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下焦溪古镇

六零后

<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还真没有听说过江南古镇中有焦溪古镇,如果没有朋友的引领,应该不会来到焦溪古镇。</p><p class="ql-block">抖音百科这样介绍焦溪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闻名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走进古镇,去了解古镇。</p> <p class="ql-block">因完整保留了1200余年前的江南古村风貌,焦溪古镇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p class="ql-block">焦溪古镇现存传统建筑单体与历史院落345户,核心区域以清末民初以来的传统民居建筑为主。青山、绿水、石拱(板)桥、黄石半墙、金山条石路面。</p> <p class="ql-block">焦溪地处原武进、无锡、江阴交界,一望三县。</p> <p class="ql-block">焦溪古镇属江南五府一州中的常州府武进县,它和周庄镇、同里镇、甪直镇、乌镇、西塘镇、黎里镇、锦溪镇、沙溪镇、震泽镇、惠山镇、新场镇等同为江南古镇。其他古镇属于明清五府一州中的苏州府、松江府、湖州府、嘉兴府和太仓州。焦溪古镇处于太湖北部的沿江港浦水系,与其他江南水乡古镇同属于太湖水系,所以焦溪古镇也是太湖平原上一座典型的水乡古镇。</p> <p class="ql-block">距今约4000年</p><p class="ql-block">相传,舜帝南巡来到焦溪地区,留下诸如舜山、舜田、舜井、舜庙等遗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传说舜当年在焦溪开挖舜河,为解决水涝灾害、获取农业丰收、方便百姓出行、加强南北交流、促使集镇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舜还带领民众开荒种田、种桑养蚕、圈养野猪、修桥铺路、掘井引水。</p> <p class="ql-block">距今2560年前</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焦溪所处的延陵成为吴国公子季札的封地。季札晚年隐居耕读在舜山脚下吴下里,死后葬于临近焦溪的申浦。</p><p class="ql-block">古人曾有"南季北孔"之说,将季札与儒家"至圣"孔子并列,对他的道德修养倍加推崇。"让国""挂剑"展现了他谦让诚信的道德追求,"观乐知礼"展现了他对国计民生的热切关注,对中原文化的积极学习和吸收更奠定了吴文化开放包容的因子。崇礼信义、崇文重教、开放包容,这些精神深刻影响了作为吴文化核心区域的古焦溪的文化传统,融入了影响千年的焦溪文化根脉。</p> <p class="ql-block">距今2200年前</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灭楚,次年,秦王设置会稽郡,管辖曾经的吴越之地,焦溪地区也随之步入了统一的大秦帝国时代。</p><p class="ql-block">古焦溪所处的江南地区,水路、陆路交通在秦代皆有较大发展。水路交通方面,秦始皇三十七年凿通徒阳运河,古南运河由苏州贯通至镇江。在陆路交通方面,秦朝在全国修筑驰道,其中的东海会稽道途径焦溪,是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所走的主要驰道。始皇帝经此道抵达会稽山,其间途经焦溪,登临秦望山,在古焦溪留下足迹。</p> <p class="ql-block">"焦"字来源于名人焦丙,"溪"字来源于流经古镇的龙溪河。</p><p class="ql-block">元末,焦丙在皇觉寺设馆,教小僧识字读经。其时朱元璋来皇觉寺落发为僧,从焦丙学习,后各地起义,社会动荡。焦丙弃馆回家,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明政权稳定后,朱元璋想起故人焦丙,下诏征召,赐焦丙金、玉、角三带,授以"千户",焦丙受角带。不久,焦丙不愿受官场拘束,"乃挂带而去"。他来到焦溪,筑舍隐居,设塾讲学。</p><p class="ql-block">洪武皇帝诏书</p> <p class="ql-block">古镇核心区以明清建筑为主,呈现出“一河、四桥、五街、十三弄”的独特空间格局。</p><p class="ql-block">“一河”指的是街河龙溪河,龙溪河呈半月形穿镇而过,引的是舜河,入的还是舜河。</p><p class="ql-block">最经典的古镇风貌就在龙溪河两岸。</p><p class="ql-block">焦溪古街临河而筑,“面街背水户通舟,台榭高低临水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桥”分别指三元桥、咸安桥、青龙桥和中市桥,咸安桥是平拱式样,而其他三座则为圆拱。</p><p class="ql-block">龙溪河蜿蜒东流,四座明清所建的精致古朴的石拱环洞桥横跨两岸,编织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美景。</p><p class="ql-block">中市桥</p><p class="ql-block">横跨于龙溪河上。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东西走向,地处街市中段,故名"中市桥"。中市桥是一座纵联并列式单孔石拱桥,拱圈外镶边,桥面两侧置厚实的栏板,桥顶面两侧嵌望柱各两根,两侧横额上阳雕"中市桥"3字。</p> <p class="ql-block">青龙桥,又名"虞门桥",架于龙溪河最北端与舜河连接处,因舜河最北端有江阴"虞门桥",故又名。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为纵联分节并列式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桥拱圈外镶边,拱圈上端两侧有桥耳一对。桥面中间嵌一旋叶形浮雕图案石,桥面两侧置厚实的栏板石,两侧桥额有阳雕楷书"青龙桥"3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元桥 </p><p class="ql-block">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又名张小娘桥。