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钢琴家利维亚·雷夫(Livia Rev)和她的唱片

悉尼老李

<p class="ql-block">最初了解这位匈牙利女钢琴家内维亚·瑞弗(Lívia Rév)(1916 年 7 月 5 日 - 2018 年 3 月 28 日)是听到她弹的肖邦夜曲的全集,瑞弗的触键干净,精致灵动,句法富有韵味,Rubato处理的自然合理,装饰音和颤音轻快自如,是比较淡雅秀气的一种风格,极有魅力。这套双CD全集由英国的Hyperion公司出品。这个公司有相当出色录音水准,以其品味高雅和选材别致,以及对演奏家和作品的精挑细选而出名。</p><p class="ql-block">匈牙利的音乐家人才济济,现代钢琴家的传承很多都追溯到李斯特。Lívia Rév 出生于布达佩斯,最早开始师从 Margit Varró 和 Klára Máthé。 九岁时,她就赢得了天才儿童大奖赛。 十二岁时,她就开始与管弦乐队一起演出。 后又在培养了众多音乐大师的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 Leó Weiner 和 Arnold Székely,接着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师从 Robert Teichmüller 教授。并于 1946 年离开匈牙利赴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 Paul Weingarten。</p> <p class="ql-block">瑞弗夫人经常在欧洲各地演出,并曾与博尔特、克鲁滕斯、乔丘姆、克里普斯、库贝利克、里格、西尔维斯特里、施密特-伊塞斯特泰特、萨斯金德等著名指挥家合作。1963年,她应洛克菲勒研究所的邀请在美国首次亮相。</p><p class="ql-block">瑞弗最早在 1947 年左右就录制了弗朗西斯·普朗克 (Francis Poulenc) 的唱片。她的黑胶唱片现在见到的不太多,早年主要是在 Saga 和 Hyperion 录制唱片。她弹奏的莫扎特轻快活泼、灵动飘逸,典雅明快、音色优美,没有“over play”的过度用力,力量与节奏把握非常平衡,很符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演奏风格。虽没有看到她录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这张唱片里收录的2首足以展现她演奏的莫扎特作品的魅力,作品里传递出优雅与高贵。</p> <p class="ql-block">瑞弗的李斯特作品同样令人赞叹。李斯特和舒曼都是喜欢采用帕格尼尼的某些作品作为他们作品基础的两位作曲家。帕格尼尼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当李斯特在巴黎听到他演奏他的随想曲时受到很大触动,他想把帕格尼尼的炫技中的一些写法转移到键盘音乐上。</p><p class="ql-block">但看过演出六年后,他写了六首“帕格尼尼研究”,作品也未定稿,他自己并不满意,后来他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又过了十四年后才确定了最终形式。这些作品后来成为高阶钢琴学习者必练的曲目。</p><p class="ql-block">瑞弗选录的五首都是帕格尼尼随想曲的小提琴独奏改编本,都是难度比较高;另外一首《拉坎帕内拉》是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瑞弗演奏的李斯特改编作品“钟”( La Campanella) 非常流畅,音色优美,整体结构紧凑,一气呵成。A面最后一首作品《主题与变奏曲》是该系列中篇幅最长的一首,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和鲍里斯·布拉歇尔也用于他们自己的“帕格尼尼”变奏曲的第24号随想曲为基础写过各自的作品,可能还是李斯特的这个版本被演奏的次数最多。</p> <p class="ql-block">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是对指法和基本功的考验,瑞弗的李斯特作品用力轻巧灵动,清晰干净流畅,没有那种很重的感觉,手指非常灵活。