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和谐相处

简单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秋风轻吟,细语着夏的告别与秋的序曲,立秋之韵,悄然铺陈于岁月的画卷之上。在这金风送爽的美好时节,我们相约于此,不仅是为了迎接季节的更迭,更是为了共赴一场心灵的诗意之约——开启我们第240期舒心读书会。</p><p class="ql-block"> 今夜,让我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一同走进书的世界。或许,你会在某个章节中遇见久违的自己;或许,你会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灵感与启示。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次美好的相遇,一次心灵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此刻,就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份诗意与书香之中,让思绪随着秋风的轻抚而飘远,让心灵在文字的引领下自由飞翔。愿今夜,成为我们共同记忆中一抹难忘的诗篇。愿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让生命之树更加枝繁叶茂,心灵之花更加绚烂绽放。</p><p class="ql-block"> 今晚,星辰为伴,月光作引,我们将一同翻开中国古代的哲学瑰宝——《道德经》,去探寻那古老而又永恒的智慧之光。</p> <p class="ql-block"><b>七十九</b></p><p class="ql-block">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p><p class="ql-block"><b>译文</b></p><p class="ql-block"> 调和了大的矛盾,也必定会有遗留的怨恨,这怎么能是妥善的方法呢?所以圣人收执借据却不苛责别人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严苛残酷。天道没有偏私,规律给予善于此道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解读</b></p><p class="ql-block"><b> </b>本章主要讨论了如何处理怨恨和道德行为的问题。老子认为,仅仅通过和解或以德报怨来消除怨恨是不够的,因为怨恨往往根深蒂固,难以完全消除。他提倡圣人应以宽容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苛求偿还,而是像持有借据的圣人一样,不轻易责备或索取。</p><p class="ql-block"> 同时,老子也强调了天道无私、无偏爱的特性,它总是眷顾和帮助那些有德之人。这里的“善人”不仅指道德高尚的人,也指那些能够遵循自然规律、清静无为的人。老子希望人们能够摒弃私欲和偏见,以公正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世界。</p> <p class="ql-block"><b>八十章</b></p><p class="ql-block"><b> </b>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p><p class="ql-block"><b>译文</b></p><p class="ql-block"><b> </b>( 理想的国家是这样的:)国土小且百姓少,就算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工具器械也不实用,让人民都看重死亡而不远离故乡。即使有船有车,也没有人去乘坐;即使有盔甲兵器,也没有机会陈列;使人民回归到结绳记事的淳朴状态。觉得自己的食物是香甜的,觉得自己的衣服是很美的,安于自己的居所,乐于自己的风俗习惯。邻国可以相互望见,鸡鸣狗叫之声可以相互听见,人民至死也不来往。</p><p class="ql-block"><b>解读</b></p><p class="ql-block"><b> </b>本章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即国家小、人口少,人民过着简朴而和谐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即使有先进的器具和武器,人们也不轻易使用它们,而是保持一种原始而纯朴的生活方式。人们重视生命,不轻易迁徙,满足于简单的食物、衣物和居住环境。邻国之间虽然相互可见,但人民之间却很少往来,各自过着安乐自足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种描述反映了老子对于“小国寡民”理想的追求,即倡导一种简朴、和谐、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能够摆脱外界的纷扰和诱惑,回归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同时,这种生活方式也有助于减少战争和冲突的发生,使社会更加稳定和安宁。</p> <p class="ql-block">  阅读《道德经》的第七十九章和第八十章后,我的感悟主要围绕在“和解与宽容”、“简朴与和谐”以及“自然与无为”这几个核心思想上。</p><p class="ql-block"><b>和解与宽容</b></p><p class="ql-block"><b> </b>第七十九章中,老子提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这句话让我深刻反思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怨恨。老子认为,即使我们努力和解大的怨恨,也难免会留下残余的不满。因此,他提倡以德报怨,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以德报怨”就能解决问题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足和过错。这让我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宽容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追究和报复。</p><p class="ql-block"><b>简朴与和谐</b></p><p class="ql-block"> 第八十章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让我感受到了简朴与和谐的美好。在这个社会中,人们过着简单而自足的生活,没有过多的物质欲望和纷争。他们重视生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享受着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让我反思现代社会的浮躁和喧嚣。我们往往被各种物质诱惑所驱使,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和真谛。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过多的欲望和追求,回归简朴和自然的生活方式,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满足。</p><p class="ql-block"><b>自然与无为</b></p><p class="ql-block"> 两章中都蕴含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老子认为,天道无私无亲,总是伴随着有德之人。这里的“德”并不是指外在的道德规范或标准,而是指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在第七十九章中,他提到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就是要求我们不要过于强求和干涉他人的行为;在第八十章中,他描绘的理想社会也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没有过多的干预和控制。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和他人的选择,不要过于干涉和强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p><p class="ql-block"> 总之,阅读《道德经》的这两章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和解与宽容、简朴与和谐以及自然与无为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还能够引导我们走向一种更加健康、自然和和谐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道德经》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我们心田,提醒我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与谦逊的心。他让我们明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间万物,皆有自然之理,顺应之,则能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感谢每一位书友的参与和分享,是你们让今晚的读书会充满了思维的火花与心灵的共鸣。期待下一次相聚,我们再次携手,共赴经典之旅,探寻生命与宇宙的更多奥秘。愿道的光辉照亮你我的前行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