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70 新都杨氏宗祠与杨慎

Yangxl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新都区的杨氏宗祠位于斑竹园街道升庵村,是四川唯一一处状元祠堂,占地约4亩,重建于清道光19年(1839年),已有185年的历史,是典型的九柱宰相级的祠堂,保留川西民居“庭院式”特色,属于名人故居。通过建筑形式体现出杨氏家族“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庄严肃穆和百年传承淡泊俭朴的家风。2017年,杨升庵家规作为全国历史上有影响的50个人物家族家规之一被《中国家规》收录。杨升庵第14代子孙、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获得者、新都区妇联家庭顾问杨德力围绕杨氏家族“四重”“四足”家风家训,在宗祠举办“古风清韵传万家”杨升庵家风家训系列故事分享会、沙画舞台剧、川剧、小品展演,接待来自各界的参观团,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环境。</p><p class="ql-block">杨氏宗祠是成都市新都区的历史建筑。入选《成都市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为“成都市家庭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杨升庵(1488—1559年),名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朝著名文学家。正德六年(1511年)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明嘉靖三年(1524年),在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中,因触怒嘉靖皇帝被终身流放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云南戍所。</p><p class="ql-block">杨升庵一生勤奋好学,博涉百家,其诗、词及散曲创作水平很高,尤以《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名扬于世。《明史•杨慎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据统计,杨升庵生平著述达百余种,涉及文学、哲学、史学、地理、民俗等,均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后人辑为《升庵集》。</p> <p class="ql-block">“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新都杨升庵家族,历来清白传家。也正是在这种优良家风的润泽下,逐渐孕育出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如今,在杨氏家族现存的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两本家谱中,除记录着杨氏先祖清廉为官的事迹之外,也记载了杨氏的家规家训。</p><p class="ql-block">“四重”家训。杨升庵曾祖母熊夫人曾留下“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的“四重”家训,教育子孙敦睦人伦,兴家立业。</p><p class="ql-block">“四足”家训。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借前人创作的《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p><p class="ql-block">临终遗训。杨升庵于嘉靖三十八年(1599年)卒于戍所,临终时,他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p><p class="ql-block">后人对杨慎给予高度评价,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人品,因为他对“义”和“利”关系的处理。陈寅恪评价说:“杨用修(注:杨慎字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李贽在《续焚书》中更评价他说:“才学卓越,人品俊伟”,并与四川历史上的唐李白、宋苏轼并列称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p> <p class="ql-block">附:关于“大礼议”事件</p><p class="ql-block">所谓“大礼议”,在明朝历史是很重要的一笔。武宗无后,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即嘉靖。按照皇统继承规则,他要承认武宗的生父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但是,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换句话说,他以旁支入继大统,却要为自己死去的生父谋求皇帝的全部待遇。按当时的正统观念,这是僭乱了礼法,万万不可。</p><p class="ql-block">嘉靖在位将近46年,以君臣交恶、不理朝政著称,“大礼议”成了他跟臣子斗气的开始。明明不合礼法的事,皇帝要硬来,朝中有些无耻之辈也要硬捧,但更多的人,坚决反对,其中包括杨廷和、杨慎父子。皇帝不听,于是杨廷和辞官归故里,杨慎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无耻小人”同列共事。皇帝还是不听,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君臣冲突转为剧烈,杨慎“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皇帝震怒了,开始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大臣二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他们一起摇门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p><p class="ql-block">这是明朝政治史上血腥的一幕:180多人被逮下狱,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廷杖,当场杖死16人。10日后,再杖杨慎等为首7人,又一人杖死。杨慎以“首倡”之罪,永远充军烟瘅之地,谪戍永昌卫(今中缅边境的云南保山),时年37岁。</p><p class="ql-block">从前途无量的五品京官,到遍体鳞伤的流放者;从名动天下的状元,到为天子忌恨的罪人;从繁华的京城,到蛮荒的边疆--杨慎就这么完成了人生的大扭转。</p><p class="ql-block">从杨慎留下的诗文来看,他在遥远的流放地,在漫长的流放时间里,那般思念家人朋友,也感叹过流放生涯的漫长与无奈--他至死才结束了流放。但他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错。</p><p class="ql-block">他和那些在宫门外大哭的同僚,是有信仰支撑的人--要以礼法治国。对于杨慎来说,流放是大不幸;但对他流放的云南来说,却是一大幸。杨慎与解缙、徐渭并称“明朝三大才子”,后世学者大都认为,杨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杨慎居云南30余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云南,不仅自己著作等身,也使云南文学迎来了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的高潮。</p><p class="ql-block">虽然在谪戍路上写下感叹身世的《临江仙》,但杨慎大部分时间是积极乐观并有积极作为的,他足迹遍及云南各地,交了很多朋友,也帮助了很多人。至今,云南还流传着他的故事,还有供奉他的祠堂,他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起,为云南人所深深崇拜,四时祭祀无缺。</p><p class="ql-block">1559年,一生颠沛流离的杨慎在云南戍地去世,享年72岁。7年后,一心想求长生的嘉靖皇帝在60岁的时候死了。杨慎旋即得到平反,赠光禄寺少卿,谥“文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