她把复杂的装饰音和颤音弹得频率很快,但依然清晰轻巧。弹李斯特帕练的那种,如果手指功夫欠缺会有迟滞和比较粘的感觉,瑞弗的“帕练” 跑句流畅,技术娴熟,触键轻快,如山间清澈的小溪的在欢快的流淌。</p><p class="ql-block">肖邦著名前奏曲第15首被称为“雨滴”前奏曲,是1938年冬天肖邦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在西班牙玛略卡岛养病期间写成的。据说其灵感来自在岛上逗留期间在废弃的瓦尔德莫萨修道院居住的屋子屋顶上滴下的雨水。当时他们同住在这所修道院里,冬天寒冷的阴雨绵绵不断,肖邦因病心情也十分不佳。乐曲自始自终用一个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降A低音伴奏衬托着,好像连绵不断的雨滴声,仿佛是写肖邦敏感多愁的心跳,因此被人称此曲为《雨滴前奏曲》。</p> <p class="ql-block">瑞弗的触键富有歌唱性和变化的色彩,这也是法国浪漫时期作品的特点。她的节奏和力度控制自然,触键的连音足见她指法和踏板控制的功底,踏板和手指的配合绝好,充满梦幻色彩,美轮美奂,非常好听。SAGA出过的2张一套的 LP,她的LP市场上见到的不多,德彪西可惜只买到第一张,以后留着念想。CD市场上应该可以见到。</p><p class="ql-block">另外这张“致儿童“ 的唱片选曲都是和儿童的主题多少有关,十分特别,曲目从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巴赫,Louis-Claude Daquin到古典时期的莫扎特,贝多芬,到浪漫时期的肖邦,李斯特,舒曼,比才,柴可夫斯基等,再到近代的一些作曲家作品;作曲家处传统的德奥,还有法国和巴西,俄罗斯,风格十分广泛,曲目都短小隽永,小巧玲珑,很多作品以前都不熟。</p> <p class="ql-block">李斯特也曾这样写过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一天下午,乔治·桑出门去城里替肖邦买药,忽然天下起阵雨来。呆在家里的肖邦为乔治·桑担心,坐立不安,难以排遣,便在键盘上试着用琴声来模仿雨滴。雨滴先是淅淅沥沥,琴声舒缓中带着忧虑;渐渐雨滴大起来了,琴声随之激越;雨越下越大,琴声翻腾起伏,以至迷茫模糊;雨慢慢停了,琴声也归于平静,渐渐远去。当乔治·桑安详地返回时,肖邦昏倒在她的脚下……”</p><p class="ql-block">这个作品演奏速度很快,乐句的起伏突出变化和一直保持着的律动,指法颇有挑战,瑞弗弹的流畅自然,装饰音轻巧灵动。</p><p class="ql-block">OP 10,No.5 被称为“黑键“的作品也是OP10里比较难弹的一首。降G大调,2/4拍,甚快板,右手只奏黑键,左手和弦支持。音乐大师彪罗认为:“这是女人沙龙用的练习曲,令人感觉像是被钩住了心,又像是被盅惑着一般。” 瑞弗的手指非常灵活,触键干净清晰,速度轻快流畅,作品完成的轻松自如。</p><p class="ql-block">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她弹的法国作曲家Debussy 的作品。德彪西是可以在音乐中捕捉到童年秘密的作曲家之一。听他的这张唱片,让我想起舒曼的《童年即景》,德彪西的《儿童角》充满了童趣和纯真。《儿童角》的六首钢琴曲相比德彪西的许多其他钢琴曲更容易演奏,但它需要一种一种特别的敏感。瑞弗的触键和她的细腻的触键和音色的变化,演绎出如诗如画的童年的率真和温暖;就像舒曼的《童年即景》,把人带回到童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温柔、恬静、和简单的天真烂漫。</p> <p class="ql-block">大多数人对音乐的接触始于童年, 不管是什么音乐。成年后的我们对音乐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共鸣,也大多和我们的曾经的生活经历有关。而音乐家这类的作品里有一些是对童年的回顾,这其中舒曼,德彪西,以及巴西作曲家维拉-罗伯斯等。</p><p class="ql-block">这张唱片里有巴赫的二首写给自己的孩子们练习的作品,《E大调前奏曲》,《六首小前奏曲》的倒数第二首等。