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繁昌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北靠长江,素有“皖南门户”之称,现辖6镇、72个村(社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绿色园区),面积5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8万。2023年工业总产值384.51亿元,人均GDP位居全省前列,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四万余元。</p> <p class="ql-block"> 繁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240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新石器时期,先祖聚居繁衍,创造了灿烂的缪墩文化。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春谷县,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曾任春谷长。晋元帝司马睿南迁,在此侨置繁昌。南唐升元年间复置县治后,繁昌名一直沿袭至今。境内有繁昌窑遗址、人字洞遗址、皖南土墩墓群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梅尧臣等曾行迹于此,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在境内板子矶登陆。2020年7月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繁昌撤县设区。</p><p class="ql-block"> 历史悠久的繁昌,有两点荣耀的历史,一是繁昌柯家冲的繁昌窑,他的青白瓷在中国瓷器史上意义非凡,据考证,景德镇辉煌的瓷器发展史与繁昌窑青白瓷的传承有着深厚的渊源。贰是孙村的癞痢山的人字洞考古,把中国古人类活动史向前推到两百四拾万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多次去繁昌窑址及繁昌博物馆参观,对青白瓷和繁昌窑有了一点肤浅认识。</p><p class="ql-block">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青白瓷是对天然瓷土材料人为控制含铁量后生产出的一个新品种。正是由于有了它,明清两代才会演绎出斑斓绚丽的彩绘瓷,所以青白瓷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繁昌窑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处专烧青白瓷的窑址,遗址规模大,且时代较早,有学者将繁昌窑青白瓷与宋代以前的瓷器进行器型比对,认为它具有五代的特征,繁昌窑也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繁昌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公元907年-960年).北宋中期后逐渐衰落,主烧青白瓷器,其制瓷工艺在中国瓷业技术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据专家考证,繁昌柯家冲窑的结构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龙窑。繁昌窑遗址分布在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山地丘陵地带,为宋代窑址。主要为柯家冲窑、洛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等,面积约1平方公里,共发现龙窑30余座,其中以位于繁昌县南郊的柯家村窑址面积最大,对研究我国青白瓷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实地考察,给予当地出土的青白瓷极高的评价,并从此统称其为“繁昌窑”。 </p><p class="ql-block"> 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繁昌窑正式发掘。</p><p class="ql-block"> 繁昌窑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确立的最早烧制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品种,青白瓷的古代窑址,对研究我国青白瓷及南方白瓷的起源等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通过考究繁昌窑青白瓷及其图形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背景,紧密结合地方文化与民俗,深入研析其图形文化所彰显的集质朴风华,恬淡温润,刚柔有度的江南气质与风韵,及其饱蕴的卓而不群的,江南情愫为一体的鲜明地域特征,并进而揭示出以繁昌窑青白瓷为代表的,古代江南地域陶瓷图形文化密码。</p> <p class="ql-block"> 繁昌窑的发现离不开葛召棠先生。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葛召棠先生的生平:葛召棠,名希栋,本县南门外街人,生于一九〇七年冬。曾祖葛声洪是清咸丰年间秀才,业医。祖、父辈均开药铺,兼业中医。他八岁启蒙入私塾,九岁进繁昌县模范小学(校址在夫子庙),后考进芜湖新民中学,读完初中,考入南京五卅中学。高中毕业,考取上海法政大学。校长郑毓秀系法国留学生,法学女博士。老师有沈钧储、史良(女)、李达、周新民等,一九三〇年夏毕业,获学士学位。葛召棠自幼读书聪颖,好学用功,工书法,爱音律,兴趣广泛,然绝无烟酒恶习。</p><p class="ql-block"> 葛召棠先生大学毕业后,于一九三三年经过政审,获得国民党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王用宾)颁发的律师证。就在这年服务于桑梓,创办了《繁昌导报》(日刊),任主编。