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寻佛教艺术的璀璨光芒。</p><p class="ql-block">那石窟中的佛像,宁静而庄严,</p><p class="ql-block">慈悲的目光,穿越千年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魏的造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p><p class="ql-block">融合了汉文化的儒雅与飘逸。</p><p class="ql-block">线条流畅,如诗意流淌,</p><p class="ql-block">刻画出心灵的向往与皈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青州的风格,独特而神秘,</p><p class="ql-block">中原与西域在此交融相依。</p><p class="ql-block">菩萨的宝冠,闪耀着智慧的辉芒,</p><p class="ql-block">天衣的飘拂,似梦幻的云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代的菩萨,丰腴而端庄,</p><p class="ql-block">S 形的身姿,舞动着慈悲的乐章。</p><p class="ql-block">色彩绚烂,如繁花绽放,</p><p class="ql-block">艺术的魅力,在心中久久荡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塔高耸,供奉着神圣的希望,</p><p class="ql-block">舍利的光芒,照亮信仰的方向。</p><p class="ql-block">经文的吟诵,在空气中回荡,</p><p class="ql-block">心灵在这片净土中找到安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慈爱无尽伸张,</p><p class="ql-block">面孔慈祥,手执法器与光芒。</p><p class="ql-block">工艺精湛,艺术的殿堂辉煌,</p><p class="ql-block">佛法的智慧,在细节中深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教艺术,如繁星照亮黑夜,</p><p class="ql-block">引领我们走向心灵的彼岸。</p><p class="ql-block">在这神圣的画卷里沉醉,</p><p class="ql-block">感悟生命的真谛,灵魂不再迷茫。</p> <p class="ql-block">比丘道休造弥勒佛像出土于广饶县杨赵寺村皆公寺遗址,为北魏时期的造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具有典型的北魏造像风格,呈现出“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特点,它反映了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崇尚和继承。其造像衣纹流畅自然,展现出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褒衣博带”指的是宽大的衣服和长长的衣带,是当时汉族服饰的典型特征;“秀骨清像”则形容人物清瘦秀丽,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这种风格在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中较为常见,融合了汉族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当时佛教文化、社会历史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展示了山东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其教义强调通过个人的修行和觉悟,来达到解脱生死轮回、超越苦难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在两汉之际。据相关记载,汉哀帝时,佛教可能已传入中国;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这一事件也被部分学者视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p> <p class="ql-block">据学者赵凯球的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区的佛教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东汉末至西晋为第一阶段,是佛教开始传播的时期,今山东的东南部在当时已和佛教有了接触,西晋末年有竺潜、道宝两位有史可考的山东籍僧人。十六国东晋为第二阶段,佛教得到显著发展,传播以泰山为中心,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清河、东阿,中部的泰山、济南、临淄、青州,南部的任城、金乡、高平、东莞和东部的牢山等地区。这一时期产生了一批著名僧尼,如在山东本土建寺传法的高僧竺僧朗,他于前秦皇始元年(351)移卜泰山,在金舆谷昆仑山中别立精舍,该地后来被称为朗公谷,寺亦名朗公寺,又名灵岩寺,这是史籍记载的山东地区最早的一所寺院。南北朝为第三阶段,是佛教鼎盛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山东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既反映了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也展示了不同时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成果,为研究中国佛教美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异彩纷呈,受多元文化的浸染,呈现出风格多变的显著特征。