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 月 9 日下午,我们从安徽黄山市<b>潜口镇的本原民宿</b>出发,仅十几分钟的车程便抵达了充满历史韵味的千年古村落--唐模。我们在当地好友付美女的引领下,一场穿越千年的旅程从法国家庭旅馆(七天井店)开启。</p><p class="ql-block"> 沿着水街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阳桥。接着我们来到尚义堂,感受昔日的庄严与荣耀。走出水街,我们跟着小付一路游览小西湖、同胞翰林坊、沙堤亭和槐荫树,每一处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最后我们前往棠樾牌坊群打卡,在那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一路,美景与历史交织,让人沉醉其中,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刚到村口,便瞧见溪水呈现出黄色,付美女告诉我们,这是今年 6 月 20 日洪水入侵村子所致。</p> <p class="ql-block">洪水入侵时的景象(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高阳桥是檀干十桥之主桥,位于水街入口处,桥面建屋为廊,是徽派廊桥之精品。廊桥由唐模九世祖许承宣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后经清代嘉庆、乾隆等多次修缮,至今保存完好。为纪念唐模许氏发源于河南许都高阳郡,因而取名“高阳桥”,意在不忘先祖。(文字来自“古徽州文旅”)</p> <p class="ql-block"> 唐模水街沿着檀干溪分布,溪上建有13座形态各异的石桥,其中最出名的是高阳石桥。小溪两岸是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和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祠堂、店铺、油坊等,沿街还有40余米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水一面设有美人靠,供人歇息聊天之用。</p> <p class="ql-block"> 唐模水街以其独特的规模、构筑、风貌和韵味,展现了古徽州文化的灿烂之光和深厚的徽文化内涵之美。因为这水,因为这街,唐模就有了 “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尚义堂为许氏之祠,始建于明代正统景泰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座祠堂由前庭、中堂和后殿三大部分构成,为三进两院五开间建构,<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低后高,气势恢宏。</span>祠堂前庭为八字衙门式建筑,门槛有近一米高,大门中开,显得威严、肃立、高贵。祠堂门前还建有一座木质牌坊,现仅存中间两柱和一木雕月梁,但仍显示出她昔日的华丽。这根大梁通根是精美的木雕,上面雕有一百九十九朵牡丹花,梁托上雕有飞鹤和奔鹿,象征着荣华富贵。牌坊两边各有一个大石墩,称为上马石和下马石,古时多兴骑马,凸显荣耀。祠堂大门的石门坎上还加有木门坎,近一米高,古时候这种高门槛也是家族地位、等级的显示。(文字来自“古徽州文旅”)</p> <p class="ql-block"> 尚义堂有着不一般来历。公元 1449年,蒙古族的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率军大肆南侵,明英宗皇帝统帅50万大军亲征,瓦剌军队来势凶猛,锐不可当,大败明军,英宗皇帝被瓦剌军俘虏。此时朝廷上一下一片惊恐,英宗之弟朱祁钰奉皇后之命监国。大臣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又举荐石亨为将帅,担当起保卫京部的重任,在此国难当头,正在塞外经营茶叶生意的唐模人许怀显,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毅然带头向抗击瓦军的于谦军队捐军饷,并在社会上组织捐饷活动,得到了众多徽籍商人的纷纷响应,此举极大鼓舞了抗抵瓦军将士的士气,于谦、石亨率军奋勇抗敌,瓦军伤亡惨重,溃败而逃。</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瓦剌部落首领主动向明朝求和,归还了英宗,英宗返回北京后被尊为“太上皇”,许怀显因首倡筹饷戍边有功,被朝迁封为尚义郎,并恩准其建尚义坊,造尚义堂。(文字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气势宏伟的尚义堂体现了徽商忠君爱国、舍利重义的品格与情怀,是唐模忠孝文化的突出例证。</p> <p class="ql-block">唐模水街以其独特的规模、构筑</p> <p class="ql-block"> 相传,清初唐模许氏有一位叫许以诚的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爿当铺,时称36典。母因子贵,在山村里过了一辈子的许以诚的母亲十分向往“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就向儿子提出了想游览西湖的愿望,但苦于山高路远,车马劳顿,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颐养,园内也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胜景,恰是一处微缩的西子湖。镜亭是小西湖的中心,亭内四壁以大理石砌成,镶嵌有苏轼、朱熹、董其昌、黄庭坚、倪元璐、文征明、米芾、蔡襄、查士标等书法大家碑帖,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仿佛是一座新安碑园。据说曾国藩来徽州镇压太平军时,发现了这些宝贝,欲把它盗走,终因体积太大而罢手。