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老茶人─杨行吉先生

茶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杯茶的信仰</b></p><p class="ql-block">杨行吉老师的世界——坚守、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他常说:我制茶几十载,只是做好了一杯茶。这杯茶被稳稳地摆放在内心,不随外力颠覆、倾斜,也不随困难退缩、放弃。</p><p class="ql-block">仅凭对茶的执着热爱,坚守了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杨行吉</b><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昆明云普茶厂的创始人、昆明花园茶厂厂长、著名茶叶专家</b>。生于安徽,数十年扎根临沧茶区茶叶基层一线,被临沧当地人民亲切的称呼为<b>“</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临沧茶叶开拓者</b><b>”</b>。</p> <p class="ql-block"><b>1963年安徽农大茶叶系</b>毕业后,为响应祖国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自愿报名,由国家统一分配,来到了祖国大西南——<b>云南临沧茶区</b>。一干就是几十年!</p><p class="ql-block">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在所热爱的茶叶事业上,奉献着自己的知识和青春!</p> <p class="ql-block"><b>1963年被分配到临沧地区农水科(现地区农业局)生产技术组</b>。经常身背行李、日行二三十公里(当时多数不通公路,只能步行和骑马)到县、乡、村、初制所,调查茶叶生产情况。</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大多数茶区农民只会简单粗糙地做点晒青毛茶,红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会做。为此,每到一个地方就教他们制做茶叶。</p><p class="ql-block">帮助茶区规划茶园发展,<b>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教茶农科学种植、制茶,还教他们如何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增产增收的道路。</b></p> <p class="ql-block"><b>1980年被地委任命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b></p><p class="ql-block">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带领了几位同志创办了<b>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b>,建盖茶叶初、精制车间400平方米,茶叶生化室一间15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一幢,购买茶叶机械设备一套,还租用附近生产队荒地100亩,作为<b>茶叶栽培试验生产基地,边生产,边研究。</b></p> <p class="ql-block">仅用了两年的时间,通过紧张、快效的工作,很快栽种了茶叶良种,并在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茶叶所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来茶园改造试验。在短短两三年内,<b>使几十年的老茶树返老还童,变成了青年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b>。以点带面,实验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改变了茶园面貌,增加了产量,增加了收入。</p> <p class="ql-block">1981年结束了“提高茶叶品质,增加收入”这一课题后,又开始了新的课题试验。</p><p class="ql-block">大胆革新红碎茶加工技术,取消了萎凋工序,进行了<b>“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项目试验</b>。经过三年夜以继日地不断试验,终于于1983年通过了省科委组织的二十余名专家团的现场鉴定。</p> <p class="ql-block">专家们一致认为:<b>“试验是非常成功的,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b>。此新工艺彻底改变了原经萎凋老工艺的茶叶品质,新工艺制出来的红碎茶,突出了浓、强、鲜的品质特点,经生化测试,其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内含成分的含量都较老工艺多,同时新工艺更节约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p> <p class="ql-block">1983年“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项目获得<b>云南省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二等奖</b>。由于在茶叶行业的突出贡献,于1985年载入“全国名人史册”,并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9年,获得<b>云南省政府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优先专业技术人员”光荣称号,并颁发三等奖</b>。<b>1992年起,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b></p> <p class="ql-block"><b>1984年调入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b>,主营全区茶叶产、供、销工作,在任职期间,多数时间仍到全区各个初、精制茶厂帮助他们工作。为了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搞活经济,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除完成省公司调拨任务外,并组织全区各个茶厂抽出部分时间生产功夫红茶、红碎茶直调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为我国创收了大量外汇,加速了全区的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985年调入临沧地区茶叶局任副局长</b>,在地委、行署直接领导支持下,在22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进行了“快速高产试验”项目。从无到有,建盖了车间、办公室、宿舍三年后,绿树成林,亩产达200公斤,成为全区的科技样板茶园。</p> <p class="ql-block">在茶叶局的隶属成立了临沧地区茶叶公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实体单位,专门为全区各个茶厂服务,同时帮助公司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试验车间里,进行<b>各类茶叶试验,其中普洱茶作为临沧地区重点试验项目。经过多批生产试验,并在全区各个茶厂推广生产普洱茶,尤其是在红茶较少的县</b>。正康、永德两县生产的普洱茶,当时在广东市场上有很大的影响,并出口东南亚。</p> <p class="ql-block"><b>1991年被证书任命为昆明花园茶厂厂长</b>,主要加工普洱茶系列产品,经茶厂全体职工的努力,茶厂逐年扩大,生产也逐步走向正规化。</p> <p class="ql-block">1992年,杨老师为了继续研究普洱茶,<b>创办了昆明西山顺德茶厂(现昆明云普茶厂)</b>,负责茶业技术工作,到2000年茶厂产量翻一翻。2004年昆明西山顺德茶厂更名为昆明云普茶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4年,杨行吉专家已<b>87岁</b>,依然奋战在生产第一线,<b>经常带领茶厂技术人员进行渥堆发酵试验研究、审评茶叶品质。</b></p> <p class="ql-block">对于一位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而且把这件事做得闻名遐迩的老专家,我们向杨行吉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杨老师为茶行业和昆明云普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