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雁塔圣教序》碑石于唐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内容是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17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此碑书法遒健雅丽,是褚遂良58岁时所写,最能代表他独特的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所以张怀瓘赞叹:“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p> <p class="ql-block">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一)</p> <p class="ql-block">临习此碑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更容易掌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点画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细润华滋,有的地方细如蝉翼,有的地方重如奔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给我们的临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褚书的精妙也表现在此。那么,我们怎样去练习呢?</p><p class="ql-block">其S型用笔,在点画的连带关系上可谓是褚遂良的经典之笔。他将相对僵硬死板的楷书结构用行书的用笔连带方式表达,温文而雅、自然从容,是唐楷为数不多的墨迹经典。</p><p class="ql-block">《雁塔圣教序》有很多细的笔画,但是却给人以韧劲十足的感觉,就像是一根根略被弯曲的钢丝。在细的笔画过后,也会出现厚重的笔画,让人赏心悦目。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所造成的笔画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十足的美感。</p><p class="ql-block">另外,笔宜用弹性较好的硬毫或者兼毫笔,纸宜熟而光洁,墨略浓。书写工具和材质对所表达的对象有很重要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二、字形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褚遂良在书法字形上面的最大特点是扁方,虽然其楷书笔法和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不程式僵化,其结构的端正、灵动、宽绰、遒美。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后世无法企及的,但有一个别例,那就是褚遂良。</p><p class="ql-block">所谓用笔生结构,用笔的提按、转折换锋等方面的灵活多变,导致结构的婀娜多姿。以行入楷,呼应连贯。行书笔法的渗入,加强了点画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连带、遥接、顿挫,使孤立的点画互有往来,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雁塔圣教序》的线条基调以细为主,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若在书写时,只注重对细线的刻画,提多按少,写出的线条就会骨瘦如柴,缺乏弹性。弧线太多,会缺乏刚性的直线穿插,软弱无力。圆笔多、方笔少,是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之一。匀称有余,变化不足,这是用笔的提按运用不当所致。还有因为碑刻的拓片点画之前的笔势体现并不充分,容易在临习时因笔势不足而导致点画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结构松散。</p> <p class="ql-block">三、节奏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雁塔圣教序》中的书写节奏,是在对比中体会快慢轻重的把握。在临写的初期,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写的平。什么叫“平”?可以理解为少变化。楷书虽然是比较工整的书体,但是它是在细微的地方来追求变化,楷书应该要做到正中有奇,变化多端。</p><p class="ql-block">其次在字的对比中,单个字里笔画粗细、正斜、俯仰的对比。在一个字中有很多的横画,但是它们的姿态俯仰有时是不同的,它们的起笔也有区别,有的是直角的切入,有的只有30度角,有的是逆锋的起笔,这也要求有很强的读帖能力。</p><p class="ql-block">在完成转折或改变用笔方向时,也有一定的节奏,主要靠手腕的灵活。藏锋和露锋也有动作节奏;藏锋落笔,先要有逆着行笔方向的空中动作,而露锋则是落笔便行。用笔时要努力找准这些动作的节奏规律。在书法学习中,对节奏的认识是书法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p> <p class="ql-block">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