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6月13日(星期四 晴 2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漫游瓦莱塔古城</b></p><p class="ql-block"> 从希腊卡塔科隆港至马耳他瓦莱塔港,要从东至西横跨伊奥尼亚海,从地图上测得的距离约650公里。昨天晚上,小崔在领队公告中特别提醒,入睡时间将手表调慢1小时,因为马耳他与希腊时差慢1小时,与意大利、法国时间相同,与北京时差在夏时制慢6小时。预计今天到港时间是12时30分,离港时间21时30分,在5楼总台集合上岸游览时间为13时30分。</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晨6时,我们的手机已自动调为马耳他时间,这时,邮轮还航行在伊奥尼亚海中央,距离瓦莱塔港约240公里。站在邮轮高处,往四面放眼望去,大海无边无际,海水深蓝,海天一色,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如不看到船头和船尾行驶中激起的浪花,感觉不到邮轮在快速行驶。因天气晴朗,太阳一出海面,就光芒四射,十分耀眼,未拍摄到海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景观。整个上午,我们都在船上活动,四处走走看看,十分休闲。11时30分,大家提前到15楼花园咖啡餐厅就餐。尔后回舱房休息和做下船游览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12时20分许,邮轮进入瓦莱塔港口,周边的古城建筑全用鹅黄色的石头建成,灿烂的阳光洒在古城上,呈现金碧辉煌的色彩。据说这种鹅黄石,是由海底生物钙化千年而成,刚采集出来很疏松,易于切割、雕饰,经阳光一晒,逐渐变硬、千年不风化。用来造城堡坚固不摧、造房子冬暖夏凉。早在公元前4000年,马耳他先民就懂得开采这些石头建房屋。岛上遗存的7个巨石神殿,就是公元前4000年用这种石头建造的。瓦莱塔后来的城堡建设,就是继承了这个建筑传统。</p><p class="ql-block"> 13时30分,团友们按时集合,在小崔带领下登上码头,步行前往瓦莱塔古城游览。过去,我们对马耳他这个小国不甚了解,经小崔导游介绍,才知道马耳他在地中海是一个战咯地位十分重要的国家。它位于地中海中部,北面是意大利西西里岛,西面是北非突尼斯,南面是利比亚,东面隔伊奥尼亚海与希腊相望,为东西地中海的分界与中心点,被称为“地中海心脏”。马耳他由5个小岛组成,海岸线全长190公里,面积316平方公里,比成都第一绕城高速以内的面积575平方公里还小的多。但马耳他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000年,岛上已经开始有大规模的人类活动。马耳他历经公元前10世纪的腓尼基时代,公元前8世纪的大希腊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迦太基时代。马耳他的战略地位也成为各时期列强争夺的地盘。公元217年,罗马帝国将马耳他纳入版图。公元4、5世纪,马耳他一度落入汪达尔人和东哥特人手中,直到公元533年才重新由东罗马帝国取得统治权。公元9世纪起,马耳他相继被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诺曼人统治。1523年,“圣约翰骑士团”由罗德岛移居至此,并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承认。“圣约翰骑士团”后更名“马耳他骑士团”。1565年的马耳他大围攻中,骑士团击败奥斯曼帝国军队,开始在瓦莱塔建坚固城堡。1798年,拿破仑率远征埃及的土伦舰队在马耳他靠岸登陆,驱逐骑士团,强占马耳他。1800年,英国应马耳他的请求,继法国之后进驻该地,1815年的《巴黎条约》,将马耳他划归英国所有,从此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964年9月21日,马耳他正式宣布独立。1974年,正式成立马耳他共和国。2004年加入欧盟。</p><p class="ql-block"> 上岸后,小崔带大家乘直达电梯上到上巴克拉花园。电梯是建在16世纪的城堡悬崖边,高58米,它是邮轮码头通往古城最捷近的通道。小崔集中大家在花园中介绍了瓦莱塔古城的概况:瓦萊塔是一座拥有近500年歷史的古城,是马耳他骑士团为抵御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利用岛上礁石形成的陡崖和钙化珊瑚石建成的城堡。于1566年3月28日举行奠基仪式,动用8000名劳工,花费5年时间建成,并以当年指挥马耳他保卫战的骑士首领让·德拉·瓦莱塔的名字命名。次年,出自安全考虑,加强海岛防御,又在战略高地希伯拉斯山修筑一座3公里多长的城池作为军事要塞,以防外敌再度入侵,5年后完工,此后一个半世纪城墙一再加固,成为更加坚固的城堡。