早期的造像或许深受犍陀罗艺术的熏染,洋溢着浓郁的西域风情;而后期则渐次融合了中国本土的艺术因子,进而塑造出独树一帜的北魏风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的佛像,其面相丰腴饱满,额头开阔宽广,眉毛纤细修长,眼睛微微闭合,嘴角噙着一抹微笑,整体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且慈祥温和之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像的服饰往往奢华精美,运用了海量的装饰与细腻的细节,彰显出超凡的工艺水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尤为注重对人物动态与神情的刻画,借由细腻入微的雕琢和栩栩如生的表情,让佛像更具感染力与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线条运用:造像的线条流畅自然,例如佛像及菩萨像的衣纹线条,深刻而隆起,既能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和形态,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展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宛如绘画中的线条运用,富有韵律和节奏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物形象:主尊佛像面相方圆,大眼横长,两侧菩萨像头挽高髻,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这些形象的刻画细腻生动,仿佛一幅立体的绘画,呈现出人物的庄严与慈悲之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背光与飞天:背光中央上方的龙虽龙头形象不太清晰,但仍可看出龙衔缠枝莲花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而背光上部的飞天造型更是引人注目,手持不同乐器的飞天优美曼妙、灵动飘逸,其姿态和神情仿佛是在空中翩翩起舞,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雕刻如同绘画中的精彩场景描绘,充满了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画面布局:整座造像包括主尊佛像、两侧菩萨像、背光以及各种装饰元素,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画面。各个部分的比例和位置安排得当,既突出了主要人物,又使整个画面丰富而不杂乱,体现了一种平衡与协调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该造像体现了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独特风格,融合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点。其在绘画艺术上可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例如面相清瘦、身材修长、服饰飘逸等风格元素,反映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和审美倾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色彩想象:虽然造像本身可能没有实际的色彩,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推测其可能具有的色彩效果。例如,佛像的袈裟、菩萨像的服饰等可能会有怎样的色彩搭配,以及这些色彩如何与造像的整体氛围相融合,从而进一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欣赏和分析,可以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深入领略贾智渊造背屏三尊像的艺术魅力,感受其在雕刻中所蕴含的绘画艺术之美。同时,这也需要我们对北魏时期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鉴赏和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贾智渊造背屏三尊像是山东地区现存最精美的北魏石刻造像之一。该造像制作于北魏正光六年(525 年),原出土于山东益都(今青州)西王孔庄古庙,民国前后被发现,抗战时期曾险些被日本古玩商运走,后被留于县城金石保存所。其主尊佛像、菩萨像雕刻精美,背光处的龙与飞天造型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北魏时期佛教艺术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青州风格的三尊佛像和单体佛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造型方面,三尊佛像通常主尊高大庄严,两侧的胁侍菩萨形象优美,身姿婀娜。佛像面部表情宁静祥和,眼神深邃,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气质。单体佛像的造型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表现力,姿态各异,有的站立挺拔,有的跏趺而坐,尽显庄重与宁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雕刻技法来看,线条流畅自然,刀法娴熟细腻。衣纹的处理飘逸灵动,富有韵律感,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摆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艺术风格上,青州风格的佛像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异域风格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既具有中原文化的端庄大气,又吸收了西域艺术的灵动与神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青州风格的佛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为研究当时的宗教、文化和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仲达以其独特的“曹衣出水”绘画风格著称,其特点是人物衣物紧窄,仿佛刚从水中而出,紧贴身体,凸显出人体的线条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青州佛像的圆雕在造型上呈现出相似的特征。