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锡伯族,很多人通过演员佟丽娅而知道这个民族,而且有人以为他们主要居住在新疆。殊不知,锡伯族发源于东北。前一段哈尔滨旅游推介,推出了有索伦三部之称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文化代表东北乃至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就有网友提出,是不是应该把历史上以英勇著称的锡伯民族也要同时推介~</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来锡伯古城是2015年暑假,此前对察县一无所知,对锡伯族的了解只是身边有人是锡伯族~那次近距离接触了几位锡伯族的文化人:阿苏老师、何老师,而且还是借了闺蜜海燕的光。着迷于满族历史的她在找满文翻译过程中网上结识了能翻译满文的锡伯族阿苏老师。</p><p class="ql-block">2015年转悠锡伯古城,印象最深的是锡伯民俗文化很多场景和我小时候东北农村生活很相似。所以这次,和高中同学春华及妹妹来到伊宁,我就说一定要带她俩去。毕竟她们姊妹俩小时候在东北小镇的生活也能在这里找到回忆~察县与伊宁是我在新疆见到的距离最近的两个县市行政区:滴滴打车四十元。(我经历的新疆其他相邻县市动辄二三百公里的路程)老周说要找朋友开车送我们往返,主要是怕回来时打不到车,被我坚持拒绝,理由是,有人等着,我们在里面转的不踏实,而且在平台上看打车如此方便~(回来打车时才知道老周考虑是周到的..)</p> <p class="ql-block">古城门票40元,春华是退役军人,免票。三人请了一位小美女讲解,100元。导览图显示里面内容不少,但我们只参观了历史和民俗展区。</p> <p class="ql-block">一千五百多年前,锡伯族祖先鲜卑人(土豆注:网上学习,有的学者认为锡伯族祖先不是鲜卑而是女真)离开茫茫大兴安岭中的世居地——嘎仙洞。他们率部翻山越岭,历经艰辛、进入草原,追梦中原,最终屹立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段动人心魄的雄壮历史,创造了瑰丽深妙的文化,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鲜卑族的直系后裔——锡伯族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的热血与激情:</p><p class="ql-block">他们永离故土,西迁边疆;他们戍边卡伦,保家卫国;他们忠诚祖国,维护统一;他们屯垦荒芜,创造家园;他们引水开渠,造福众生;锡伯族在中原大地上向他们祖先一样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以民族的忠诚深爱着祖国。沉默而悠远。</p> <p class="ql-block">曾有户外朋友探访过嘎仙洞。</p><p class="ql-block">关于锡伯族从大兴安岭走出来,分散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乃至北京的历史,涉及政治、军事、地理等知识,待我慢慢学习~</p> <p class="ql-block">网上学习:在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和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先后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叛乱之后,因为伊犁地区的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再加上被沙俄觊觎。面对这样的边疆空虚,清政府采取了一些列充实边疆的策略,以应对西北边疆危机。</p><p class="ql-block">伊犁将军明瑞感觉官兵不够调遣,所以上书要求增加塔尔巴哈台的换防士兵,上奏折写道:“若即于伊犁携眷满洲、索伦、察哈尔兵内派出换防,则凉州、庄浪之满洲兵,皆携眷来驻,初从戎行,其步射、枪法尚可,而马背技艺、一时不能谙练,既使苦练,亦需数年之暇”,“察哈尔兵,本选无能,情愿来居者移之,迁至伊犁后,方始操练,亦不能即成强兵”。</p><p class="ql-block">明瑞知道,在这边疆之地,最需要的还是立即就能征善战的官兵,而明瑞瞄准的就是在盛京的锡伯兵,他要求“闻得,盛京驻兵共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有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甚弃旧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于此项锡伯兵内,拣其优良者一同派来,亦可与黑龙江兵匹敌”。