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践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用好国家课程新教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8月12日、13日山东省2024年小学数学“践行新课标、用好新教材”专题培训活动如期举行。</p> <p class="ql-block"> 滨城区小学数学教师们非常重视本次培训,积极参与到培训学习中来,12、13日齐聚滨城分会场清怡小学报告厅,线上同步观看了此次培训的直播。</p> <p class="ql-block"> 8月12日上午,领导致辞,培训活动正式开幕。</p><p class="ql-block"> 来自威海市的于华静主任为我们带来《青岛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主题报告分享。于华静主任以深厚的学术造诣,通过对比新老教材目录,解读2022版课标新要求,指出新教材为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于主任以精炼的语言,为我们详细进行教材解读,为老师们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建议,使教师们对新教材有了更准确的把握。</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继续聆听了于华静主任对新教材的具体单元内容解析。</p><p class="ql-block"> 于主任从教学内容,教材对比,教学建议等多个方面对新教材第三单元创意拼搭—认识立体图形、第四单元漂亮的粘贴画—11~20各数的认识、第五单元我爱读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通过于主任的解读,使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新版教材和旧版教材的变化之处,清楚的认识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知道了每一个信息窗口应该怎样实施教学!对每个信息窗口解读后,于主任还专门对知识的重难点做出了标注和解析,让老师们可以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于主任对单元教材复习也做出了专业的解析,于主任从三个板块对每个单元的回顾整理进行了分析,整合了一个单元的知识板块,给老师们在单元复习的时候提供了清晰的复习思路和计划。紧接着于主任对应课程标准从活动内容,编写意图,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新教材中的两个主题活动我的幼儿园和找找身边的数以及从学习目标,教材变化,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两个智慧广场简单的重叠问题和移多补少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让老师们深入的了解了每一板块的设计意图,更好的对这些知识板块进行教学。</p><p class="ql-block"> 温故而知新,最后,于主任从复习内容,教学建议为老师们进行了总复习教材解读,指出学习新知识重要,复习也同等重要,指出复习要按主题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分领域安排复习本册内容,老师引导提示点拨为主,让学生们借助提供的线索对所有单元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p> <p class="ql-block"> 互动交流专家答疑时间,刘云霞老师对在今天培训会议期间各市区老师提出的疑问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解答,让老师们对本次教材的编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13日上午,由三位优秀教师给我们带来展示课,呈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课堂新样态,也让我们从真实的课堂实例中,对新课标、新教材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臧伟玮老师《1-5数的认识》,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箱子里物品的数量入手,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拨一拨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生活化”抽象为“数学化”的过程。臧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用品不同,为什么可以用1(2、3、4、5)个圆片表示呢?让学生体会到:数是一种符号表达,是对数量的抽象,用一个数字符号就可以表示同样的数量。经过这堂课,学生脑中的数由原生态的、生活化的数,变成系统的、抽象化的数,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数概念。</p><p class="ql-block"> 课后,王莉莉老师进行了评课。王老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本节课的亮点:在数数中经历数的抽象过程、在用数中体会数的实际意义、在拨数中感悟数的大小和组成、在写数中形成对数的完整认知。至此,学生已然形成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p> <p class="ql-block"> 赵丽老师《1-5的加法》,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加法的意义。导入环节,通过“同桌风车比多少”这一问题,拉动学生的前经验,比多少的过程自然引出“一一对应”和“同样多”等关键词,为新知学习埋下伏笔;探索环节,用拼摆来验证乐乐的想法(我再做1个就和丽丽一样多)对不对,优摆实物→摆圆片→算式表达,让学生经历加法模型的产生过程,从而基于对应从等量关系角度理解加法的另一个意义。</p><p class="ql-block"> 于华静老师对本节课作了点评和解释。通过于老师的评课,才意识到我们普通老师对于课标的理解以及教材的把握,还是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加法除了表示“合起来”,还可以基于对应、从数量关系角度来理解,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会有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节课是魏娜老师带来的主题活动课《找找身边的数》。“找找身边的数”在新教材中以主题活动形式出现,本主题活动的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身边的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数表示的意义,感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形成初步的数感。在本次活动中,学生首次经历“问题提出-方案规划-实践探究-交流反思”这样的主题式学习活动过程。本次活动共分三课时,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义意识,为以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课后宋鹏文老师进行了题为《立足活动、真实体验、润泽数感》的评课。首先宋老师和大家一起交流了关于本主题活动的相关课标要求,然后从“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历方案规划,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立足活动体验,感悟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形成初步的数感”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解读。</p> <p class="ql-block"> 最后,徐云鸿老师作了会议总结,她提出两个关键词:传承和发展。徐老师要求我们,不仅要有高认知,还要有高落实,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奔赴,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课标和教材,有变但也有不变。老师们要在“变与不变”中寻求支点和平衡,深入学习课标,精准把握教材,用好教材、研好教材。</p> <p class="ql-block"> 8月13日下午王文静老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从行动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研制背景等来推进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孙俊勇老师讲解《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潍坊模型”》。阐述了“单元”是素养目标达成的单位,是围绕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等的集合。以制作“创意”冰淇淋作为单元大任务,单元整体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做中学,逻辑脉络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围绕生活线、数学线、学习线三方面详细展开。</p> <p class="ql-block"> 张争妍老师分享的题目是《以问启思,以评促学》。首先对于“问题口袋”的使用制作了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然后进行整理反馈,从而发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口袋”使用存在问题的成因制定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 其次关于“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的思考从评价维度多元、评价主体多样、评价方式丰富、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运用四个方面提出评价建议。要会观察、会提问、会思考、会表达、会应用。</p> <p class="ql-block"> 王永胜老师带来的是《求联求通,整体建构》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从现实教学的要求、素养培育的要求、课程实施的要求、认知心理的要求说明了为什么要求联求通。以核心概念和学习者的需求为主线,从主题、单元、项目视角,纵横联结的维度,通过求联、求通、求变的方法,以单元+课的形式,用结构化实施,六个维度阐述什么是求联求通。然后给出答案怎么做求联求通。</p><p class="ql-block"> 最后刘伟老师带来《一年级数学“乐考”的适性探索》。既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还要注意“乐考”形式以及怎样组织实施。</p>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学习都是新的启航,每一次提升都是成长的足迹。每一轮新教材的问世都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目标和方向,给予我们新的动力继续开展教研实践。课标领航,把握新方向;学无止境,方能行稳致远!此次新教材培训后,相信滨城区小学数学教师团队在区教研员刘居民老师的带领下,进一步革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把准课程教学改革新航向!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教材使用中,解锁新风景,达成新成就!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