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沙枣花的美篇

五月的沙枣花

<h3>六十年前:我的高中时代和高考<br><br>前几天家里也收到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沸沸扬扬的本年度高考基本上尘埃落定了,这不由得想起六十年前我的高中时代和高考。<br><br>一,高中校各具特色,没有被划分成三六九等<br>1959年我14岁,考入一所离家较远的高中,倒不是因为它是什么重点高中,而是如同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男孩子一样想离家住校少受些管束,家里没有反对我舍近求远的择校,可能是根本不知道我内心所想。<br>初中毕业前当然会对福州本地的高中有所了解,比如一中、附中一如既往地出尖子生;三中数学科强;附中学生在航模舰模无线电制作等科技活动中多有建树;二中校园环境好,有200米跑道田径场,而且游泳等水上项目称优;五中以铜管乐队蜚声遐迩,是乒乓球传统项目强校,出过国手;女中(今延安中学)则以女篮见长;四中数理科不错,而且尚书画美术;福髙校风淳朴勤奋,羽毛球是其强项等等。这些学校的特色自然与传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有名师支撑和政府的定向扶持。<br>实际上我们这些毛孩并没有太在意学校的所谓好坏,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心之所欲,例如学校的地理位置,周边有没有好玩的去处,学校大不大,有没有田径场,有几片球场,或者学校在体音美方面的特色等。像我这样的“自由主义者",除了想逃避监管之外,还看中这所高中离闽江近,幻想着每天可以下江暢游。<br>初中同班以及巷子里的同年级孩子毕业后一部分辍学了,一部分上了不同的高中,后來他们都各有作为。<br>六十年代初,福建已经扛了多年的全国高考红旗,相信教育行政部门必定顶着巨大的压力,必然会区别对待不同的高中校,但全社会对部分高中毕业生上不了大学习以为常,深信即使将来考上大学毕业后依然是“普通劳动者",对上哪所高中此类的问题,学生及其家长真心没有太在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