佛像的衣物雕刻细腻,紧密贴合身躯,线条流畅且富有韵律,生动地展现出衣物的质感和纹理,仿佛是真实的布料贴附于佛像之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艺术风格的传承与影响,不仅使青州佛像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更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通常,佛像的着装可分为袈裟和法衣。袈裟多为简单朴素的款式,颜色以红色、黄色、棕色等为主。其质地可能是粗布,体现出修行者的简朴和超脱。袈裟的披挂方式也有多种,有的整齐规整,有的则较为随意,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寓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法衣则更为华丽庄重,常常绣有精美的图案和装饰。这些图案可能包括佛教的象征符号,如莲花、卍字等,以表达佛法的庄严和神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像着装的款式和风格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也有所差异。例如,印度早期的佛像着装较为简单,随着佛教的传播和文化交流,在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地,佛像的着装逐渐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变得更加丰富多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萨头戴宝冠,宝冠的样式繁多,有的镶嵌着珍贵的宝石和珍珠,璀璨夺目,象征着菩萨的高贵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菩萨的上身常披挂着天衣,天衣轻薄飘逸,线条流畅,仿佛随风而动,给人以灵动、超凡之感。天衣的材质可能是轻柔的丝绸或纱质,上面常常绣有精美的花纹和佛教图案,如莲花、祥云等,寓意着吉祥与神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菩萨的项间佩戴着华丽的璎珞,璎珞由各种珠宝串联而成,错落有致,光彩熠熠。这不仅增添了菩萨的庄严之美,也象征着菩萨的无量功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菩萨的手臂上常缠着臂钏,同样以珠宝装饰,凸显出其尊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身的裙子多为宽松的长裙,裙摆自然下垂,线条优美,可能绣有各种祥瑞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些菩萨的装束中还会配有披帛,从肩部或手臂自然垂下,更增添了几分飘逸和优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同地区和时代的菩萨装束在细节上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通过华丽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展现出菩萨的慈悲、智慧和庄严。</p> <p class="ql-block">其面部轮廓通常较为圆润饱满,给人一种和蔼慈祥的感觉。佛像的额头宽阔,展现出智慧与豁达。眉毛高挑而细长,形如弯月,透着一种宁静与平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眼睛大而明亮,眼神深邃且温和,仿佛能够洞悉世间万物,又充满了慈悲与怜悯。鼻梁挺直,鼻翼宽厚,显示出端庄大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嘴唇微闭,嘴角上扬,带着一抹淡淡的微笑,传递出安详与和善。面部肌肤光滑细腻,质感逼真,仿佛具有生命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山东佛像的面像整体呈现出一种宁静、庄严、慈悲的美感,既体现了佛教的神圣与庄严,又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达到了一个高峰,佛教造像艺术也相应地得到了极大发展。北朝晚期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都有汉白玉石佛教造像,其主要出土地包括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北吴庄、曲阳修德寺以及陕西西安北郊西查村和草滩等地。其中,河北曲阳以盛产质地优良、适合雕刻的汉白玉石而闻名,该地的造像十分发达。例如北齐的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其面相浑圆,身着袒右袈裟,衣纹稀疏流畅。佛像底座还有题记,包含确切纪年、造像者及相关人物信息、所造佛像的佛名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魏后期的雕像具有一些特征,如面相清瘦,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肉髻较高,出现螺发且多为右旋式;大衣流行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这一时期佛背光的形式也有所变化。</p> <p class="ql-block">- 造型丰富:佛教造像的题材更加多样化,除了常见的佛像、菩萨像外,还有罗汉像、飞天像、供养人像等。</p><p class="ql-block">- 风格多样:在造型风格上,既有唐代的丰满圆润,也有宋代的清秀俊逸。例如,唐代的佛教造像多注重表现人体的曲线美和立体感,而宋代的佛教造像则更加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气质。