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弘一法师,中国现代高僧</b><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名</span><b style="font-size:22px;">李叔同。</b><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我刘昱祥最敬佩的博学多才且达到巅峰的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根据名单,李叔同作品一律不准出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❶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span><b style="font-size:22px;">书法家、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戏剧活动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❷他是</span><b style="font-size:22px;">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天津的出生地到上海的学习文艺,再到日本的留学,最终在杭州出家,他的生涯跨越了多个领域,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百年的文化史中,他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无论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中国现代艺术的鼻祖</span>,是<b>“二十文章惊海内”</b>的艺术巨匠。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擅长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span>,在当时是整个学术界神一般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弟子:</b></p><p class="ql-block"> 一种说法是弘一法师有6个弟子,分别是<b>丰子恺、吴梦非、钱君陶、刘质平、李鸿梁、蔡丐因</b>。</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说法则指出,弘一法师在出家前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包括<b>刘质平、丰子恺、潘天寿</b>等,出家后在律学苑培养出的学生有<b>广洽法师、传贯法师、广义法师</b>等。</p><p class="ql-block"> 但其中只有<b>刘质平、丰子恺</b>等几人可以称得上是法师的弟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李叔同和弟子丰子恺、刘质平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丰子恺</b>[fēng zǐ kǎi](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丰子恺,堂号缘缘堂,笔名“TK”(FONG TSE KA),法号婴行,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石门湾),<b>中国现代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漫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b>。</p><p class="ql-block"> 丰子恺绘画师从李叔同、国文求教夏丏尊。民国六年(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并加入研究金石篆刻的东石社。民国八年(1919年)与画会同仁举办第一次作品展,民国十年(1921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川端洋画学校学习油画。民国十一年(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子恺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在上海华山医院急诊观察室逝世,享年77岁。</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刘质平</b>,1894年2月27日生(双鱼座,据说与李叔同天蝎座性格比较相合)。七岁丧父,家境贫寒。1912年小学毕业以后,同年秋天进入浙江省立师范学校读书。机缘巧合的是,李叔同也于此时来到该校,教授音乐和图画课。刘质平就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就在几个月之后的一个冬雪天,故事里的两位主人公,就发生了这样一幕极富戏剧性的插曲,没有想到的是,此后两人就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刘质平这位音乐艺术家,是中国著名艺术大师李叔同的高足之一,中国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原名刘毅,字季武,浙江海宁盐官人。民国初年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受教师李叔同赏识,着意培养,并资助他东渡日本,入东京音乐学校深造。1978年10月24日病逝。</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潘天寿</b>(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浙江宁海人。