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老林头 碰瓷》系列美篇预告</h3> <h3>今春某日,宅家无聊,手欠打碎一心爱的薄胎瓷杯。<br>这回,真的碰瓷了!<br><br>收拾完四分五裂的碰瓷现场(标题图),搜出此杯的生前玉照(图一),心有不甘,继而翻箱倒柜寻找旧藏,竟然还有几件悦目可心的。</h3> <h3>此杯系1980年代湖南某陶瓷研究所研发试产的薄胎满花咖啡杯,存世量很少,毁损之令吾扼腕 。</h3> <h3>蔳胎透光,暗景下更显流光溢彩晶莹剔透。</h3> <h3>实在不舍,遂胶粘修复,制成“标本”,留作纪念。</h3> <h3><br>日用陶瓷也靓丽<br>陶瓷为日用器具,何人何日不碰瓷?正因如此,我等却往往对其熟视无暏,常用不察。老朽正是此类人,这么些年枉为了陶瓷之乡天朝臣民。<br>陶瓷水太深。老林头非权非贵,手边的一些多是日用饮具之类的劳什子,不过闲时偶尔端详,竟也赏心怡情。实际上,每一件陶瓷产品都是资源、技术、工艺、美术的融合,都包涵历史、文化的积淀。却原来,日用陶瓷也靓丽。</h3> <h3>陶与瓷<br><br><br>人类发明、制作和使用陶瓷器历史悠乆,其价值无一其他器物可比。<br><br>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其实陶和瓷i不可混为一谈,在出现历史、原料、烧制、性质、性能、观感等方面却有很大的不同。<br>烧制陶瓷的原料是基于地质条件的自然资源,人类对盛器的需求也自始有之且日益趋强,陶瓷器的被发明和推广使用则主要取决于用火的技术进步。<br><br>看到陶器,就不由得想起西安半坡博物馆门前一尊在河边汲水的少女塑像,她手里使的鱼纹尖底瓶正是出自6000年前的半坡。据考,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年至4000年前)我国先民就已广泛制作和使用陶器,这在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层中被广泛发现,而瓷器的出现则迟至东汉时期(距今2000年左右)。</h3> <h3>在原料上陶以粘土质矿土为主,瓷以硅质矿土居重,作为主要原料的瓷石,相当于高岭土、长石、石英的混合矿物。<br>陶的烧制温度在摄氏950度至1165度之间,瓷则在1300度上下。所以,从保持持续高温的技术条件来理解,陶的发明要早于瓷。<br>通常,陶器较粗糙,瓷器较细腻,容易分别,但是绝大多数陶器和瓷器都施以釉面,从而掩盖了胎体,增加了辩认难度,这就要靠看、触、听(叩击声)來辅助。</h3> <h3>叩击之,瓷声脆,有泛音;陶声稍闷。<br><br>观感上,陶瓷粗犷、奔放、古朴,瓷器细腻、温婉、雅致。观者审美取向不同,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难分伯仲。<br><br>看惯了砂锅、泡菜醰、鱼缸、花盆之类的陶器,以为儍黑笨粗者即为陶,看看下面图片,也有秀美俊逸的陶器让你难分陶瓷。<br>下面这几组图片每组主体都有一陶一瓷,请诸位辨识、鉴赏。有几组容易混淆的,敬请留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