为牛镬、羊镬和豕镬。</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1982年涉县北关凤凰台一号墓出土春秋莲瓣盖双耳铜壶</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1982年涉县北关凤凰台一号墓出土春秋双耳圈足素面铜舟</p><p class="ql-block">舟,平面呈椭圆形,又叫“椭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于饮酒或水。</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1982年涉县北关凤凰台一号墓出土春秋蟠螭纹环纽铜盖鼎</p> <p class="ql-block">二、赵都邯郸</p><p class="ql-block">春秋后期,邯郸成为重要的农业产区和冶铁中心,其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数量相当可观,具备了都城的物质基础。邯郸背靠太行,南临漳河,靠近中原,邻接齐魏,是“四战之地”,军事地位也非常重要。为加强对太行山以东地区的有效控制,进而储备力量,图取发展,赵国选择了当时已经兴起的邯郸作为都城,赵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因此由黄土高原腹地走向平原。</p><p class="ql-block">晋都新田</p><p class="ql-block">位于今山西侯马。总面积约553万平方米,以平望、牛村、台神三个小城组成“品”字形宫城布局,东侧和南侧有手工业作坊区。宫城东部有起到郭城作用的三小城。晋都新田对战国时期列国的都城有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鲁都曲阜</p><p class="ql-block">位于今山东曲阜,自西周初到公元前249年,为都700余年。故城平面近似圆角弧边长方形,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城内中部和中南部的周公庙是宫殿区,城内的西部和西北部为工商业区。</p> <p class="ql-block">韩都郑城</p><p class="ql-block">位于今河南新郑,先后为郑国和韩国都城,为都539年。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分东西二城。西城内中北部为宫城,东城为祭祀区、墓葬区、手工业区和一般居民区。</p> <p class="ql-block">齐都临淄</p><p class="ql-block">位于今山东淄博,自公元前850年至前221年齐国灭亡,为都630年。鼎盛时期,由大小两城组成,总面积1600余万平方米。小城西北部为宫殿区,大城属工商业区和墓葬区。</p> <p class="ql-block">楚都郢</p><p class="ql-block">又称纪南城,位于今湖北江陵,为都411年。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城内东南部为宫殿区,西南部和中北部则为居民区和工商业区。</p> <p class="ql-block">秦都雍城</p><p class="ql-block">位于今凤翔县城南,自公元前677年至前383年,为都294年。城垣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总面积约1056万平方米。城内中部姚家岗、马家庄、铁钩和高王寺一带为宫殿区,城外西南为墓葬区。</p> <p class="ql-block">燕下都</p><p class="ql-block">位于今河北易县县城东南,为都320年。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8000米,南北宽4000米-6000米。分东西二城。东城中部和东北角为宫殿区,中北部和南部为居住区和工商业区。西城内有居址和墓葬。</p> <p class="ql-block">魏都安邑</p><p class="ql-block">位于今山西夏县西北,由大城、中城、小城三部分组成,大城和小城都是在战国时期建造的,中城稍晚,相当于秦汉或者更晚一些;其布局具有小城居于大城之中的“两城制”特点。</p> <p class="ql-block">Ⅱ邯郸之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51年前后,晋国赵氏庶系赵胜“别封邯郸”,史书中称其为“邯郸胜”。前497年至前491年晋阳赵简子与邯郸午发生大规模战争,最终赵简子占有了邯郸、柏人。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三家分晋”,赵国建立,占据着太行山东西两部及山西中北部。邯郸成为赵国南部重要的城邑。</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453年,赵襄子以晋阳为都建立赵国,后由晋阳迁都到邢;公元前423年,赵献侯又将都城迁至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将赵都最终迁至邯郸,至公元前228年被秦攻克为止,邯郸为都共计158年。</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武安固镇古城战国墓葬出土卧兽街环云雷纹盖鼎</p> <p class="ql-block">百家村战国墓葬出土红彩勾连纹鸟柱陶盘</p> <p class="ql-block">百家村战国墓葬出土兽首提梁三足陶盉</p> <p class="ql-block">邯钢北大门战国墓葬出土蟠螭纹附耳三足铜鼎</p> <p class="ql-block">1972年邯郸市张庄桥汉墓出土战国曲龙纹马首耳铜鉴</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2000年邯郸市博物馆战国墓葬出土彩绘龙虎纹莲瓣盖陶壶</p> <p class="ql-block">瓦当又称瓦头,是古代建筑屋檐筒瓦前的遮挡,既能增加屋顶瓦的牢固,也有美化装饰的作用。邯郸的战国瓦当主要出土于赵王城和大北城建筑遗址,瓦当当面圆形居多,也有半圆形,有素面、云纹、涡纹和变形山纹几种类型。