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辖12、13、14、15兵团四个兵团12个军,另加1个特种兵司令部、1个铁道兵司令部及两广纵队,总兵力88万人。到1950年初,四野兵力达到153万人。</p><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13日,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规定,今后各部颁发一切文件,统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1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p> <p class="ql-block"> 第四野战军战斗序列</p><p class="ql-block"> 司令员林彪(55年元帅);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55年元帅)第二政治委员邓子恢(未参加授衔);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政(55年大将);第一参谋长萧克(55年上将);第二参谋长赵尔陆(55年上将);副参谋长聂鹤亭(55年中将)、陈光(54年逝世);政治部副主任陶铸(未参加授衔)。</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二兵团</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属东北野战军(后改称第四野战军)建制。下辖第40、45、46军。加上兵团直属部队,整个兵团近20万人。</p> <p class="ql-block">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劲光(55年大将);第一副司令员陈伯钧(55年上将);第二副司令员韩先楚(55年上将);参谋长解方(55年少将);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际(55年中将);副政治委员刘道生(55年中将);副参谋长潘朔端(未参加授衔);后勤部部长黄曹龙(55年少将);政治部副主任卓雄(未参加授衔)、袁升平(55年中将)。</p> <p class="ql-block"> 第40军</p><p class="ql-block"> 军长韩先楚(55年上将);政治委员罗舜初(55年中将);副军长沙克(55年少将)、蔡正国(53年牺牲);副政治委员刘西元(55年中将);参谋长何振亚(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卓雄(未参加授衔);后勤部部长周辉(未参加授衔)。</p> <p class="ql-block"> 第45军</p><p class="ql-block"> 军长黄永胜(55年上将); 政治委员邱会作(55年中将);副军长张天云(55年中将);副政治委员王逸群(未参加授衔);政治部主任段德彰(55年少将);参谋长黄鹄显(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第46军</p><p class="ql-block"> 军长詹才芳(55年中将);政治委员李中权(55年少将);副军长杨梅生(55年中将);副政治委员段德彰(55年少将);参谋长袁渊(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王逸群(未参加授衔); 后勤部部长樊学文(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三兵团</p><p class="ql-block"> 1948年1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仍属东北野战军(后改称第四野战军)建制。但兵团之下无建制部队,根据需要临时指挥数个纵队作战。</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后,原国民党军第4兵团部编入第13兵团部,至此,兵团下辖第38、第47、第49军。</p> <p class="ql-block"> 司令员程子华(未参加授衔);政治委员萧华(未到职,55年上将)、 莫文骅(55年中将);第一副司令员李天佑(55年上将) ;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明治(55年中将);副司令员李士林(未到职,未参加授衔);副政治委员吴法宪(55年中将);政治部主任刘道生(55年中将);政治部副主任卓雄 (未参加授衔);后勤部部长邱国光(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第38军</p><p class="ql-block"> 军长李天佑(55年上将);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梁必业(55年中将);副军长兼参谋长曹里怀(55年中将);副军长贺东生(55年少将)、邓世通(未参加授衔);政治部副主任吴岱(55年少将)、王树君(55年大校);后勤部部长李升平(55年大校)。</p> <p class="ql-block"> 第47军</p><p class="ql-block"> 军长梁兴初(55年中将);政治委员周赤萍(55年中将);副军长方强(55年中将);副政治委员刘西元(55年中将),参谋长黄炜华(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陈发洪(55年少将);后勤部部长李基(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第49军</p><p class="ql-block"> 军长钟伟(55年少将);政治委员袁升平(55年中将);副军长熊伯涛(55年少将);副政治委员刘随春(52年病逝);副参谋长王亢(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陈志方(未参加授衔);政治部副主任周彬(55年少将);后勤部部长毛普安(55年大校)。</p> <p class="ql-block"> 第十四兵团</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团方阵中建制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才3个月,兵团部就奉命改建空军领导机关。更为特殊的是,这个兵团所属的3个军历经沧桑,竟都完整保留。可谓天上地下,各建奇功。</p> <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以东北军区所属热河整训司令部为基础组成第14兵团。下辖第39、第41、第42军。总兵力16万余人。同年8月第14兵团机关及其它部署转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构。</p> <p class="ql-block"> 司令员刘亚楼(55年上将);政治委员莫文骅(55年中将); 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55年上将);第二副司令员刘震(55年上将);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吴法宪(55年中将);后勤部部长杨尚儒(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第39军</p><p class="ql-block"> 兵团副司令员刘震(55年上将)兼任军长;政治委员吴法宪(55年中将);副军长吴信泉(55年中将)、孙子仁(55年大校)、朱大纯(55年大校)、谭友林(55年少将);副政治委员李雪山(55年中将);参谋长王良太(55年少将);政治部副主任贺大增(55年少将);后勤部部长伍瑞卿(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第41军</p><p class="ql-block"> 军长吴克华(55年中将);政治委员莫文骅(55年中将);副军长温玉成(55年中将) 、胡奇才(55年中将); 副政治委员欧阳文(55年中将);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孔石泉(55年中将);参谋长李福泽(55年少将;政治部副主任潘寿才(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第42军</p><p class="ql-block"> 军长万毅(55年中将);政治委员刘兴元(55年中将);副军长吴瑞林(55年中将)、赵东寰(55年少将)、张辑戍(未参加授衔);副政治委员唐凯(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郭成柱(55年少将);后勤部部长陈换澜(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五兵团</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8日,第四野战军以南下工作团第3团(原东北军区整训第4师大部)为基础组成第15兵团。