</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五年离开繁昌,到南京女子法政讲习所任教(校长郗朝俊,立法委员),兼任重辉商业专科学校(校长金祖懋)法律教授。一九三六年秋,参加司法官考试,以优异成绩录取。一九三七年后,先后任太和、六安、霍邱、临泉、庐江等县司法处审判官及地方法院任推事。</p>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四年间,调任安徽省巡回审判官。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成立首都高等法院,院长赵琛(号韵逸)电召他进京,任首都高等法院推事兼书记官长。</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七年,曾主审过东北巨奸王荫泰、殷汝耕、梅思平、丁默村,以及汪伪“太子”——汪精卫儿子汪文梯、汪文英及安徽省伪省长罗君强等汉奸案,并在公审大汉奸周佛海时任总指挥。同年冬,兼任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校审判官,庭长石美瑜(少将),首席检察官陈光虞(原南京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共同审判日本战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日军中将司令谷寿夫。经过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审定,转送远东军事法庭核阅批复后。</p> <p class="ql-block"> 将谷寿夫枪决于南京雨花台。大张正气,大快人心,为中华民族洗耻雪恨。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葛召棠携眷回到芜湖环城西路二十二号定居。同年夏,参加芜湖市失业知识分子学习班,结束后被分配到皖南人民法院任民事审判员,皖南、皖北合并,成立安徽省高等法院(合肥)时任民事审判员。 </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三年,调安徽省博物馆任编审和从事古今字画鉴定工作。葛召棠一向精于书法,真草隶篆均至妙境。一九四七年在南京以其书法作品参加名流书画展览,与郭沫若、马公愚、沈尹默、于右任、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书画作品同列一室,受到观众的赞赏。他的诗文、楹联也极有功力,在南京时曾为灵谷寺撰写对联一副:“灵气所钟,结为佛缔;谷声响应,遍布法音”。颇得游客好评。葛召棠先生因受政治影响病逝于1960年,终年五十三岁。 </p> <p class="ql-block"> 葛召棠先生其家族世居繁昌县城南门外,繁昌窑遗址近在咫尺,人生成长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坊间流传的龙窑故事,让他坚信野竹杂树之下掩藏着一个光辉的文明。1954年,葛召棠先生参加安徽省博物馆历史文物调查、征集工作,期间率队回到故乡繁昌调查瓷窑遗址,首次发现了北宋时期的繁昌窑,慢慢揭开了沉寂千年之久繁昌窑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芜湖繁昌窑址就被葛召棠先生和当地人们所发现,但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当地政府及文物部门对所找到的资料,并没有经过仔细的筛选与整理,也并未在此期间发表专著,所以繁昌窑一直没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知。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100多位知名学者实地考察后,正式定名为“繁昌窑”。</p> <p class="ql-block"> 1996年,随着对繁昌窑的发掘和研究,以及大量的,不同于景德镇青白瓷的繁昌窑所特有的产品的发现和出土,繁昌窑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通过研究得出在五代时期,繁昌窑已经成功烧制出青白瓷,所以得出结论为它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青白瓷窑场;在南京南唐二陵以及南唐宫殿的遗址中,繁昌窑青白瓷已经被出土,这表明了繁昌窑青白瓷为南唐国生产过贡瓷,具有了贡瓷的性质,也有的专家认为繁昌窑是我国最早的官窑之一,即文献中记载的“宜州瓷”,繁昌窑青白瓷的创烧是我国北方白瓷生产技术南传与南方传统青瓷生产工艺相结合的结果,繁昌窑是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南方青白瓷生产的中心,也是当时参与外销的主要窑口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另外,繁昌窑瓷器在江苏张家港码头遗址及印坦号、井里汶沉船均有发现,表明繁昌窑产品除满足本地及周边市场之外,还曾大规模参与海上对外贸易。甚至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所使用的瓷器极有可能出自繁昌窑。 超千年过去,繁昌窑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衰落,但我们却依然能够从出土文物中,窥见繁昌窑创青白瓷与创造二元配方制瓷工艺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2001年繁昌窑被国务院公布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配合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的召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和繁昌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此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实地考察的基础后,基本弄清了繁昌窑遗址的文化面貌、生产时代、窑址性质等等,取得了丰富的发掘成果。