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郭庆利</span></p> <p class="ql-block">时下有一个流行词,叫“情绪价值”,是指给人带来美好感受的能力。其中,通过赞美和肯定对方来让对方感到开心,就能够为对方提供“情绪价值”。</p><p class="ql-block">大凡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与恭维,善于恭维人的人情商高,往往讨人喜、吃得开,而说话总让人听了不舒服的人,走到哪里也不会太受欢迎。这就是“情绪价值”在起作用。</p><p class="ql-block">那么,恭维的话是不是都能产生“情绪价值”呢?未必。</p><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的王述,年少丧父,袭爵蓝田侯。年至三十,还未出名,当时人们甚至认为他是个痴呆。丞相王导因为他是东海太守王承的儿子,就征召他做属官。</p><p class="ql-block">王导每次讲话,大家都争着称赞。有一次聚会,坐在末座的王述却说:“主公不是尧、舜,岂能做到事事都对?”王导对他的话非常赞赏,和颜悦色地向他道歉。王导对庾亮说:“王怀祖(王述)清高尊贵,简朴刚正,不比其祖、父差。”后来,王述出任扬州都督,加号卫将军,累迁尚书令、散骑常侍。</p><p class="ql-block">这说明,中肯的话、非恭维的话,同样可以给人提供“情绪价值”。</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恭维的话固然能给人带来“情绪价值”,但话多则必失,而恭维的话说多了则必俗。一个人总是把恭维人的话挂在嘴边,容易让自己的是非观念渐渐变得模糊起来;看似“嘴甜”,实则在耗损自己的人格与“身价”。至于那些违心的、过头的恭维人的话,则有谄媚之嫌,不仅不会给人带来“情绪价值”,反而会让正直的当事人反感,更让周围人鄙视。</p><p class="ql-block">恭维人是一种智慧与艺术,而恰到好处地恭维人是职场人的必修功。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恰到好处”的境界呢?那就是:少而深,正而准,隐而巧。</p><p class="ql-block">所谓“少而深”,就是恭维人的话不宜多、不宜频;不说便罢,说就说出分量、说出价值,说得入木三分、一针见血,没有轻浮感、作戏状。</p><p class="ql-block">所谓“正而准”,就是恭维人的话都是基于事实,没有夸大其词、添油加醋,更没有凭空画像、无中生有;不说便罢,说就说到正题上,说就说到当事人的心坎里。</p><p class="ql-block">所谓“隐而巧”,就是恭维人要委婉,不宜直白、“露骨”,既让当事人舒服、“笑纳”,又让周围人产生“共情”。</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学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