</p><p class="ql-block">- 技法精湛:隋唐至宋代,山东佛教造像的雕刻技法更加精湛,如唐代的圆雕、浮雕、透雕等技法,宋代的彩绘、贴金等技法,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地域特色鲜明:山东地区的佛教造像在风格和题材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青州地区的佛教造像,在风格上受到了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影响,呈现出丰满圆润、线条流畅的特点;而济南地区的佛教造像,则更加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气质。</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与佛教净土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她敕令菩提流志翻译了《宝雨经》《华严经》等经典,这些译作中有为武则天颂扬的文字,体现了净土思想。武则天还礼遇义净并敕其翻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以利用其在僧俗两界的影响巩固政治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武则天选择净土高僧善导为洛阳龙门卢舍那佛的首席监造僧。善导是弘扬弥陀净土信仰的高僧,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武则天的这一选择,既笼络了众多朝野势力,也有利于提升其政治声望、巩固其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时,惠简作为信仰弥勒净土的高僧,特意为武则天雕造了弥勒佛龛。武则天为了加强统治,还曾命令僧人伪撰《大云经》,杜撰武则天是弥勒转世的事实,以使其称帝合法化、神圣化。在她的大力推广之下,弥勒信仰在民间也迅速流行起来。</p> <p class="ql-block">先,观察其造型与姿态。唐代菩萨像的造型通常端庄而优美,身姿婀娜多姿,呈现出 S 形的曲线,展现出一种灵动而和谐的韵律。注意菩萨身体的比例和线条的流畅性,感受其姿态所传达出的优雅和动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关注面相与表情。菩萨的面容丰满圆润,眉毛细长如弯月,眼睛微睁,流露出慈悲、温和与宁静的神情。通过面部表情,去体会那种超凡脱俗又充满关怀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者,审视服饰与装饰。唐代菩萨像的服饰轻薄透体,华丽精美。观察衣物的纹理、褶皱以及所佩戴的璎珞、臂钏等饰物的细节,感受其工艺的精湛和装饰所营造出的庄严与华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后,留意色彩的运用。唐代菩萨像的色彩鲜艳夺目,色调和谐。分析色彩的搭配和层次,体会其如何通过色彩增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佛塔,最初是为了供奉佛陀的舍利而建造的。在佛教中,舍利被视为极其珍贵和神圣的物品,代表着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佛塔的供奉对象也逐渐丰富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舍利,佛塔中还可能供奉着佛像、佛经、佛菩萨的象征物等。佛像供奉在佛塔中,让信徒们在礼拜佛塔时,能够感受到佛的庄严和慈悲。佛经的供奉则是对佛陀教法的尊崇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供奉的方式上,往往会有严格的仪轨和规定。供奉的物品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处理,以表达对佛法的虔诚和敬意。供奉的过程中,信徒们通常会持诵经咒、燃香点灯、献花供果等,以积聚功德,祈求平安和福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佛塔供奉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有着各自的特点。比如在古代印度,佛塔的建筑风格和供奉方式就与中国有所不同。在中国,佛塔的形式多样,从早期的楼阁式佛塔到密檐式佛塔等,供奉的方式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马鸣寺碑,亦称《马鸣寺根法师碑》。此碑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为纪念去世的根法师而立,原立于今山东省东安县大王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该碑通高167厘米、宽87厘米、厚21厘米。圭首凸形,高31厘米、宽30厘米,顶端为竖排单行阴刻“马鸣寺”三字,下方为竖排四行阳刻“魏故根法师之□□”八字(每行两字,皆魏体楷书,其中□□为残损难以辨认的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碑文为阴刻魏体真书,直排22行、满行30字,字直径3厘米许,共计639字,前序后铭,主要记述根法师的生平事迹和功德,包括他“爰自弱年,英年早集”“禅念求道,终生莫辍”“授讲后生,四方慕义,云会如至”“造经数千,布满缋素,刊建圣颜,抽珍裁饬”等。不过,由于碑首行损泐,根法师的原来姓名已无从查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鸣寺碑的书法独具一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字体结构紧凑茂密,左抑右昂,横侧生姿;笔调丰腴厚沈,转折方折,波发饱满锐利,侧、掠、弯钩之处则带有弧形,可谓方圆对比富于变化,收刚柔相济之妙。</p> <p class="ql-block">《大般涅槃经》记载,二月十五日,佛祖临涅槃,普告众生: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大弟子大迦叶、护法金刚力士、佛祖的最后供养人纯陀居士等立于左右,聆听佛祖最后的垂训。鎏金银椁上,只见诸众生举手拍头,捶胸叫唤,其中或有身体颤憟,瘫倒在地,涕泣哽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有几个不同寻常的人物,罕见地出现在鎏金银椁上,令人惊奇。