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选择性忽视的告密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李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日诵读陶渊明《桃花源记》,读完后对故事中的主角颇感不满。文中讲述晋时有武陵渔夫无意中闯入桃花源,见房屋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此地居民们的先辈秦时避乱来此,数百年来不与外界接触。他们见到外来的渔夫大为惊讶,对他非但没有警惕或敌对之心,而且格外热情友善。在他盘桓此地的数日中,人们每日好酒佳肴款待他,嘱咐他出去后不要对外人提起桃花源(“不足为外人道也”)。想必渔夫当时满口应承下来,但却并没有打算兑现承诺。他在回家路上边走边做标记,抵乡后径直去官府向太守汇报,随后带领官府的人沿标记原路返回,但最终竟然没能找到桃花源(“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这位渔夫实在憋不住这个天大的秘密,他也应该首先告诉可靠的亲友,甚至携其同往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第一时间向官府告密。如果真让官府寻到了桃花源,那里村民美丽的家园将被外人侵占,他们静好的生活将不复存在。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也写道,桃花源一旦被武陵太守发现,必定会成为众所争夺的地盘:“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使:假如)。对于这样的后果,渔夫一定是清楚的,但是他铁了心要跪舔官府,不惜以怨报德,辜负桃花源居民对他的一片真心和热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代诗人陈贄在《桃花源》一诗中设想渔夫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从未见识过的美景,马上就想到报官:“三春处处桃花雨,四顾茫茫青黛山。渔郎自念何曾见,出山须当报州县。” 陈贄笔下的渔夫急切巴结父母官的心思,是符合陶渊明的创作意图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陶渊明的晚年是改朝换代的混乱时代。公元420年,宋王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郡王,代晋自立,国号宋,东晋由此覆灭。次年(公元421年)刘裕杀司马德文。《桃花源记》正是创作于这一年。自古以来,乱世都是道德崩坏小人横行的时代。读一下陶渊明晚年所作《感士不遇赋》,就可感受到他对当时社会道德风尚败坏的绝望和愤懑:“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陶渊明设计让渔夫去报官,想必是为了鲜明对比桃花源居民的敦厚淳朴和渔夫这一类小人的不义和无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千六百年以来,诗人们大都是赞美桃花源中理想的田园生活,但对企图毁灭理想田园的渔夫竟生不出半点怨气,这真是咄咄怪事!各朝代作家可以查到的相关诗文不少,但除了苏轼《和桃源诗序》对渔夫略有微词之外,其他人对他的告密行径并无谴责之意。历代作家和读者对此似乎早已见惯不惊。不过,我们如此长久地选择性忽视《桃花源记》中告密的恶行,忽视文中权力机构对于老百姓生活不当干预的企图,这是不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某一种老年病的表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