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为古老的都城,是挪威首都和第一大城市,坐落于挪威东南部奥斯陆峡湾北端的世界著名滑雪胜地霍尔门科伦山附近,城市面积为454平方千米,人口为61.5万(2017),绿海辉映苍山,气势雄浑,风光旖旎,环境幽雅,彰显着浓厚的中世纪文化色彩和独具一格的北欧城市风光,是全球最富有、最安全、最幸福以及拥有最高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生活水准和全球物价最昂贵的城市之一,以“裘皮之都”和“世界滑雪之都”而闻名于世。</h3> <h3>奥斯陆东北部约13千米处,海拔371米。早在140多年以前,挪威人在这里创造了滑雪运动,并迅速风靡全球;自1892年起,每年 3 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世界闻名的滑雪大赛都在这里举行;几百年来,这里举行过数不清的滑雪比赛,培育出无数的滑雪名将。对广大滑雪爱好者来说,“霍尔门科伦”一词就如同奥林匹克那样既亲切又神圣,由此,霍尔门科伦山成为了世界滑雪胜地,奥斯陆也被誉为“世界滑雪之都”。</h3> <h3>阿克斯胡斯城堡是中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建于1300年至1308年。在建成不久便成功地抵御了瑞典埃里克公爵(Duke of Eric,1382—1459)的进攻,且在此后的历次战役中证明了它的坚不可摧。哈康六世(Haakon Ⅵ,1340—1380,1343—1380在位)还曾将这座城堡作为他的皇家宫邸。17世纪初(克里斯汀四世时期),著名建筑大师汉斯•斯汀文寇对这座古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装饰,城堡演变成坚实要塞与华丽宫殿的组合体,其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便是他的杰作。如今,城堡还经常被用来招待外国贵宾。</h3> <p class="ql-block">按照诺贝尔的遗嘱,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奖都由自己的祖国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文学院、卡罗琳斯卡医学院颁发,只有诺贝尔和平奖交给挪威的诺贝尔奖委员会颁发。因为诺贝尔热爱和平,他非常担心自己研发的炸药被用于战争,所以他特地设置了和平奖这一奖项,主要奖励那些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人。而且他要求把这一奖项交给挪威议会来完成。因为当时挪威和瑞典共同组成了一个联邦,瑞典和挪威相比,瑞典的国力要强大的多,武器也先进很多,挪威国力要弱一些,诺贝尔认为,挪威更珍惜和平,不喜欢战争,所以他把颁发和平奖权力交给了挪威。诺贝尔去世以后,有关机构决定从1901年开始颁发诺贝尔奖,每年的颁奖日期都定在诺贝尔逝世的那一刻,也就是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p> <h3>奥斯陆歌剧院建设用时5年,座落于Bjørvika地区岸边,临近证券交易所和中央车站。它是继14世纪初建造于特隆赫姆(Trondheim)的尼德罗斯大教堂(Nidarosdomen Cathedral)后,挪威国内最大的文化建筑。文化瑰宝大剧院基座的占地面积超过3万8千平米,相当于4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剧院内有三个舞台,1千1百多个房间。</h3> <h3>在屋顶上漫步从剧院外面看,最显著的特征是白色的斜坡状石制屋顶从奥斯陆峡湾(Oslofjord)中拔地而起,游客可以在屋顶上面漫步,饱览奥斯陆的市容美景。 如果您从峡湾中观看剧院,您将注意到建筑正面的太阳能电池板。事实上,这是挪威国内最大的、依靠太阳能供电满足能源需求的建筑。</h3> <h3> 市政厅是这座海洋城市的政治中心,由挪威的艺术家们从1900年至1950年不断的装饰和润色才得以完工。它全面的向人们展示了挪威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这座砖红色的建筑于1950年为庆祝奥斯陆建城900年而建,周围有大量雕塑,表现了挪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h3> <h3>市政厅前有一个很大的喷泉,顺着两边的台阶走向市政大厅,宽阔的大厅可以想象容纳的范围,四面是大型的赋予历史意义的壁画,其中一侧放置了一架钢琴,顺着台阶走上一层,可见几个不同类型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特别的展示,从家具摆设到人物壁画以及可以透过窗户看到的海景,无一不让观光客感受到其历史的氛围,体验其中的过往与变迁。</h3> <h3>诺贝尔奖颁奖地之一</h3> <h3> 北门广场前有一个小喷泉,顶部树着一对引颈高歌的天鹅雕塑。它们是挪威人民热爱和平与和谐的象征。</h3> <h3>墙上精美的直径9米的大钟,据说是欧洲最大的一座,每小时奏一次悦耳的报时曲。</h3> <h3>挪威奥斯陆国家剧院建于1899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挪威国内最大的剧场。</h3> <h3>剧院正门前有两尊塑像,左边是戏剧大师亨利克·易卜生,右边是戏剧家比昂斯滕·比昂松。〔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h3> <h3>戏剧大师亨利克·易卜生,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挪威戏剧家,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最著名的有诗剧《培尔·金特》(1874~1875),社会悲剧《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海达·加布勒》(1890);其象征性剧作《野鸭》(1884)、《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等反映其“精神死亡”的思想。代表作品《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彼尔·金特》,《玩偶之家》</h3> <h3>右边是戏剧家比昂斯滕·比昂松。〔比昂松(1832-1910)比昂斯滕·比昂松(Bjoumlrnst jerne Martinus Bjornson,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