佛祖脚下,有一个女性形象。专家们推测,银椁刻画的这个在抚摸他双脚的女性,应该是他的生母摩耶夫人。据佛经讲,佛涅槃时,感动了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她从天宫来到人间,和儿子告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另外一些形象,却让专家们感到匪夷所思。在这幅静谧哀戚的佛祖涅槃图上,赫然出现了一个恐怖的面孔。此人不但三头六臂,还头戴骷髅,手举日月。他们认为,这是左道密教护法神中的阿修罗王,他在佛即将涅槃的时候,护卫道场。</p> <p class="ql-block">在所有出土文物中,舍利金瓶光彩夺目,里面盛装47颗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它通高13厘米、重达62克,纯金制品,瓶体为宋代典型的瓜棱形,顶端一比丘宴坐清静道场,神情肃穆,坐姿庄重,合十行礼,雕刻落锋利索,线条朴拙有力。碑刻文字中有“安葬舍利金瓶一两”,即是指此金瓶,为国内首次发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出土的石函,也令人称绝。石函左右两长侧,刻画了佛祖将欲涅槃,众弟子、护法神等得知纷纷赶至,劝请佛继续住世,接受最后供养这一场景,并有“梵王众”“帝释众”“天王众”“波旬众”“比丘众”等榜题铭文。前后两侧分别为菩萨和天王形象,函盖刻画了龙、牡丹和金翅鸟图案。人物线条精美流畅,形象栩栩如生,图案纹样饱满,颇有唐风,这在国内现有的宋代文物中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石函内的鎏金银椁长0.45米,宽0.25米,高0.28米,以银做成棺的形制,表面鎏金,采用了打作、捶揲、钑镂、錾刻、铆接、镶嵌、鎏金等多种工艺手段,是已知宋代金棺中工艺最精细、图像最丰富的一件工艺品,也是我国考古发现中体量最大的鎏金银椁,同时期出土的相似佛教圣物中规格无出其右,上面錾刻的佛祖涅槃图让参与研究的专家们睁大了眼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千手观音像拥有十一张面孔,它们巧妙地分作五层排列。主面孔居于正中,那慈祥的神情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慈悲与宽容,目光柔和而深邃,让人一望便心生敬畏与安宁。四十八只手姿态各异,有的手持法器,如象征智慧的法杖、寓意清净的莲花;有的则施出各种手印,每一个手印都仿佛蕴含着神秘的佛理。尤为独特的是,手中还少见地刻有法眼,那法眼栩栩如生,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整体设计精妙绝伦,错落有致。每一只手的位置、姿态,每一张面孔的神情、朝向,都经过了精心的构思和布局。从任何角度观赏,都能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和庄重的氛围。制作工艺更是复杂至极,无论是细腻的线条刻画,还是精致的装饰雕琢,都展现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佛教艺术的深刻理解。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尊造像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艺术感强烈到让人不禁为之倾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像通常多为立像,而这尊如此大型的坐像实属罕见。在博物馆中,它被放置在高度有限的矮台上展示,这使得参观者有幸能够近距离走到跟前平视。当站在它的面前,巨大的体量瞬间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能将人整个包容其中。丰富而精细的细节更是扑面而来,每一道线条、每一处装饰,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和深邃的佛法。那精湛的工艺、庄严的姿态,无不令人沉浸在这神圣而美妙的艺术氛围之中,心生无尽的感慨与赞叹。</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其他金铜佛像也各有特点。例如,有的表现的是三世佛中的阿弥陀佛,其大头高髻,肩宽腰壮,气势宏伟,深受元代佛教造像的影响,采用失蜡法铸造,这在古代是最为精细的铸造方法,但工艺难度大,前期的修胎和后期的修补打磨步骤极其繁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明代永宣时期的铜鎏金佛坐像,具有汉传佛像的特点,同时也融合了一些藏传佛像的风格,如宽肩收腰、头顶的髻珠以及双覆莲的莲座等。这些佛像雕刻精准,开脸饱满庄严。</p> <p class="ql-block">也有一些明代民间寺院制作的佛像,例如头戴宝冠耳坠耳珰的释迦佛坐像,它在开脸上是汉地的脸型,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祥和慈悲感十足,而宽肩收腰的表现形式则深受藏传造像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金铜佛像不仅展示了明代佛教造像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审美观念以及社会风貌,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在艺术风格、造型特点、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吸引着众多参观者和研究者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佛艺辉煌岁月悠,庄严造像韵长留。</p><p class="ql-block">线条婉转禅心现,色彩缤纷法意收。</p><p class="ql-block">菩萨慈悲辉宝冠,观音妙手耀神州。</p><p class="ql-block">千年魅力传佳话,神圣光芒照眼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p><p class="ql-block">斜月三星觅道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