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珍贵油画《开国大典》的历次版本迭代史

艮岳轩

<p class="ql-block">《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位看官,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右上角“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国大典》油画原作于1953年创作。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宝级油画《开国大典》是表现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凝结了中国人民热爱新中国情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精品油画作品,被誉为“新中国成立的艺术见证”。</p> <p class="ql-block">然而,《开国大典》的命运却异常坎坷,曾被迫进行了四次修改,先后删去了高岗和刘少奇,后来又恢复了原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1951年初,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的指示,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始筹备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绘画展览,虽经过广泛征集,征集到了上百幅绘画作品,但是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创作一批展现新中国风貌的巨型油画,中央美院知名教授、青年画家董希文领取了这项艰巨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b>第一版(初稿)创作过程</b></p><p class="ql-block">接受了任务之后,董希文推掉了一切工作,把自己锁在画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呕心沥血,为了节省时间,董希文常在画室的椅子上过夜。由于房间太小,画幅上接房顶,下贴地板。作画时,他一会儿爬上房顶,一会儿躺在地上,最终董希文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董希文便创作出了长4米、宽2.3米的巨型油画《开国大典》,堪称史诗级革命历史题材油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看过之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称赞。</p> <p class="ql-block">油画正中,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站在没课风前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朱德、周总理、刘少奇、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艺术品和歌颂新中国成立的世纪杰作,《开国大典》一经正式诞生便受到了人民的广泛关注,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版:</p><p class="ql-block">1954年,“高饶事件”发生,时任国家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高岗被撤销职务,同年8月,高岗畏罪自杀被开除了党籍。随后,中国革命博物馆找到了董希文,要求他将《开国大典》上的高岗删掉。《开国大典》中,站在毛主席身后的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而高岗站在前排的最边上。为了不破坏油画的整体布局和画面,董希文事先做了多次试验之后,才将高岗删掉,高岗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版:</p><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初期,中国革命博物馆再次找到了董希文,要求他将《开国大典》上的刘少奇删掉。这个任务比较艰巨,因为刘少奇站在中间,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加不巧的是,此时的董希文已患上了不治之症——癌症,刚刚手术不久,身体极度虚弱。术后虽然情况尚好,但体力衰弱,然而他仍然抱病奉命到博物馆亲自进行修改,在儿子的陪伴下抱病来到博物馆,让儿子当“拐杖”撑着他作画。在刘少奇的位置画上了原本只有半张脸的董必武。董希文抱着病体亲自修改,在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体力后,才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版:</p><p class="ql-block">“文革”后期1970年,当年掌握文化大权的“中央文革小组”,命令中央美院几个教师回北京,抹掉《开国大典》里的林伯渠。董希文只好请他的学生来完成新的删改。这次,学生没有在董希文的原作上删改,而且临摹了一幅以应“刷新备用”之需,终于使董希文的笔下,保留了林伯渠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第五版</p><p class="ql-block">1972年,当时中共中央文革小组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而筹办纪念美展,把董希文从干校调回北京,要求他重画此画,而此时董希文的癌症已到了晚期。不巧的是,此时,董希文大师已驾鹤西去,中国革命博物馆把这项任务交给了知名画家靳尚谊。靳尚谊不忍心破坏这幅饱含了老画家、老教授董希文全部心血绘就而成的巨作,便重新临摹了一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六版</b></p> <p class="ql-block">第六版</p><p class="ql-block">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开始拨乱反正,刘少奇得到了彻底平反。在征得了中央的同意之后,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还历史本来面目,恢复《开国大典》原貌,增补上高岗和刘少奇。但是,董希文的原作已经做过了改动,不宜再次修改。</p><p class="ql-block">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个艰巨的任务再次交给了著名画家靳尚谊,但靳尚谊正在忙于其他的工作脱不开身,便推荐了自己的学生、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和叶武林。阎振铎和叶武林不辱使命,在第三次修改时老师靳尚谊临摹的《开国大典》里画上了高岗和刘少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开始拨乱反正,刘少奇得到了彻底平反。在征得了中央的同意之后,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还历史本来面目,恢复《开国大典》原貌,增补上高岗和刘少奇。但是,董希文的原作已经做过了改动,不宜再次修改。</p><p class="ql-block">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个艰巨的任务再次交给了著名画家靳尚谊,但靳尚谊正在忙于其他的工作脱不开身,便推荐了自己的学生、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和叶武林。阎振铎和叶武林不辱使命,在第三次修改时老师靳尚谊临摹的《开国大典》里画上了高岗和刘少奇。</p> <p class="ql-block">至此,国宝级油画《开国大典》终于恢复了原貌。</p><p class="ql-block">现如今,恢复原貌的油画巨作《开国大典》(临摹作品)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内,而董希文的原作则被中国革命博物馆妥善保管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油画《开国大典》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主题的旷世绘画作品,是共和国历史的最好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