1571年,瓦莱塔被定为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古城面积仅0.55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人,却拥有320座具有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1980年,瓦莱塔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处的上巴拉克花园,因紧邻总理府,又称总理府花园。上巴拉克花园建于骑士团统治时期的1560年。花园中原有一条长约百米的由拱门连接的长廊,现只剩两条拱门连接的墙壁,长廊的屋顶早已坍塌。这是由一位意大利骑士设计建造的私人花园。现已成为公共场所。站在花园城墙边,下面是约百米高的悬崖,视野十分开阔,整个瓦莱塔大港尽收眼底,更可远眺对面沿岸的3个姐妹城堡,即:维多里欧沙、科斯皮库亚、森格里亚。这3个城堡,与瓦莱搭城堡互为犄角。花园里还竖立有记载马耳他历史的大理石碑,以及纪念一些伟人的雕像,如爱因斯坦、邱吉尔等。</p><p class="ql-block"> 穿过上巴拉克花园,便是意大利总理府。这栋美丽的巴洛克式建筑原是卡斯蒂利亚宫,建于1740年,前身是个客栈,专门安置来自世界各地的骑士。曾经被法国、英国军队当作总部。1972年成为马耳他总理府。广场上矗立着一尊塑像:乔治.伯格.奥利维尔(1911-1980)。他曾两次出任马耳他总理。团友们在总理府台阶上,尽情拍了不少打卡照片。</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前行约200米,来到共和大街。这条街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南端是古城入口。我们又沿共和大街到达城门外,这里是一个大广场,也是公共汽车的交通枢纽。广场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圆形三海神雕塑喷泉,直径达50米,它建于1959年,由三个海神与他们托起的圆盘为造型。海神为人身鱼尾,是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儿子特里同的形象。雕塑安置在一圆形台基上,四周是喷水嘴,喷出的弧形水流落入下面的圆形水池中,十分壮观。它虽然历史不长,却成为瓦莱塔都城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紧邻三海神雕塑喷泉,是瓦莱塔新建的城市之门。据介绍,瓦莱塔最初的城门是通向城市壁垒的一条单向通道,由于这些年里多次改建,它已经失去了其作为城门坚固的防御功能,而成为象征性的城门。据说最近的一次改建于50年前,先在老城墙上打开一个辖口,然后用开采的方形石条将两边砌成梯形形状,用极简的创意建造了一座开放式的城门,并在城门两边的石壁上装饰了两根高25米钢杆,象征原城门外的吊桥竖杆。同时,在城门外重建了一座宽8米的石孔桥将共和大街与广场相连接。从桥上往下看,可见深约50米的天然城壕,两边是悬崖峭壁的城墙。</p><p class="ql-block"> 从城门进入共和大街,右边是新建不久的马耳他国会大厦,是杰出的现代作品,与城门建筑相得益彰。不远处看见许多罗马柱耸立的废墟,上面搭有网状露天天棚,经介绍是瓦莱塔著名的歌剧院遗址,建于19世纪60年代。曾经是瓦莱塔的地标性建筑,它那希腊神殿式的外表,气势恢宏。原剧场内有1095个座位。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2年,一颗重磅炮弹摧毁了它。如今在废墟上搭建的临时舞台,常会举办一些庆典或演出。</p><p class="ql-block"> 共和大街是瓦莱塔城的中轴线。走在这条大街上,可见这条街道是典型的欧式风格。街道两边布满了商店、餐厅和露天的咖啡茶座。我们参观了大街旁的国立考古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包括古代遗物、雕塑、绘画等。</p><p class="ql-block"> 从博物馆向东北前行约百米,再向右20余米,就来到圣约翰大教堂。据介绍,这座教堂是马耳他最为著名的天主教堂,建于1573-1578年。我们看到,教堂外部装饰很简洁,但是一走进教堂,眼前出现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景象。教堂是以圣约翰骑士团的守护神命名,由著名建筑师卡萨尔设计,而出资兴建人是骑士团的首领拉•卡西尔。1578年教堂落成,骑士团驻地也从三姐妹城的比尔古迁到瓦莱塔。让人惊叹的是,教堂中殿的大理石地面上,每一个矩形方格内都是一位骑士团成员的墓地,总共有400多格。每个墓葬的设计都不相同。能葬在这里的都是有杰出贡献的骑士团成员。教堂主殿两侧设有九个耳堂,分别由来自八个不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骑士团成员使用,里面供奉了他们各自的守护圣人。还有一个是供奉圣母玛利亚的耳堂。教堂整个穹顶壁画描绘了圣约翰的一生。