现代画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1971年9月5日逝世。</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广洽和尚</b>,名黄润智,又名阿礼。法名照融,字广洽,弘一法师后来又为他另起法号普润。福建泉州南安县人,一九○○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生于南安县的罗东乡。</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新加坡龙山寺住持,九十五岁的广洽老和尚,与世长辞。 </p><p class="ql-block"> 洽师童年的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因加入乡里的大和斋堂为“斋友”,读了不少佛经,受到佛教思想的薰陶,而有出家的念头。一九二一年,他年已二十二岁时,因久慕厦门南普陀寺的道风,发心到南普陀寺,礼当时南普陀寺监院瑞等上人为师,在南普陀寺旁的普照寺剃度。瑞等上人为他取法名照润,字广洽,是属于漳州南山清泰寺临济宗的“喝云法派”。是年冬季,在莆田梅峰光孝寺,依谛本和尚受具足戒,然后回到南普陀寺任执事。</p><p class="ql-block"> 弘一大师李叔同晚年在闽南期间,洽师随侍大师十年之久,与大师因缘最深,情谊最厚。他辞世示寂,使无数崇仰大师的人叹息不已。</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传贯法师</b>(1905—1993),福建惠安人, 俗姓龚,名育恩,法名普一,字传贯,1925年出家,1933 年起从弘一大师修习南山律, 时常随侍其左右。1937 年夏,他又随弘一大师赴青岛讲律。</p><p class="ql-block"> 1940 年始任晋江福林寺住持并于次年请弘一大师来寺闭关。1956 年,传贯法师应邀赴菲律宾弘法,1958 年任福泉寺住持。1993 年在菲律宾圆寂。与其他一些弘一大师的法侣不同的是,传贯法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去菲律宾弘法的,而作为弘一大师的弟子,他在当代东南亚弘一大师精神的弘扬方面起到过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广义法师</b>(1914—1995),福建南安人, 法名广义,字圆照。原为泉州承天寺月台佛学研究社学僧,1933 年春经性愿法师推荐,于厦门万寿岩入南山律苑,从弘一大师学律。翌年经弘一大师推荐,任佛教养正院讲师。复继任泉州承天寺首座、泉州开元寺代理方丈兼监院,因此有缘照顾安排弘一大师的日常研修与生活。弘一大师曾为其取号,曰“昙昕”。弘一大师圆寂后,曾撰文《弘一本师见闻琐记》, 参编《弘一法师生西纪念刊》。后受广洽法师之请,赴新加坡弘法办道,并任龙山寺监院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38年摄于福建泉州承天寺,自左至右:</span>瑞今法师、泉州报社经理、郑健魂、弘一大师、转尘法师、袁延年、高文显、传贯法师、广义法师和觉圆法师。</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吴梦非</b>(1893—1979),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白坦村人。音乐教育家、中国美学界奠基人之一。与丰子恺等创办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后改名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并出任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梦非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推动艺术教育方面。吴梦非在校期间勤奋好学,成绩斐然,与恩师李叔同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主张的影响,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自费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以艺术教育为主的学校。在学校的创办过程中,吴梦非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多次变卖家产以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李叔同先生得知学校的经济情况后,为他们书写了大量的字画,以帮助学校渡过难关,这体现了师生间深厚的情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梦非在艺术教育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创办上,他还积极聘请了许多当时有名的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名人担任教师,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吴梦非还借鉴北京大学办学的经验,在学校推行“男女同学”,减少授课时间,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研究活动,这些措施极大地活跃了学校的气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吴梦非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了多个课外活动组织,多次举办会员作品画展,出版歌曲等作品集,为艺术教育和学术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钱君陶</b>(1907年02月11日~1998年),浙江桐乡屠甸镇人,名玉堂、锦堂,字君陶,号豫堂、禹堂、午斋,室名无倦苦斋、新罗钱君陶山馆、抱华精舍。