明瑞就看上当时的锡伯兵还保留着游猎的习惯,战斗能力不弱,所以正好调到边境地区使用,阻挡沙俄的入侵。</p> <p class="ql-block">清政府采纳了明瑞的要求,从盛京及其所属的各城的锡伯官兵中,挑选了年富力强、善于骑射的兵勇1000名,防御、骁骑校各10名,家眷共3275口。共计4295人迁往伊犁。但是实际到达伊犁的人数却是5050人,多出了745人,这是为什么呢?一来是路上有新生儿三百五十多名;二来是有官兵的兄弟子女自愿跟随前往,男人247人、女人158人。</p> <p class="ql-block">[锡伯家庙]</p><p class="ql-block">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四月初十,第一队有防御5员、骁骑校5员,士兵499名,家眷1675口,在协领阿穆呼朗的带领下出发了。同年四月十八日,在盛京的锡伯家庙太平寺,数千名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次珍重告别的聚会,杀牲祭祀祖先、焚香祈祷,共吃离别饭,共饮送别酒,挥泪话别,这一别将是东西难再聚了。四月十九日是第二队出发的日子,“诸军齐会于西门外,亲戚送别,男女啼哭,惨不忍闻,俄而三次炮响,哭声顿止,一齐发去”。炮响就是命令,在熊岳城协领噶尔赛的带领下,这群勇敢、果断、拥有奉献精神的锡伯族人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p><p class="ql-block">农历四月十八因此成为"西迁节"</p> <p class="ql-block">锡伯族的西迁始于沈阳,他们途经大兴安岭、外蒙古、乌兰巴托、阿尔泰地区,最终到达伊犁。这段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锡伯族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p> <p class="ql-block">伊犁将军明瑞本来是想把这部分锡伯官兵安排到塔尔巴哈台等边境地区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打乱了这个计划。因为西迁而来的锡伯官兵并不像明瑞之前所想的还保留着狩猎的习惯,而是已经专于农业了。若使伊等住在城内,则于农牧皆无裨益;若依照察哈尔、厄鲁特之例,竟令游牧,则察其情形非惟一时之所不能,亦难善务农事。……有伊犁河之南,惠远城对面之巴图蒙柯巴克一带,田腴水足,冬夏两季砍柴游牧之地均不远。若使锡伯兵驻此,非但于其生计有利,于地方形势、声势之连属亦有裨益。——《锡伯族档案史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来,锡伯官兵已转农业的突然之变给伊犁将军明瑞的既定计划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他还是按照宜牧则牧、宜农则农的方针给锡伯官兵安排了合适的驻守之地,那就是伊犁河南岸的宜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这里离肥美的草场也不远,可以在农闲时候进行砍柴放牧,可谓是考虑周全。</p> <p class="ql-block">开凿大渠,发展农耕的功臣图公。</p><p class="ql-block">锡伯族不仅在军事上贡献卓著,还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了新疆,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开垦良田,修筑察布察尔大渠,使得原本荒芜的土地变得肥沃丰饶。</p> <p class="ql-block">锡伯族射箭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射箭已成为锡伯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据说,国家射箭运动的主力均出自锡伯族,尤其是察县</p> <p class="ql-block">锡伯族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喜利妈妈</p> <p class="ql-block">锡伯族信奉喜利妈妈,源于结绳记事形式和祖先崇拜性质,产生于长期的生产活动实践,是十分原始的崇拜形式。