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小知识】陕西方言趣谈:灶镬【huò】的故事

季志平

<p class="ql-block">  在陕西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或听说过灶镬【huò】,陕西人把厨房叫灶房,把灶房内的锅灶及其周围的附属部分叫灶镬。很多人把灶镬【huò】写成了灶火【huǒ】,这是不对的。</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灶房功能很单一,那就是烧火做饭,灶房的核心部分就是灶镬,灶是指用砖石或土坯砌成的可以烧火的炉灶;镬其实就是做饭烧水用的锅。一个灶台上可以设置两个放锅的位置,叫连锅灶,前锅位于灶火之上,用于烹煮做饭,后锅可利用余热烧水。有的地方灶镬与土炕相连,叫连锅炕,烧火做饭时炉灶里的热量就可以传送到土炕底部,让土炕保持温热,也能让全家享受热炕上的温暖与亲情。</p><p class="ql-block"> 火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起点,自从发现火之后,人类才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开始了生火吃熟食,但方法却很简单,因为没有灶镬,只能吃烧烤。记得有个相声段子说远古时期人们很幸福,天天吃烧烤,虽是笑料却也反映了当时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相比于火,灶的出现就晚了很多,而且是在青铜器出现之后。到了青铜器时期,才有了各种烹煮器具。鼎【dǐng】,其实就是一种烹煮食物的器具,由于鼎的重要,后来就变成了祭祀用的一种礼器,也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鼎足的作用是支撑,鼎足之下可以生火烧火。普通百姓没有这样高端的器具,只得用石块把简单的器具架起来烧火。有了固定居所之后,就在半坡或土坎上挖穴起灶,先在上方挖一个坑,再在前方开一个口,这就是灶的雏形,现代人使用的灶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几千年来基本结构没有太多变化,只不过把挖穴变成了砌灶,且砌灶用的材料不断更新罢了。</p><p class="ql-block"> 镬,其实就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锅。镬的甲骨文字形很像一口带足的大锅,锅下生火,锅里有物(见下面的镬字演变图)。有人解释镬是无足的大鼎,似乎不太对。在周代鼎制中,鼎按照规格(大小)和用途不同,分为三类:镬鼎、牢鼎和羞鼎。镬鼎,是最大的鼎,专门用来整体烹煮三牲牛、羊、豕的鼎,故分为牛镬、羊镬、豕镬。著名的司母戌大方鼎就是镬鼎。太原南郊金胜村出土的镬鼎高近1米,口径1.04米,有三条粗壮的兽蹄足,重达数百斤,是迄今所见春秋时期最大的鼎。</p> 可见,镬其实是规格最大的一种鼎。只不过到了铁器出现之后,铸造镬的材料变成了铸铁,并被普遍使用,成了普通百姓家中的锅,但镬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有了灶之后,镬下面的足就显得多余了,于是才有了锅的形状。<br>  灶,繁体字形是竈,从穴,鼀声,字形演变见下图。《说文》:灶,炊穴也。从字形演化看,灶,其实就是一副挖穴生火图,简体字取意来自于火与土,说明早期的灶都是土质的。挖穴起灶还不算简陋,我在印尼松巴岛考察时发现当地人生活非常落后,用三个石块支撑的炉灶十分普遍。<br> 说到这里就不由得想起小时候跟小朋友煮麻雀肉的情景,在家里偷偷拿来铁勺、搪瓷碗等能煮东西的简易器物,找两块破砖支撑起来,把清理好的麻雀肉放进去,加上水,放点盐,然后在下面点燃柴火,几个人趴在地上轮流往“灶”里吹火,一个个满脸灰黑,不一会儿,肉熟没熟还不知,却已抢食完毕,那个香味似乎还留在我的咽口,让我时常回味起儿时的快乐。<br> 灶的最早文字是金文,未见甲骨文,而镬却有甲骨文字形,说明镬早于灶,先有镬后有灶。有镬有灶之后才有了灶镬一词。然而,当铁锅被普遍应用之后,灶镬一词仍然被保留和传承了下来,这不仅体现了方言的文化传承,也体现了方言的语音特点——说起来顺口,如果把灶镬说成灶锅,是不是很拗口?<br> 灶镬本意是指灶和镬,也就是炉灶和锅,但所指的范围却在生活中逐渐扩大,可以把灶房内的锅灶及其周围的附属部分统称灶镬,甚至可以把整个灶房称之为灶镬。<br>  最后在回到文章的主题:灶火【huǒ】,还是灶镬【huò】?显然,答案应该是灶镬,灶只能指生火的地方,有火而没有镬(锅)如何做饭,所以有锅有灶的地方才能称其为灶镬,现在也叫厨房。<br>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以便你加深对灶镬的理解。<br> 有一个广东小伙娶了个陕西关中姑娘,春节来丈母娘家拜年。陕西关中地区大男子现象严重,男人很少下厨房,而广东男人勤快,爱做饭会做饭。<br> 中午,女婿找不见媳妇,就问丈母娘:“文文去哪里了?”文文是媳妇的名字。<br> 丈母娘就说:“去灶镬了。”<br> 小伙子以为媳妇去找火了,就心里嘀咕:“我吸烟,身上肯定有火,还跑哪里找火?”但他人很机灵,心想媳妇找火肯定是想做饭,于是就跑进厨房。<br> 媳妇惊讶:“你怎么知道我在灶镬?”<br> 女婿回答:“妈说你去找火了,我就想你找火肯定要做饭。”<br> 媳妇笑道:“也对,但妈说的灶镬是指厨房,不是找火,做完饭我再给你详细解释。”<br> 女婿虽不解,但勤快的他赶紧帮媳妇洗菜,媳妇悄悄说:“你去休息吧,我们这里男人不下厨房。”<br> 女婿关切地说:“乡俗归乡俗,但我愿意做饭,我做了我媳妇就不累了。”<br>  媳妇轻轻亲了女婿一嘴,两人相对一笑。瞬间,灶镬里就燃起了幸福的烟火,洋溢起了甜蜜的气息。<br> 作者简介: 季志平,网名:平心而论,男,陕西礼泉人,山东大学毕业,民盟盟员,杨凌示范区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工作,曾获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出版的代表性专业著作有《秦岭林源药用植物图鉴》、《四季林药》等。2022年开始网络文学创作,创作的重点是陕西关中方言,同时也创作小说、诗歌和散文,阅读量已超过350万人次,曾创下一星期阅读量达25.69万人次的记录。代表作《陕西方言趣谈》系列篇,采用一言一文的形式,通过溯源、训读和释义对每个方言进行详尽的解读,有考证有故事有趣味,可读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