他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装帧艺术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当代“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书画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他一生治印两万余方,上溯秦汉玺印,下取晚清诸家精髓。 他是一位诗、书、画、印熔于一身的艺术家,创作有《长征印谱》《君长跋巨卯选》《鲁迅印谱》《钱君陶印存》《钱君陶书籍装帧艺术选》等数十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钱君陶早年在家乡随邑人孙增禄、徐菊庵习《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长大后,入读上海艺术师范学校 ,从李叔同弟子刘质平、丰子恺及吴梦非习度曲、绘画、图案,与陶元庆同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擅书籍装帧,擅长中国画。1925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从丰子恺学习西洋画,并自学书法、篆刻、国画。擅装帧美术及篆刻、书法。1948年于上海举行个人书画篆刻作品。</p><p class="ql-block"> 曾为茅盾的《蚀》、巴金的《家》《春》及《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妇女杂志》等刊物设计封面。</p><p class="ql-block"> 生前为任开明书店编辑、万叶书店总编辑、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西泠印社副社长、君陶艺术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桐乡市君陶艺术院院长、海宁市钱君陶艺术研究馆名誉馆长。</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李鸿梁</b>(1895~1972),字孝友,绍兴府山阴人,近代中国著名画家。早年就读于绍兴府中学堂,为鲁迅学生。喜绘画。辛亥革命,绍兴光复,《越铎日报》创刊,常在报上发表漫画,抨击时弊。后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与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等同为李叔同高足,并被李叔同称为“最像我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蔡丐因</b>(蔡冠洛)是弘一法师的弟子。他字硏因,号可园,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帝国大学。归国后历任浙江省立五中、春晖中学、省立六中、省立二中等校教师。1936年编撰出版了170万字的《清代七百名人传》,并为世界书局编《大众实用辞林》。1942年10月13日,为纪念法师“坐西百日周期”,蔡冠洛将以上讲稿编为《养正院亲闻记》。</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蔡丐因</span>(应为蔡丏因,字丏因)是一位与弘一法师(李叔同)有深厚交往的学者和书法家。以下是对他的简要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基本信息</b></p><p class="ql-block"><b>姓名:</b>蔡丏因(蔡冠洛)</p><p class="ql-block"><b>生卒年月:</b>1890-1955</p><p class="ql-block"><b>籍贯:</b>浙江诸暨人</p><p class="ql-block"><b>主要身份:</b>学者、书法家,弘一法师的弟子</p><p class="ql-block"><b>教育背景</b></p><p class="ql-block"> 蔡丏因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帝国大学。</p><p class="ql-block"><b>学术与书法成就</b></p><p class="ql-block"> 蔡丏因博学能文,笃信佛乘,与弘一法师关系密切。他曾请弘一法师任世界书局编印的“佛学丛刊”主编,并为题签和撰写《佛学丛刊序》。</p><p class="ql-block"> 蔡丏因在书法上也有一定造诣,但具体成就可能不如其父蔡宗沈显著。</p><p class="ql-block"><b>家庭背景</b></p><p class="ql-block"> 蔡丏因的父亲是蔡宗沈(1854-1914),字学庆,号渊泉,也是一位书法家。蔡宗沈家贫寒,自学识字,遍览群籍,后学画、学书、学篆刻,皆通其艺,于书法尤精,著有《增广草字汇》。</p><p class="ql-block">蔡丏因的母亲情况在现有资料中未详细提及。</p><p class="ql-block"><b>与弘一法师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蔡丏因早在1920年就和出家不久的弘一法师见面并结认。</p><p class="ql-block"> 两人多有书信来往,弘一法师曾致蔡丏因书信合计八十多封(一说一百多封)。</p><p class="ql-block"> 1931年,弘一法师为蔡丏因之父蔡宗沈撰书《清故渊泉居士墓碣》,并致蔡丏因函。</p><p class="ql-block"><b>其他信息</b></p><p class="ql-block"> 蔡丏因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贡献可能还涉及更多方面,但由于资料有限,这里仅列出主要信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弘一大师与十法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span><b style="font-size:15px;">秦启明</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b>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 (一)《弘一大师与十法师》内容重点在于反映弘一大师的出家生涯,故书中着重记录与大师同时代的十位善知识一一<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弘伞法师、德渊法师、寂山上人、印光法师、亦幻法师、性愿法师、广洽法师、传贯法师、广义法师、妙莲法师</span>的因缘会合。