单孔金山石拱桥,桥栏中央两侧刻有"三元桥"。竖望柱6根,桥面1方桥心石,为旋形莲瓣纹浮雕图案,刻工精细生动。桥名取自桥南惠济禅院之三元宫,一说取"连中三元"之意。</p> <p class="ql-block">咸安桥</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公元1856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座桥为单孔条石桥,与其它桥相比,别具一格,更有欣赏价值。两个桥墩是用直条金山石筑成,站在桥中间,一眼望去,青山绿水,老街深巷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走进焦溪古镇,你会发现这里与印象中的江南古镇不一样!古建民居并非粉墙黛瓦,大部分民居建筑的墙体基底,是用大块黄石垒砌而成的,大约占整个墙体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处,墙体上部则用砖砌筑,施以粉墙,顶部黛瓦。“黄石半墙”,是焦溪房屋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焦溪的黄石半墙在常见的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基础上加入了黄石元素,是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结果。焦溪地形低洼,易基雨涝渍之害,黄石墙防水、防洪功能好,优于砖墙,同时还有冬暖夏凉。防潮隔音、整固防盗特点等特点。焦溪大多数民居为黄石半墙砌筑,具有鲜明的"南地北风"的地城特征。而黄石的尺寸大小,形状均匀度及砌筑高度与其主人的家境及喜好相关。</p> <p class="ql-block">走在焦溪的石板路上,触摸带有历史深痕的墙面,倾听溪水潺潺之声,感受到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下塘26-29、31、32号的承越故居,是焦溪古镇中具有代表性的晚清遗构,现存前三进院落格局清晰,内部木构雕花、小木门窗、砖细墀头等细部遗存较多。</p><p class="ql-block">目前,这里成为了“焦溪记忆馆”,介绍焦溪古镇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乡土特产等,陈列有居民自发捐献的老件,并配触摸式电子屏,可点击观看老镇居民的访谈视频。</p> <p class="ql-block">承越故居</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咸丰年间,坐东朝西,传统木结构,边贴穿斗,正贴抬梁,4间4进,典型的临河背山进院式江南建筑样式,是晚清江南民居代表性建筑。</p><p class="ql-block">承越为咸丰进士,任国史馆誉录,补山东道台。晚年回乡,创办鹤峰书院,教化乡里,深孚名望,是古镇乡绅治理时代的精英人物。</p> <p class="ql-block">鹤峰书院</p><p class="ql-block">位于焦溪古镇南下塘9号。书院营建于清末,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咸丰年间,举人承越在焦溪创设鹤峰书院并任书院山长。鹤峰书院与无锡的东林书院一样,是明清江南地区以宗祠兼用书院的典型例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圈门锁巷 </p><p class="ql-block">出现于明中后期。焦溪地处三县交界,常遭匪盗侵扰,乡民筑圈门以自保,分布于街巷、桥梁,码头等处,昼开夜闭,保境安民,门券上刻有砖雕门额,门洞形态各异,多为砖石砌筑。</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砖墙上留下的岁月痕迹</p> <p class="ql-block">纵横交错的街道,五街十三弄。</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门头上精美的雕花展现着旧时工匠精湛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部分历史建筑正在修缮。也看到许多空置的房屋,有些老房只剩了一个门,门里面是一片废墟,只剩了一座房屋的框架。</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天气炎热,游客和当地居民寥寥无几。</p> <p class="ql-block">世族风华</p><p class="ql-block">焦溪当常州东北门户,且毗邻运河,山水环抱,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使之成为衣冠南渡时期,不少士族家庭迁徙必经之所。其中部分则栖身焦溪,是、奚、承、姚、吴、顾、胡、徐、汪、查、丁氏等众多家族中,最早定居焦溪的为是氏。</p> <p class="ql-block">焦溪美味</p><p class="ql-block">作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小镇,各种美味五花八门,引得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焦店扣肉</p><p class="ql-block">焦溪盛产一种独特的猪肉,名字叫做“二花脸”。用它制作的菜肴在2012年被评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油而不腻,肉质细腻;</p><p class="ql-block">红亮糯香,鲜香扑鼻。</p> <p class="ql-block">创作后记</p><p class="ql-block">上海连续高温,8月1日自江阴回上海,气温均在40°摄氏左右徘徊,尽可能减少外出,在家查资料,了解古镇,描写古镇。今天12号,气温下降了,文章也完成。留下文字纪念。</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2日完成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