<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辖第43、第44、第48军。总兵力16.6万余人。</span>1951年4月,以广东军区为基础组建华南军区时,第15兵团兼广东军区,兵团番号撤销。</p> <p class="ql-block"> 司令员邓华(55年上将);政治委员赖传珠(55年上将);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55年上将、88年上将);第二副司令员贺晋年(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萧向荣(55年中将);后勤部部长萧志坚(55年大校、64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第43军</p><p class="ql-block"> 军长洪学智(55年上将、88年上将);政治委员赖传珠(55年上将);副军长杨国夫(55年中将)、李作鹏(55年中将)、龙书金(55年少将)。参谋长黄一平(55年少将);副参谋长陈乙斋(55年大校);副政治委员袁克服(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邓飞(未参加授衔);政治部副主任谢扶民(未参加授衔);后勤部部长单志辉(56年大校)。</p> <p class="ql-block"> 第44军</p><p class="ql-block"> 军长邓华(兼、55年上将); 政治委员吴富善(55年中将);副军长曾克林(55年少将)、李化民(55年少将)、郑邦捷(未参加授衔);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甫仁(55年中将);参谋长高体乾(55年少将); 后勤部部长龙开富(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第48军</p><p class="ql-block"> 军长贺晋年(55年少将); 政治委员陈仁麟(55年中将); 第一副军长周仁杰(55年中将);第二副军长、刘转连(55年中将);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杨春甫(55年少将);参谋长高体乾(55年少将)、何廷一(55年少将);政治部副主任李信(55年少将);后勤部部长李勃(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两广纵队</p><p class="ql-block"> 两广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北撤山东的部队发展起来的,先隶属华东野战军,后划归第四野战军,编为第24师,1950年划归广东军区,番号撤销。</p> <p class="ql-block"> 司令员曾生(55年少将);政治委员雷经天(未参加授衔);副司令员王作尧(55年少将);副政治委员林锵云(未参加授衔);参谋长姜茂生(55年少将);政治部主任杨康华(未参加授衔);政治部副主任刘田夫(未参加授衔);后勤部部长郑小康(未参加授衔)。</p> <p class="ql-block"> 特种兵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29日,成立特种兵司令部,平津战役后,编制为:二个炮兵师(共七个重炮团),一个战车师(辖一个战车团、一个装甲车团、一个战车教导团),一个高射炮指挥所(辖三个高炮团),一个工兵指挥所(辖二个工兵团)。</p> <p class="ql-block"> 司令员萧华(55年上将);政治委员钟赤兵(55年中将);副司令员贾陶(55年少将)、匡裕民 (55年中将);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苏进(55年少将);副政治委员邱创成(55年中将);政治部主任唐凯(55年少将);政治部副主任吴 涛(55年少将)、谢唯进(未授衔);后勤部部长常树人(55年大校)。</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电令,成立军委铁道部,统一领导各解放区铁路的修建、管理和运输,任命滕代远(未参加授衔)为军委铁道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同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以原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归中央军委铁道部领导。铁道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滕代远(未参加授衔);副司令员吕正操(55年上将)。</p> <p class="ql-block"> 铁道运输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司令员郭维城(满族、55年少将);第一副司令员吴林焕(55年少将);第二副司令员萧远久(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野战军直属部队</p><p class="ql-block"> 直属第51军</p><p class="ql-block"> 第五十一军:1949年5月由原国民党军张轸部起义部队于7月改编成立,归野战军直属。</p><p class="ql-block"> 军长张轸(未参加授衔);政治委员杨春甫(55年少将);副军长李人林(55年少将)、杨焕民(55年少将)、辛少亭(未参加授衔);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罗通(55年少将);参谋长王亢 (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四野165师,于1949年3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二师改编成立,归野战军直属,师长刘子奇(55年少将)。</p><p class="ql-block"> 骑兵第五师,于1949年4月由原冀察热辽军区骑兵师改编,归野战军直属,师长何能彬(55年少将);政治委员林茂源(55年少将)。</p><p class="ql-block"> 整训第五师,于1949年初调归野战军直属,年底组建为江西军区机关,师长叶声(未参加授衔);政治委员杨春(未参加授衔)。</p> <p class="ql-block"> 东北军事政治大学:1949年7月学校主体迁至武汉市,改称中南军事政治大学,仍隶属第四野战军。校长及政治委员林彪(兼);副校长倪志亮(55年中将);教育长曾国华(55年中将); 政治部主任刘其人(55年少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野军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希扬 词李尼 曲</p><p class="ql-block">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我们是杀敌的好汉。端起冲锋枪,带上手榴弹。哪里有敌人,就到哪里干。我们是人民的解放军,我们的名字天下传。</p><p class="ql-block">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我们是杀敌的好汉。作战打冲锋,灵活又勇敢。活捉蒋杜军,缴他的重机枪。我们是人民的解放军,我们的名字天下传……</p> <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由出山海关时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11万余人发展到153万人(不包括 1948年底入关时留在东北的34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并从东北转战至海南岛,共歼灭国民党军180余万人。</p> <p class="ql-block"> 在战争中,有6万余名指战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其中包括炮兵司令员朱瑞等178名团以上干部,涌现出“塔山英雄团”、“渡海先锋营”等英雄战斗集体和董存瑞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立功者占野战军总人数的28.5%,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