</p><p class="ql-block"> 有关弘一大师与在俗同好、门人、居士等的因缘际会。拟另行撰集成书。</p><p class="ql-block"> (二)人所共知,弘一大师生前常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信条,矢志弘法利生,救度众生。其悲愍众生的慈心,令人高山仰止,叹莫能穷!其高僧风范,堪谓“二百年来,一人而已!”大师崇高的思想境界决非吾辈浅学者所能窥测其万一。</p><p class="ql-block"> 有鉴于此。各家的弘一大师传记热衷于“人云亦云”、绘声绘影描述之“风流韵事”.《弘一大师与十法师》一概不录。</p><p class="ql-block"> (三)弘一大师一生做事最讲认真。事无巨细,皆制订计划,如实奉行。为了如实反映大师生平,《弘一大师与十法师》撰写也力求认真。凡是书中所录内容,皆经深入查考,力求做到“无一字无来历”。文中所引资料。皆严加考查,辨别真伪,并于文末逐一注明出处,供读者检阅对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书目录</b></p><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师出同门高风永存——弘一大师与弘伞法师的因缘</p><p class="ql-block"> 二居莲华究心有部——弘一大师与德渊法师的因缘</p><p class="ql-block"> 究心毗尼依止十载——弘一大师与寂山上人的因缘</p><p class="ql-block"> 月艮膺高轨冥契渊致——弘一大师与印光法师的因缘</p><p class="ql-block"> 聆听地藏赞扬圣德——弘一大师与亦幻法师的因缘</p><p class="ql-block"> 为法师尊为教礼贤——弘一大师与性愿法师的因缘</p><p class="ql-block"> 高树律幢以戒为师——弘一大师与广洽法师的因缘</p><p class="ql-block"> 十年随学付衣传钵——弘一大师与传贯法师的因缘</p><p class="ql-block"> 养德充学续佛慧命——弘一大师与广义法师的因缘</p><p class="ql-block"> 闻法悟道托付身后——弘一大师与妙莲法师的因缘</p><p class="ql-block"> 附录</p><p class="ql-block"> 蒙以养正僧德第——弘一大师创办佛教养正院考述</p> 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弘一法师李叔同最经典的话:</b></p><p class="ql-block">❶“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p><p class="ql-block">❷“如来者,即诸法如义。”</p><p class="ql-block">❸“世间万物皆可修,唯心难以修正。”</p><p class="ql-block">❹“心若不自由,身在天地间也如同牢笼。”</p><p class="ql-block">❺“人生在世,吃苦在前,享福在后。”</p><p class="ql-block">❻“咸以养心,则念虚而万虑寂。”</p><p class="ql-block">❼“凡所有相,皆是虚妄。”</p><p class="ql-block">❽“无我相者,亦无人相,亦无寿者相。”</p><p class="ql-block">❾“如病者愈,皆当做佛。”</p><p class="ql-block">❿“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p><p class="ql-block">①“包容。佛门讲“慈悲为本”。慈悲之心即是包容之心。包容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美德。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雅量。”</p><p class="ql-block">②“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p><p class="ql-block">③“惜缘、惜法、惜众,别让自己的心沾染污秽。”</p><p class="ql-block">④“念佛须善调身心,念佛是修净土之因,修净土是了生死之果。”</p><p class="ql-block">⑤“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你。当你什么都不要的时候,天地都是你的。”这句话深含禅意,提醒我们学会放下执念,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p> 李叔同音乐作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送 别</b><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亭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近代·李叔同作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span></p> 李叔同书法作品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别名弘一法师、字息霜、别号漱筒,民族汉族,出生地天津,出生日期1880年10月23日(庚辰年),逝世日期1942年10月13日(壬午年),毕业院校为南洋公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东京美术学校,职业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代表作品《南京大学校歌》、《夕歌》、《送别》</p><p