</p><p class="ql-block">莫扎特的K265 又被称为“小星星变奏曲”,是他最著名的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曲目之一。旋律轻快,充满跳动的十几个变奏曲充满童趣。这首大约写于 1781 年至1782 年,是他在维也纳时的杰作,构思独创,变化丰富,充满活力。瑞弗的跳音和乐句间的呼吸十分自然出色。</p><p class="ql-block">舒曼的《青年专辑》OP.68创作于1848年,共由43首作品组成。作品富有幻想,展示丰富的童年世界。组曲从非常简单的作品开始,难度逐渐加大,这张唱片里瑞弗演奏了第8-10首:“狂野骑士”、“小民歌”和“暮归的快活农夫”,舒曼的旋律开始在左手和右手间转换,瑞弗细腻的触键,敏感的层次表达,极富色彩。</p><p class="ql-block">法国作曲家比才的这个作品平时很少听到,这些作品与其说是给孩子们练习的,不如说是关于童年的。这首据说是即兴创作的《The Top》是《Jeux d'Enfants》中的第二首,这是十二首钢琴二重奏曲组曲中的一首,创作于1871年,这是其中的一个乐章,虽然短小,但很完美。</p><p class="ql-block">法国作曲家福瑞(Gabriel Gaure)的《摇篮曲》(Berceuse)大约作于 1893 年,它的旋律充满灵感与创意,优美浪漫。与福莱的组曲相比,柴可夫斯基的《少年曲集》(Op.39)则是一首供儿童演奏的音乐,这首作品平时很少听到,柴可夫斯基是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后创作了这部作品,“妈妈”和《华尔兹》是OP39 的24 首曲目中的第 3 和第 9 首,抒情而充满童真的浪漫。</p><p class="ql-block">巴西作曲家Heitor Villa-Lobos (1887-1959) 写过不少作品,他的作品充满活力、色彩鲜明,平时听过很多他的吉他作品,这首钢琴作品以前没听过。他的音乐很多在南美洲以外仍鲜为人知。他的钢琴小品非常新鲜,活泼,色彩感强。</p><p class="ql-block">法国作曲家 Hilda Jolivet 的《Avec André Jolivet》(Flammarion,巴黎)的六首 Chansons naives是为让他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时而作,具有复杂的现代风格,和传统的古典曲目比另是一种变化。</p><p class="ql-block">德彪西的作品 “Dr Gradus ad Parnassum”和“The Little Shepherd”是他1906-8年儿童角组曲中的乐章。前一首是用克莱门蒂的写作方式而写的钢琴练习曲,后一首则相对形式自由。瑞弗的演奏细腻而富有色彩,让充满梦幻的联想,把人们带回到童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瑞弗后来长期在巴黎定居,前几年在101岁高龄去世,算是很长寿的女钢琴家了。</p><p class="ql-block">听她的这些作品让我想起晚年曾经看过的霍洛维兹离开自己的国家在80多岁高龄重返莫斯科为莫斯科民众开音乐会的视频,演奏曲目中有一首舒曼的《童年即景》,当现场转播的镜头转向观众席的特写,看到很多人在默默流泪。</p><p class="ql-block">我们为了生活终日忙碌,时代裹挟着不安的世界和焦虑的人们在暗流涌动的充满险恶的洪流中漂向未来,人们甚至都没有时间停下来,静静的回望过去。科技和时代的进步虽然让物质极大丰富,同时也在夺走更多的自由,快乐和闲暇时光,曾经无忧的童年,少年, 青春不再,偶尔回望,失去的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我们的童心。</p><p class="ql-block">8/10/ 2024 听乐札记</p><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来源:</p><p class="ql-block">Wikipedia </p><p class="ql-block">“For Children” music introduction by Max Harrison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