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泰州主城区人民路北水门重见天日,引发历史文化爱好者对泰州古城墙历史的关注、热搜。</p> <p class="ql-block">在清朝末年以前,泰州(海陵)主城区和一般的州、县衙门所在地一样,都筑有城墙,是沿袭已久的古代大刀长矛年代防御设施。城墙外有以人工挑挖的城河、吊桥为障,简称城外;城墙内里称为城里(大致为海陵城区人民东、西路),每边长的1.7千米,是行政、商贸及权贵、居民集中的中心。城墙设东、西、南、北城门(另有水门),以便陆(旱)路进出。城门每天晚上限定时间关闭,城里人只能在的2.8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活动,凌晨规定时间开启可正常进出,以保安全。过了指定开启时间禁止出入,只能等候。拿现在的眼光看是妨碍通行且不可想象。因此,引出一段发生在清代进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泰州城墙及城河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传说清末年间初冬的一个雨夜,三个泰州东乡苏陈一带人,为能进城赶早市卖掉新鲜蔬菜,头天夜里便挑着蔬菜沿“上官路”经百里庄、十里铺、马家庄、响铃庄来到泰州城东门“海宁门”外,临近一更天(夜11时)时,远远看着大门徐徐关闭,连跑带喊:“请等一等关门,让我们进城,找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落脚卖菜”。可守城门的人怎会理睬,大门照常紧闭,在门内答:“已到点关门,开还早着呢,睡到天亮再来吧!”门外人说:“天又冷又下雨,遍地湿淋淋的,叫我们去哪里睡啊!”便拍门诉求,无果!三个人只好想法子。一个人大声说:我们三人挑的担子,不是有扁担吗?你们二条是牛角扁担(两头翘角),我的一条是直的扁担,我们三人何不将就一下,一起睡在这条扁担上,好吧?另外两人都应答:只能这样了。于是他们“三人”就睡在一条扁担上。城门里守门人在里面越听越新鲜:一根扁担上怎么好睡三个人?过了片刻,听得一个说:“老的,你里面宽得很,往里边睡睡。”老的回答说:“老二外边宽得很,叫老二朝那边滚一滚就行啦!”老二搭腔大声说:“不行,外面尺把宽是我留着翻身的……”</p><p class="ql-block">守门人贴着门缝一听,十分好奇:他们三人真的睡在一根扁担上?还好翻身……莫非是根如孙悟空金箍棒那样能变大的神扁担?再侧耳一听,三个人鼾声如雷。守门人不解,偷偷打开城门看个究竟。只听得“吱嘎”一声响,大门刚刚打开一条缝隙,一个人便挤了进来,马上各挑一担蔬菜,笑嘻嘻地挑进了进城来。</p> <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反映了东乡人在面对生活挫折、困境时,通过集体智慧、合作、创新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适应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挑战时的乐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泰州海陵县城在唐代已经有了城垣,一千多年中泰州城墙和城河曾得到多次大修和疏浚。明万历《泰州志》城池篇记载:(泰州城)城(墙)周围二千三丈二尺(6677.3米),高二丈七尺(9米),有东、南、西、西北、北5边。东西南北四门各有城门和吊桥、水关。</p> <p class="ql-block">泰州城墙第一次面临大规模拆除,是1937年抗战时期。为防日机空袭,窄小的城门和城墙,成了逃生的障碍。加之城墙已失去在冷兵器战争中的防御作用,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沿海各县拆除城墙。1938年,几经战火、屡毁屡建的泰州(时称泰县)千年古城墙,终于被一段段拆毁。由此,高大的泰州城墙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城砖被运送到各地修桥、铺路、建校舍。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人们清理残余的古城墙,将其修建成环半城的马路(今人民路)。如今,当年抵御过大刀长矛、金戈铁马的泰州古城墙,只在望海楼修复了一小段,默默伫立于凤城河畔。</p> <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本美篇未设置抽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