class="ql-block"> 在62年的人生历程里,他先后把自己裂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前38年,他是成就显赫的<b>“风华才子”</b>,跟艺术相关的技能,如文学、绘画、书法、篆刻、音乐、戏剧,他都涉猎过,每一门都技压群芳,堪称宗师级人物,他在艺术领域的天性、悟性和全面性,放眼数千年中国历史,也只有昔日的王维、苏轼、徐渭等艺术巨匠能跟他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后24年里,他摇身一变成为<b>“云水高僧”</b>,开启了另一番人生风景,真正达到了“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的人生大境。</p><p class="ql-block"><b>主要成就</b></p><p class="ql-block"><b> </b>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先驱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籍贯浙江平湖(另有一说称籍贯天津)信仰佛教。</p><p class="ql-block"><b>人物关系</b></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的祖父李锐(巨富商家)、父亲李世珍(1813~1884)清盐商、藏书家。字嗣香,号筱楼,天津人,人称“李善人”。清朝同治年间的进士,曾任吏部主事【正六品】、母亲王凤玲是李筱楼的四姨太,母凭子李叔同而贵,儿子李端、孙女李莉娟,好友夏丏尊、杨翠喜(恋人)等,老师印光法师,学生有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等。</p><p class="ql-block"><b> 李叔同的主要作品</b></p><p class="ql-block"> 著作填词歌曲《悲欣交集》是2010年0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叔同。本书精选作者数十篇文学、美学随笔、札记,反映了作者积极入世与脱俗出世兼具的人生和美学追求,配以精美插图,合乎散步之旨。</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全集》是2013年3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李叔同。</p><p class="ql-block"><b>李叔同讲国学</b></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p> <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圆寂后,骨灰里发现1800颗七彩舍利子,遗嘱里大有乾坤。</p> 民国四大高僧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四大高僧,分别是弘一法师、太虚法师、虚云法师、印光法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弘一法师</b>,本名李叔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艺术家、书法家、音乐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后出家为僧,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太虚法师</b>,倡导“舍己利人”、“饶益有情”,以引导人们完善品德,并在抗战时期组织募捐,是一个有着大情怀的大师。</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虚云法师</b>,虽然出身官宦家庭,但最终选择出家,并在东南亚一带弘扬佛法,弟子众多。</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印光法师</b>,自称为“常惭愧僧”,被后世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师,其著作《印光法师文钞》对净土修行者有着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 这四位大师不仅在佛法上都有深厚的造诣,而且他们的生平故事和成就也体现了民国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禅宗大德虚云和尚说:</b></p><p class="ql-block"> 弘一大师,未出家前,固世所称为翩翩俗世佳公子者也;及既受具,诸缘顿息,灵顶赤足,动止循律,以身作则,追导师之芳踪,振坠绪于末造,影衾无愧,明德在躬,令闻四溢,海宇从风。于是世之知大师者,无不知有戒法;敬大师者,无不知敬佛法。荷担如来家务,师非其人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家林语堂说:</b></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p><p class="ql-block"> 冷峻如鲁迅,从内山完造那里“乞得”弘一法师手书一张,喜不自禁,在日记里写下“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p><p class="ql-block"> 高傲如张爱玲,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俯首低眉,说了一句“我是如此的谦卑”。</p><p class="ql-block"> 但最中肯的评价,却来自他得他亲炙的丰子愷,只有八个字:</p><p class="ql-block"><b> 他是一个像人的人。