圣约翰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曾在耶稣受难时,受托照顾圣母玛利亚。曾因传教遭受迫害并流放。他著有约翰福音和启示录等天主教重要文献,是骑士团的精神领袖和守护神。</p><p class="ql-block"> 从教堂出来,领队安排大家自由活动,有些团友因年老体弱,就从这里原路返回邮轮休息。我们看时间还多,就自由前行游览。我们先步行到共和大街,再往东北前行150多米右侧,从百度地图上看,是共和广场,它是英国殖民时期的“女王广场”,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雕像被安置在广场中。广场上坐满了喝咖啡饮料的游人。广场后是马耳他现在的国家图书馆,于1796年建造。</p><p class="ql-block"> 我们边走边看,不远处就来到圣乔治广场。广场右边是原骑士团首领宫,原名圣安东尼奥宫,始建于1571年,骑士团时期是首领官邸。据说拿破仑逐出马耳他骑士团后,曾在里面住过几天。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成为英国总督府。如今是马耳他共和国的总统府。宫内除部分地方供总统办公外,其它地方供游客参观。总统府对面的一排单层建筑,中间建有一座古希腊式的前厅,6根爱奥利亚柱式十分醒目,不少游人将这排建筑当成总统府、议会大厦或市政厅,其实它原是骑士团的马厩和卫队的营区。现是瓦莱塔文化中心。广场上经常举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总统府大门前要举行换岗仪式,有乐队从共和大街前行到广场伴奏,卫兵换岗后,乐队在广场上举行行进吹奏表演。</p><p class="ql-block"> 参观至此,已经下午5时许,我们开始原路返回,于6时登上邮轮。吃过晚饭,本想在爱彼剧场看一场脱口秀表演,因听不懂意大利语言,只听见全场一片笑声和热烈鼓掌,我们却莫明其妙,只好退出剧场,到15楼露天咖啡厅坐着与团友们聊天。</p><p class="ql-block"> 21时30分,邮轮起航向意大利墨西拿港口行驶。</p> <p class="ql-block">邮轮驶进瓦莱塔港口。</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古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古城一角。</p> <p class="ql-block">诺维真爱彼号邮轮缓缓靠近码头。</p> <p class="ql-block">直达古城的观光电梯。</p> <p class="ql-block">上巴拉克花园中的拱门长廊。</p> <p class="ql-block">上巴拉克花园中的拱门景观。</p> <p class="ql-block">拱门长廊中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俯看瓦莱塔城堡一角。</p> <p class="ql-block">远眺三姐妹城堡风光。</p> <p class="ql-block">三姐妹城堡之一。</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总理府。</p> <p class="ql-block">总理府旁的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三海神喷泉。</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新建的城门景观。</p> <p class="ql-block">城门下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马耳他议会大厦。</p> <p class="ql-block">共和大街一角。</p> <p class="ql-block">共和大街景观。</p> <p class="ql-block">国立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品之二。</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教堂内景。</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耳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共和国广场国家图书馆前的维多利亚塑像。</p> <p class="ql-block">原马耳他骑土团首领宫,现马耳他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对面的文化中心,原是骑士团的马厩。</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港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