(夏荷在窑址公园的池塘盛开,游览人员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 作为现在安徽省代表性的艺术之一,繁昌窑青白瓷已经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地位,在挖掘和探寻繁昌窑青白瓷文化内涵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深思它所彰显的文化价值。繁昌窑的青白瓷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1.起源地位:繁昌窑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它创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早、中期,其烧制青白瓷的历史相对较早。</p><p class="ql-block"> 2.工艺创新:繁昌窑最早采用“二元配方”制瓷方法,改变了制瓷胎泥的性能,由一种原料改用两种粘土原料。这是五代时期繁昌窑在制瓷工艺上的重大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烧瓷工艺跨入改造天然粘土原料制坯的大门,比景德镇采用类似方法还要早300余年。此方法对研究南方古代窑业史和青白瓷的烧造工艺有着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3.产品特色:繁昌窑以烧制碗、盖、壶、注、杯、钵、盒等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釉色呈半透明、晶莹,白中泛青,有冰似玉之感。其产品造型工整,制作精细,具有较浓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 4.历史见证:繁昌窑曾为南唐宫廷烧制过贡瓷,它的瓷器在南唐二陵中有出土。有学者认为,繁昌窑可能就是南唐的官窑,即古文献记载的宣州窑。此外,繁昌窑遗址窑场范围内查明了多处瓷土矿点,为探究烧制瓷器的原料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 5.研究价值:发掘出的完整龙窑窑炉、作坊遗址和原料产地,为研究中国古代南北瓷器交汇融合以及中国南方地区早期白瓷与青白瓷的生产、发展、外销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对解决中国陶瓷史上的一系列问题将发挥重大作用。总之,繁昌窑的青白瓷在中国瓷器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其工艺、产品特色以及历史文化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珍视。</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繁昌窑遗址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繁昌窑青白瓷具有异于其他地域瓷器的审美特色,其制作的精致和淡雅清新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繁昌窑青白瓷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一、繁昌窑出土的青白瓷的著名器型由以下品种:1、碗:造型多为宽厚唇、外卷唇、斜浅腹或弧腹、大平底、矮圈足,具有地方风格。2、碟:造型与碗类似,普遍是宽厚唇,外卷唇,斜浅腹或弧腹,大平底,矮圈足。3、托盏:有荷花形、莲蓬形、高托柱素面和连托等多种形制,造型各异。</p> <p class="ql-block">4、盒:有镜盒和粉盒两种,镜盒有扁圆形和筒形两种,子母口,弧形盖;粉盒种类较多,腹径约6厘米左右,形制多样。5、执壶:分二系盘口壶和瓜棱执壶两种,二系盘口壶盘口束颈,系置于肩二侧,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瓜棱执壶为侈口,束颈,溜肩,瓜棱腹,平底,肩部有一道凸棱,一侧有流,另一侧有柄。6、凤首执壶:壶口置于凤头中央,作四花瓣形,花瓣刻锯齿纹,犹如绽放的花冠。凤首刻工犀利,炯炯有神。</p> <p class="ql-block">7、注子:器型为侈口,束颈,溜肩,瓜棱腹,平底,肩部有一道凸棱,一侧有流,另一侧有柄。8、炉:有杯式炉、豆式炉、花口炉、镂孔炉等多种造型,装饰技法以印花、划花、贴塑为主。</p> <p class="ql-block"> 二、繁昌窑青白瓷的胎体和釉料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p><p class="ql-block">1、 胎体特点:胎体相对较厚,普遍较厚。</p><p class="ql-block">2、原料:采用“二元配方”,在瓷石中加入高岭土,降低了瓷石中的铁含量。</p><p class="ql-block">3、颜色:胎质洁白细腻,白度较高。4、质地:胎体致密坚实,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p><p class="ql-block">5、釉料特点:</p><p class="ql-block">a、颜色:釉色白中泛青、青中显白,或闪青黄,色彩纯净均匀。</p><p class="ql-block">b、透明度:釉层透明,有较好的光泽度,光照见影。</p><p class="ql-block">c、质感:釉面温润如玉,有柔和的光泽,质感细腻。</p><p class="ql-block">d、开片:釉面有细密的开片,纹路自然,增加了瓷器的艺术感!</p> <p class="ql-block"> 青白瓷的创烧打破了隋唐以来形成的“南青北白”的瓷业地理布局,开创了后世瓷器彩釉装烧的青白瓷的先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均从不同角度逐步揭示着青白瓷的深刻内涵。但早期制瓷工艺及技术起源,一直是考古界悬而未决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探索青白瓷的起源,繁昌窑与景德镇瓷之间是否存在渊源?</p><p class="ql-block"> 繁昌窑是中国最早大规模生产青白瓷的古代窑场之一,其兴盛期在北宋早、中期,前后延续约一个半世纪。