</b></p> 李叔同的四个女人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佛教宗师,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一生中,有四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她们各自在李叔同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女人是<b style="font-size:22px;">杨翠喜</b>,她是李叔同的初恋,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名妓。两人因共同的艺术爱好而相互吸引,但最终因为杨翠喜被送给另一位权贵而结束。这段经历对李叔同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打击。</p><p class="ql-block"> 杨翠喜,清末民初时期京剧和河北梆子女演员、歌妓。她被卖给养父杨茂尊,杨茂尊让她学戏,并为她取名翠喜。后开始在天津协盛茶园、大观园等戏园唱花旦戏,戏目有《梵王宫》《红梅阁》《拾玉镯》《卖胭脂》等。杨翠喜得到大观园戏院的聘请,她声名鹊起,一时为女伶之冠,她还是中国最早的京剧女伶之一。</p><p class="ql-block"> 杨翠喜的丈夫<b style="font-size:22px;">王益孙</b>(1876年-1930年),名锡瑛,天津人,祖籍山西洪洞。天津“新八大家”中“益德王”家第三代,王益斋之孙。其父奎章为长芦纲总,曾设家馆延请张伯苓任教,后与严修家馆合并为南开中学前身的敬业中学。王益孙挥霍享受,广事交游。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房地产大部分卖出,家势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益孙的主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 1904年初,在天津主持“新政”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委严修以直隶学校司督办一职,授其擘画新式教育。同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并于当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校舍仍在严宅偏院,当时校名初称<b>“私立中学堂”</b>,学校建筑费用、用具费用,以及常年经费分别由严王两家捐助。</p><p class="ql-block"> 张伯苓出任学堂监督,学校除监督、教员领取薪金外,其余均为义务。一个学期过后,学校各项工作渐渐步入正轨,是年冬,校名改为<b>“私立敬业中学堂”</b>。1905年年末,学校再次更名为<b>“私立第一中学堂”</b>。</p><p class="ql-block"> 等到<b>张伯苓</b>创办<b style="font-size:22px;">南开大学</b>时,王益孙游说盐商富户<b>捐地、捐物、捐款</b>,这一次更是捐出了<b>白银十万两。</b></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女人是<b style="font-size:22px;">俞蓉儿</b>,她是李叔同的母亲为他包办的妻子。尽管李叔同并不爱她,但他们还是有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个儿子</span>。俞蓉儿一生都在等待李叔同的回心转意,直到他出家为僧。</p><p class="ql-block"> 俞蓉儿是李叔同(弘一法师)的结发妻子。她出生于1897年,比李叔同年长2岁,是茶商之女。尽管他们的婚姻是旧式包办婚姻,但俞蓉儿与李叔同之间也算是相敬如宾。婚后几年,俞蓉儿为李家生育了3个儿子。李叔同对维新变法极为推崇,婚后转年,变法失败,外界哄传李叔同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同党,为避祸端,他带着母亲与妻子从天津迁居上海。直到1905年,李母病逝,俞蓉儿又随丈夫一起扶柩回到天津。关于李叔同与发妻的感情,史料很少提及,但从丰子恺记载的李叔同与他的对话中,可以窥见他们夫妻感情很好,十分和睦、融洽。然而,母亲的离世让李叔同的世界变得黯淡无光,他决定东渡日本留学,暂时离开这个伴随了他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家。对于任何一个已婚女子来说,丈夫不在身边,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女人是<b style="font-size:22px;">李萍香</b>,她在上海与李叔同有过一段六年的同居生活。后来,因为李叔同的母亲去世,他前往日本留学,与李萍香的关系也随之结束。</p><p class="ql-block"> 名妓李苹香,原是大家闺秀,被渣男卖入风尘,才色双绝李叔同倾心。</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个京城名妓的李萍香,章士钊当年与她交好,并曾为她做过传。而大才子李叔同(后来的弘一法师)同样与她交好,并在章士钊的传前为她作序。此外,冒辟疆的后人冒鹤亭,亦曾与李苹香交好。李苹香究竟有何等魅力,竟能令众多才子为她倾心?</p><p class="ql-block"> 李苹香原名黄碧漪,是徽州人士,出自徽州望族黄家。黄家先祖先祖黄钺是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擅长书画。李苹香的父亲是一位贡生,母亲则是浙江嘉兴的大家闺秀,能写诗。因此,李苹香从小就在父母的教导下饱读诗书。</p><p class="ql-block"> 李苹香聪颖伶俐、勤奋好学好学,加上又有父母的悉心教导,八岁时便能作诗。对此,她的母亲曾开心地抚着她的背说道: 吾家又出一状元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地一位名宿偶然看到8岁的李苹香所作的诗后,拍案叫绝道: 此种惊艳,当于古人遇之,至于今人,百年来无此手笔!