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楼上村

wyh

<p class="ql-block">  上周六下午,老公单位派他去活水乡楼上村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早就听闻,楼上村是位于太行山脚下的一个美丽乡村,山美水美,尤其是戏曲文化远近闻名,堪称武安戏曲平调落子的发祥地,我正好借此机会和老公一同前往参观,一睹戏曲小镇的靓丽风采。</p><p class="ql-block"> 我们驱车走在通往楼上村的太行旅游大道上,告别了市区的喧哗,隔着车窗望去,蓝天白云下,一座座青山绿林蔚然耸立在太行大道两旁,还时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正当我还沉浸在惬意的享受中,路口的一块庞大的山石上赫然雕刻着"楼上村"三个红色醒目大字映入眼帘,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楼上村我来了。</p><p class="ql-block"> 恰好是周六,前来楼山村参观的游客很多,刚踏上村口长长的漫步小桥,激情奔放的二胡乐奏伴着欢快的唢呐声清澈入耳,哦,走近一看,原来是乐队演奏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步一景,有代表武安地方文化特色的饮食文化、酒文化、剪纸文化、戏曲文化等等,比如,武安通乐驴肉、宋祖陈酿美酒、民间艺人的剪纸画、葫芦画、糖画、面塑和戏曲脸谱作品巧夺天工,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楼上村的大街小巷处处彰显着戏曲文化的浓厚气息。走进楼上村文化博物馆,一幅幅画展,从武安固义、白府的傩戏到通乐的赛戏,再后来发展到武安平调落子戏,历经沧桑,经过一代代戏曲老前辈的不懈努力,武安平调落子传承了地方戏曲特色,1959年武安平调落子进京演出,受到了党中央领导的武一致好评。戏曲老前辈诠释了武安平调落子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循着阵阵戏鼓声,我迈入楼上村戏院,台下观众座无虚席,"今儿初六来明儿初七,后天俺娘家赶会哩,身上少穿没戴哩,头上还缺个花髢髢"这不就是我儿时最爱听的落子戏《借髢髢》吗?跟拍着演员字正腔圆的唱腔,我彻彻底底过足了一次戏瘾,还有落子戏《铡赵王》也是我儿时最爱听的戏,黑脸包拯有板有眼,凛然正气的唱腔,荡气回肠,响彻云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小方寸舞台让我享受到了一场美妙绝伦的戏曲文化盛宴,不由得随喜赞叹我们武安平调落子戏曲人才辈出,戏曲文化代代传承。</p><p class="ql-block"> 楼上村,不虚此行,山水如画惹人醉,戏曲传承美名扬!!楼上村,风里雨里等你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