</p><p class="ql-block">“喜利”在锡伯语中的意思是“延续”,“妈妈” 意为“娘娘神”,大体意思是锡伯族的子孙后代在娘娘神的庇佑下得以繁行生息,不断壮大。</p><p class="ql-block">喜利妈妈的另一个功能是记录家族繁衍历史。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锡伯族先民利用在绳子上悬挂象征物的方式记录祖辈人数、繁衍情况等信息。喜利妈妈其实是一条两丈九尺长的麻绳,名曰“天地绳”与“长命绳”,上面悬挂多种象征物。</p><p class="ql-block">制作喜利妈妈颇为讲究,必须是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老两口或两位老妇人进行制作。二人从麻绳中间开始搓起,搓完后两端各绑一个树杈,名曰“老头棍”或“分支棍”,制作所用物品要向本村儿女双全的人家讨要。制作好的“喜利妈妈”平日里用纸袋装好,挂在上房西屋的西北角供位上。</p> <p class="ql-block">千里防线上摆下了虎威的锡伯营,过河的兵马暂编为六个旗,大地母亲养育着勤劳的儿女,闲散马甲又重编入了正规的八旗。……一手拿着弓箭保卫国土,不让豺狼践踏卡伦的旌旗,一手拿着铣镰开源节流,开垦狐兔野猪出没的荒地。——管兴才《西迁之歌》</p><p class="ql-block">随着锡伯族人口的增加,清政府对他们进行了“锡伯八旗”的编制,正式形成了锡伯营,按照八个牛录分别筑造八个城堡驻防屯田。</p> <p class="ql-block">婴儿摇车、虎头鞋帽也是我小时候见过的</p> <p class="ql-block">通过闺蜜海燕我才知道,了解满文的人才很多是锡伯族人。(另:现在又知道锡伯族很重视教育;锡伯族很多人通汉、蒙、满、锡伯、维、哈萨克语,是翻译天才,语言天才)</p> <p class="ql-block">民俗文化展厅入口有一幅精美刺绣,针法也是小时候在东北农村见过的针法。可惜忘了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些礼仪我小时也被教导过</p> <p class="ql-block">重视礼仪</p> <p class="ql-block">打千礼</p> <p class="ql-block">我爱吃的锡伯大饼</p><p class="ql-block">锡伯族人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就是锡伯大饼了。做法:将面粉与酵母混合加水,将面糊揉成光滑面团,面发至2倍大,再加入少许小苏打,将面团均匀分成中小块,擀成圆饼,放入平底锅中,待饼胚鼓起大泡后翻面(此面为“天”),边烙边转饼子,使其受热均匀,出现小泡(此面为“地”),待两面上色均匀便可食用。锡伯大饼一般不吃隔日饼,都是现烤现吃,所以吃起来松软清香,令人久吃不厌。</p><p class="ql-block">大饼在摆放的时候必须天压着地,也就是大花朝上,小花朝下。吃的时候要天包地,地包菜。小花向里,夹上自己喜欢吃的菜或是辣椒酱。</p> <p class="ql-block">八必吃</p> <p class="ql-block">里面有没有满汉全席的菜品?</p> <p class="ql-block">威震楼</p> <p class="ql-block">西迁跋涉十几月</p><p class="ql-block">铁血戍边二百年</p> <p class="ql-block">“察布查尔”在锡伯语中意为“粮仓”,这里历经世代开垦,荒原终成百万亩肥沃良田,“粮仓”二字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仨在古城走着、聊着,时而回忆小时候相似的场景,然后就累了。历史厅、民俗厅以外的内容没精力去品味,直接回伊宁。打车时才发现老周同志的担心不无道理:平台上十分钟也没人接单~我走到路边打车,幸运土豆此次又很幸运,不到两分钟就拦下一辆出租车,试探着问如果不能去伊宁,拉到察县县城方便打车的地方,师傅笑了,说可以到伊宁。看了一眼车的信息:察县箭乡出租汽车公司,师傅姓马,路上等红灯时,另外一辆箭乡公司的师傅,和马师傅用民族语言交流,后来聊天才知道,师傅是回族人,他刚才聊天的同行是哈萨克族,所以他俩用的是哈语。</p><p class="ql-block">我觉得岂止是锡伯族人是多语言人才,察县人都是多民族语言翻译大师~</p> <p class="ql-block">因为对锡伯族历史的喜欢,回来后查了一些资料,包括施展老师的视频号相关内容。整理相册时,加了一些网上摘录内容,是给自己一个学习记录,也是分享。如果内容有不准确、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