这话当然说得有些夸张,但那位名宿这样说也绝非空口无凭,李苹香幼时确实便展现了非凡的作诗天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苹香到了及笄(古代女子15岁及笄表示成年,可以结婚)的年纪后,上门说亲的人可以说是踏破了门槛。但是,李苹香的父母一一拒绝了那些说亲者。因为李苹香出自名门望族,又生得极为美貌,还有满腹诗书,无论是李苹香还是她的父母,都希望李苹香能找到一个般配的如意郎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李苹香的命运在17因遇到一位渣男而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1897年时,上海的洋商举行赛马会,17岁的李苹香跟母亲一起到上海去看赛马会。当时,李苹香的父亲正在外远游,李苹香和母亲则住在浙江嘉兴。</p><p class="ql-block"> 李苹香和母亲在上海看完赛马会后,又贪玩在上海多呆了几天。几天之后,她们带的盘缠就被用光了。旅馆的住宿费又没结清,也没了回家的路费,而她们在上海又人地生疏,这下可要命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她们的房间隔壁正好住着一位潘姓客人。老潘三十多岁,长得非常丑,自称是浙江嘉善人,与李苹香母亲是老乡。老潘发现李苹香和母亲被困在旅馆后,就热情地以老乡的名义表示愿意帮忙。实际上,老潘早就看上了青春貌美的李苹香,正愁找不到机会接近她。若非身上的钱被不甚用光,李苹香和母亲绝对不会搭理老潘这样的男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老潘这时候“雪中送炭”,李苹香和母亲自然不会拒绝。而老潘也没有一下子就帮忙结清欠账,而是让李苹香母女在上海玩个尽兴,由他支付所有开销。几天之后,时机成熟了,老潘就忽然提出要娶李苹香。李苹香和母亲一下子傻了眼,可是又无法拒绝。最后,李苹香跟老潘住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段经历是李苹香本人当年讲给章士钊、李叔同等人听的,并由章士钊记录在传记《李苹香》中。其中或许有些细节经不起推敲,但最终结果却是真实的——青春貌美、满腹诗书的李苹香阴差阳错地嫁给了老潘。</p> <p class="ql-block"> <b>章士钊</b>(1881年3月20日—1973年7月1日),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b>段祺瑞</b>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p><p class="ql-block"> 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b>新中国成立后为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b>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p> <p class="ql-block"> 第四个女人是<b style="font-size:22px;">雪子</b>,她在日本作为人体模特与李叔同相识,后来成为他的妻子。雪子陪伴李叔同回到中国,并在他出家为僧后回到日本,结束了与李叔同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雪子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夫人,她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 <b>雪子的背景与相遇:</b>雪子,原名未知,是一位日本姑娘。1905年,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因学习音乐和西洋美术需要裸体模特,而遇到了雪子。雪子身材曼妙,美丽动人,最终答应了李叔同的请求,成为了他的模特。雪子后来成为了李叔同的同居女友。1910年,李叔同回国前,雪子请求跟随他来到中国,尽管李叔同已有家室,两人还是走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b>雪子的生活与情感:</b>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得知消息后,雪子赶到寺院寻求见面,但被拒绝。她哭倒在虎跑寺大殿中,表达了对李叔同的深情。雪子后来独自一人前往冲绳,并在那里工作和生活。她对李叔同的感情持续了一生,直到1996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b>雪子的影响与记忆:</b>雪子的一生与李叔同紧密相连,她的故事体现了对爱情的坚守和牺牲。尽管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她始终没有放弃对李叔同的爱。雪子的故事也被后人所铭记,成为了弘一法师传奇人生中的一部分。她的形象被塑造为一个冰清玉洁、坚守爱情的女性形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事情相同,而名字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 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留学,当他看着16岁的女孩<b>春山淑子</b>缓缓地在他面前解下衣衫时,他内心泛起一阵悸动,虽然说好了是人体模特,但当温文尔雅的画家,遇到含苞待放的日本姑娘时,他们还是干柴烈火,无法自控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动心,动了春山淑子的一生。<b>春山淑子</b>又叫<b>阿熏</b>,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房东的女儿,二人因画结缘,淑子更是个为爱执着的女子,在知道李叔同家里有妻子的前提下,依然为爱远赴中国,成为了他的第二任夫人。