田园内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名曰“檀干园”。(文字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镜亭</p> <p class="ql-block">玉带桥</p> <p class="ql-block"> 徽州地区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牌坊指的是歙县的许国牌坊,唐模的同胞翰林坊就是另外的半座。</p> <p class="ql-block"> “一村三翰林”之说,是指康熙年间、光绪年间,唐模许氏一门内许承宣、许承家、许承尧三人同为翰林,且许承宣、许承家为同胞兄弟,十年两翰林,亘古未见。为此,康熙皇帝特恩准二人修建了“同胞翰林坊”。“同胞翰林坊”也成了徽州人重文重教的代名词。如今,走在这座旌表功德的牌坊下,感受到的不仅是它的巍峨高大、古朴典雅,当年沸腾在村里的万众欢喜的场面也可以想像到。</p> <p class="ql-block"> 沙堤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5-1521),清代康熙年间重修。本名沙堤亭,因为东西两面仰望,均为四层八角,所以村民喜称八角亭,一个数字“八”,寓意吉祥发达。因为位于檀溪出口之处,属村落水口标志,所以又称水口亭。步入水口亭,也就步入了水口园林。</p><p class="ql-block"> 八角亭的东、西两面,分别悬有“沙堤”、“云路”两块匾额。“沙堤”即是楼亭本名,亭后就是沙石砌筑的水口长堤。“云路”则很有寓意,包含着家人对外出游子的牵挂,那意思就是,亲人一旦离乡远去,便是踏上云游之路,不知飘泊何方,但愿能够平步青云,事业有成,早早回归。楼亭上下三层,中空,亭基正方形,底层是一种回廊式结构,回廓呈现一个“回”字,正是充分表达了家人期待游子早日成功、荣归故里的殷切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角亭外围用12根石柱撑起,四面都有石阶、石凳,出入休憩都很方便。里围由四方角墙和四个圆门构成亭厅,四根木柱支撑亭楼上层歇山顶,楼上为虚阁,里外方圆相通,上下虚实结合。整个楼亭,层层飞檐翘角,檐角金钟铁马,随风送响,悦耳清心;檐脊麒麟昂立,天犬嗥月,期盼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 此亭比例精巧,造型美观,堪称江南名亭。199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为感谢首都人民在我省遭受洪灾时给予的无私援助,照此亭复制了一座石亭,题名“风雨同舟”,赠送北京市人民政府,安置在北京陶然公园。作为传送情谊的形象大使,唐模八角亭进京落户,成为徽派建筑史上的一大佳话。(文字来自唐模景区旅游官网)</p> <p class="ql-block"> “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陶渊明的两句诗可以形容唐模的生态环境。走近唐模景区入口,只见小溪两岸,保存着明代的樟树群,树龄都在400年以上。其中最特别的是这棵“槐荫树”。400多年的香樟树,何以称作“槐荫树”呢? 1992年,新编电视剧《天仙配》来唐模拍摄,导演看中这棵枝繁叶茂、形态独特的古树,决定“以樟代槐”,让它充当孝子董永的月下老人,成全了一桩孝子与天仙的美满姻缘。从此这棵古树成为“天下第一媒”,受到青年男女的热烈追捧,他们双双来到“槐荫树”前,系上红丝带,挂上连心锁,要老神仙见证他们的爱情。“槐荫树前拜,今生长相爱。挂把连心锁,今世不分手”。“槐荫树”使我们坚信:“有情人终成眷属,真相爱天长地久。”(文字来自“古徽州文旅”)</p> <p class="ql-block"> 棠樾,古称“唐越”,又名棠川、慈孝里。相传唐代初年,东晋新安太守鲍弘的后裔鲍安国与妻弟汪华捐资济民有功,唐高祖劾封为“唐越国公”,他们居住的村庄称作“唐越”。后来鲍氏借《诗经·甘棠》篇中“蔽芾甘棠”之句,谐音“唐”为“棠”,“越”字谐音为“樾”,意为甘棠树枝叶繁茂,利及后人之意,故“棠樾”村名沿用至今。(文字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慈孝里坊,牌坊龙凤板上“御制”二字,意味着该坊乃皇帝从国库里拿出银子建造。明弘治年、清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多次整修。</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1552—1567年)初年鲍灿坊初建,为四柱三间一楼,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重修。旌表明弘治年间孝子鲍灿。</p><p class="ql-block">明天启二年(1622年)建鲍象贤坊,旌表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所建。</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8年)建鲍文渊妻坊,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建鲍文龄妻坊,为了旌表年青就守寡的节女而立。</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二年(1797年)建鲍逢昌坊,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p><p class="ql-block">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建乐善好施坊,旌表鲍漱芳和其子鲍均行善建成这座“乐善好施”义字牌坊。</p> <p class="ql-block">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筑风格确混然一体。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