而景德镇陶瓷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繁昌窑青白瓷与景德镇瓷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考古证据:</p><p class="ql-block">1、窑炉技术:2020年至2021年繁昌窑遗址核心区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馒头窑。这在皖南瓷窑遗址考古工作中也属首次发现。根据地层关系,初步推断该馒头窑的年代为北宋早中期。这是在皖南龙窑技术系统分布区中,首次发现源于北方窑业技术系统的窑炉,对研究中国古代南北方窑业技术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景德镇的窑炉技术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如出现了葫芦窑、马蹄窑等新型窑炉,这些窑炉的技术可能受到了繁昌窑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2、“二元配方”工艺:</p><p class="ql-block">有学者通过对繁昌窑青白瓷瓷胎成份和窑址附近制瓷原料矿物成份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繁昌窑在制瓷技术上进行了革新,即由一种原料改用两种粘土原料,通过采用“二元配方”工艺,人为控制含铁量,烧制出青白瓷这一独具特色的瓷器新品种。这一具有突破性的制瓷工艺比景德镇要早300余年,使繁昌窑成为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对研究中国青白瓷起源和烧造工艺有着重要价值。景德镇可能借鉴了繁昌窑的“二元配方”工艺或相关技术,对其自身的制瓷工艺进行了改进和提升。</p><p class="ql-block"> 3、瓷器造型:</p><p class="ql-block"> 繁昌窑青白瓷的造型较为丰富,有碗、盘、壶、瓶、罐等,其中一些造型与景德镇瓷有相似之处。例如,繁昌窑的碗、盘等器物的造型与景德镇的影青瓷较为接近,可能对景德镇瓷的造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4、装饰技法:</p><p class="ql-block"> 繁昌窑青白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等,其中刻花和划花技法较为常见。这些装饰技法在景德镇瓷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景德镇的青花瓷、粉彩瓷等都采用了类似的装饰技法。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考古证据并不能完全证明繁昌窑青白瓷与景德镇瓷之间存在直接的传承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研究和分析。同时,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域文化、经济交流、技术传播等。因此,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和探讨。</p> <p class="ql-block"> 最后总结一下繁昌窑青白瓷的制作工艺对现代陶瓷制作产生了的影响有那些?</p><p class="ql-block">1、二元配方的应用:其采用“二元配方”工艺,即由一种原料改用两种粘土原料,人为控制含铁量,改变制瓷胎泥性能。这种创新方法为现代陶瓷在原料配方和胎体性能控制方面提供了借鉴,有助于烧制出更加优质的瓷器。</p><p class="ql-block">2、烧制工艺的改进:繁昌窑在烧制青白瓷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工艺特点和技术对现代陶瓷制作的烧制环节具有一定启示,可帮助提升瓷器的质量和成品率。</p><p class="ql-block">3、艺术风格的传承:繁昌窑青白瓷造型工整、朴素雅致,釉色白中泛青、青中显白,釉面莹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陶瓷制作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丰富产品的设计和装饰风格。</p> <p class="ql-block">4、文化价值的延续:作为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繁昌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使后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这一古老技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5、产业发展的推动:近年来繁昌窑青白瓷的成功仿制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现代陶瓷产业提供了范例。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挖掘、创新和市场推广,可以促进陶瓷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p> <p class="ql-block"> 安徽青白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繁昌窑艺术陶瓷历史文化背景为主线,采用现代科技烧制工艺与独特的釉料配方,成功仿制出繁昌窑青白瓷,并开发出多种陶瓷产品。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组织国家级陶瓷技艺非遗传承人团队,成功复烧繁昌窑青白瓷产品,为开发更多文创产品打下基础。这些都是繁昌窑青白瓷制作工艺在现代的传承和发展。以上是作者对繁昌窑及青白瓷的一些肤浅的认识,由于是非专业的认识,难免存在错误,欢迎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啄木鸟</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