</p><p class="ql-block"> 但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走竟要走了她的后半生,李叔带着阿熏回国后,举行了婚礼,并共同孕育了儿女,本来美好甜蜜的婚姻生活,却因回国后的一本书,令李叔同萌生了出家的念头,而这本书仅仅是一篇关于断食养生的书籍,名为《断食的修养方法》。</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非非笔锋一转,李叔同已经成为弘一法师。弘一法师临终前把妙莲法师叫到身边说:“我还没有命终以前,以及生命终了、死后,我的事一一全由妙莲法师一人负责,其他任何人毋庸干预。</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火化后一百天内,妙莲法师收拾他的骨灰的时候,竟然捡出来1800多颗舍利子,且都是七彩舍利,颗颗晶莹。</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出家人圆寂后能出舍利子的,都是有道高僧,德行非凡之人。但是对于弘一法师出家前和日本妻子淑子的这段公案,很多人却一直不能释怀。</p><p class="ql-block"> 1906年9月,李叔同到日本留学,同时考入了东京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因为李叔同造诣较深,深得他的日本老师黑田的欣赏,因此也更卖力地教他。</p><p class="ql-block"> 但学习西洋画有一个中国人最难克服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当时东方人都比较不接受的方式,就是人体模特。</p><p class="ql-block"> 但这又是接触西洋画的一个必修课,李叔同为此很是闹心,他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愿意为艺术献身的日本女孩子。当然李叔同本人也相当挑剔,不是随便一个女孩便能成为他的模特。</p><p class="ql-block"> 缘分往往就是这么奇妙,一天李叔同正在练习绘画,突然发现房东家的女儿路过,他一直把她当成小妹妹,这一天阳光下的阿熏却显得格外亭亭玉立,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大姑娘,李叔同突然就萌生了找她当模特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情窦初开的小女生阿熏早已心仪这位来自中国的翩翩公子,当李叔同提出这个要求后,阿熏竟然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就这样有了开头的那段旖旎风光。</p><p class="ql-block"> 很快李叔同在国外的留学生涯到期了,阿熏却已经离不开他,提出要和他回国结婚。李叔同也不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他很负责地把阿熏带回国,俩人在上海定居。</p><p class="ql-block"> 然而事情来了个大反转,李叔同突然在菩提树下开悟,竟然在辟谷了一个月后,决定彻底告别红尘,出家为僧。38岁的李叔同就这样跑到了杭州虎跑寺,拜在了悟法师名下。</p><p class="ql-block"> 这一别就是一生,李叔同出家后法号弘一法师,李叔同出家完全是个人行为,并没有和当时的妻子阿熏商量。当然他委托了好友杨白民转告,并委托他把她送回日本。</p> 李叔同的儿子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的儿子李端(1904—1991),字正夫、直卿。于1904年生于上海。李端娶妻郑氏,并育有三个女儿,分别是长女李汶娟、次女李莉娟和三女李淑娟,她们都生活工作于天津。</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与原配俞氏俞蓉儿有三个儿子,但第一个儿子小时候就夭折了,乳名叫做葫芦。成人的大儿子李淮在上世纪的50年代去世,李淮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第一胎是个女儿,取名叫李然平;第二胎是个儿子,李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他在年仅五岁时便失去了父亲,成为了一个孤儿。然而,他在39岁时已成为文坛的翘楚,并在之后选择了出家,成为弘一法师。尽管他在佛法研究领域颇有心得,并在艺术领域也有所成就,但他的子女对他的出家选择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理解。特别是他的小儿子,在父亲出家时年仅14岁,对父亲的选择有着诸多不理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附录:</b></p><p class="ql-block">❶<a href="https://www.meipian.cn/539l2gkp"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刘昱祥填“工学一体上大学”词❶(近两千首词集之205首)</a></p><p class="ql-block">❷<a href="https://www.meipian.cn/4zgd6kv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40年前刘昱祥用唱英文歌曲教学生学英语——《唱中学、学中唱,相得益彰》</a></p><p class="ql-block">❸<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u19oe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11岁的小学生张致尚著《崭露头角》及发明的“人体部位成语学习卡”</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石家庄开寿寺住持/方丈释国道大师,来铁力刘昱祥的宇翔教育看望刘老师,并切磋交流佛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