</p><p class="ql-block">战国乳钉纹陶瓦当</p> <p class="ql-block">战国绳纹陶水管</p> <p class="ql-block">赵王城城墙遗址出土战国陶排水槽</p> <p class="ql-block">三、胡服骑射</p><p class="ql-block">赵国定都邯郸后,政局形势内忧外患。为摆脱困局,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由此赵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从公元前296年起,赵国先后攻灭中山,击败林胡、楼烦,向西北拓地千里至大漠阴山脚下,不仅使赵国转危为安,而且南北领土连成一片,疆域空前辽阔,迎来了雄强之国的全盛时代。</p><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国以强军争霸为主要目标的一次重大改革。赵武灵王不拘成例锐意图强,力主学习和吸收北方游牧民族军事文化的长处,并仿照他们的装束、装备和战术,组建新式的骑兵部队,进行骑战。这场改革仅仅历时十年,就使赵国一跃成为当时一流的军事强国。</p><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作为一场军事、文化的大变革,使得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增强,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赵国灭中山,破林胡、娄烦,设云中、雁门和代郡,筑长城,一跃成为与齐、秦相伯仲的军事强国。胡服骑射改革开创了我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加强了民族的融合与交往,并对后世服饰制度起到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赵王陵二号陵出土战国青铜马</p> <p class="ql-block">四、经济繁盛</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开疆拓边的战争,为赵国开创了一个领土辽阔、和平安定的崭新局面。从此赵国农业得到发展,并带动了冶铁、铸铜、酿酒、贸易等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兴旺,赵国国力达到强盛,国都邯郸也因此成为漳、河之间经济繁荣的大都会。</p><p class="ql-block">农业发展</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生产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再加上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提高。赵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举措,扩大亩制、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到战国中期,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号称“粟支数年”,最终雄踞七雄之列。</p><p class="ql-block">手工业发达</p><p class="ql-block">在粮食生产富足的基础上,各项手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冶铁与铸铜是赵国最为重要的两个手工业部门,除此之外,酿酒业、制陶业、玉石制造以及丝麻纺织业也在赵国手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都城邯郸由于独特的资源条件以及先进的冶炼技术,与楚国的宛、齐国临淄并驾齐驱,成为战国著名的冶铁中心。</p><p class="ql-block">商业都会</p><p class="ql-block">邯郸地处交通要道,商贾往来,贸易频繁,各国货币流通,种类繁多,如布币、刀币、圜钱等。赵都邯郸发展成为战国时期最繁荣的商业都会之一,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纷纷前来从事商品贸易,吕不韦、郭纵等商业巨贾都曾长期在邯郸经商。</p><p class="ql-block">吕不韦是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他善于囤积居奇,积累起千金家产,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后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被尊为“仲父”。他还组织门客编著《吕氏春秋》,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战国凤鸟纹铜镦</p> <p class="ql-block">2003年邯钢总厂西区墓葬出土战国错银铜镦</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2005年邯郸十中校区墓葬出土战国玉靴底</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2005年邯郸十中校区墓葬出土战国白玉透雕龙形配饰</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2005年邯郸十中校区墓葬出土战国玉卧牛形器</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2003年邯钢战国墓葬出土飞禽形青铜带钩</p> <p class="ql-block">战国错金兽首琵琶形青铜带钩</p> <p class="ql-block">邯钢北大门战国墓葬出土蟠螭纹柱状足铜甗</p> <p class="ql-block">赵王陵二号陵出土战国玉圭片</p> <p class="ql-block">赵王陵二号陵出土战国玉甲片</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1995年邯钢战国墓葬出土红玛瑙带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