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民间修补锯匠

孟昭利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家乡有一位民间修补锯匠,在我们当地,有人叫他轱辘子,更多的人则亲切地直接称呼他为“锔盆子锔碗的”,显得更为近乎和亲切。</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陶瓷制品长期频繁使用难免破裂。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一盆一碗都极为珍贵,人们一般不会将破损的陶瓷器扔掉,而是仔细收好,等锔盆子锔碗的匠人来了,将其修补好继续使用。</p> <p class="ql-block">锔匠的工具繁多,有一张短弓、一张长弓,一把钢钻、一把金刚钻。金刚钻因钻头上镶嵌有金刚石而得名,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短弓钢钻用于修补陶器,长弓金刚钻则用于修补瓷器。此外,还有小铁锤、油灰、固定破损陶瓷器的绑线,以及一把硕大的圆头钢钳,这是制作锯子的专用工具。锯子有铁的、黄铜的、白铜的。锔盆子锔碗的技艺是以钻为针,以锯子为线,如同补衣服一般将破盆破碗缝补起来。锯好的物件要不开不裂,锯子布局美观,距离整齐一致。现在回想起来,这着实是一门高超的手艺,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看锯匠段老爷子干活时所见到的。</p> <p class="ql-block">段老爷子微胖且肤色有点黑,那时感觉他有六十多岁。他肩挑两个木箱子,后面的箱子盛杂物,前面的箱子上有三四层小抽屉,里面装着各种工具。箱子上端有个木架子,四根铁丝悬空着一面黄铜小镗锣,木架顶上垂下一枚用线绳绑住的小铁蛋。他挑着担子走动时,随着工具箱的晃动,小铁蛋打击小镗锣,发出“铛——铛——铛——铛——”有节奏的声音,能传得很远。</p> <p class="ql-block">我和段老爷子的孙子是发小,有时晚上在他家住宿。段老爷子抽汉烟,有一个很讲究的烟袋,盛烟的那头是铜的,嘴吸的那头是玉的。点烟用的是取火的火镰(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那个年代火柴是限量供应的,如果抽烟老用火柴就不够用了,只能采用这种原始的取火方式)。晚上没事的时候,老爷子点上烟就给我们讲故事。我的发小他父亲在七十年代是我们县的公安局长,曾经挑着老爷子的工具,扮成锔盆子锔碗的去了解案情,破获了一起重大疑案,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生活简单朴实,家中的每一件物品都被格外珍视。陶瓷器具一旦破裂,并不会轻易被丢弃,因为修补锯匠的存在,让这些破损的宝贝有了重焕生机的可能。段老爷子就是这样一位独特的修补锯匠。</p> <p class="ql-block">他总是挑着一副担子,担子两头的木箱里装满了他的宝贝工具。他的身影在大街小巷中穿梭,那独特的吆喝声成为了熟悉而亲切的旋律。他的工具繁多而精巧,长短不一的弓,各种型号的钻,还有形状各异的锯子。他干活时神情专注,粗糙的双手却有着令人惊叹的灵巧。他先仔细查看破损的地方,然后拿起工具,或钻或敲,动作娴熟而流畅。</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我家的一个瓷碗摔出了一道裂缝,母亲赶忙将段老爷子请进家门。他坐在小院里,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眯着眼,专注地修补着那只碗。不一会儿,碗就被修补好了,那一道道锯子就像精美的装饰,让原本破损的碗仿佛有了新的生命。他不仅手艺精湛,还是个和善的人。在修补的间隙,他会和人们唠唠家常,讲讲他走南闯北遇到的趣事。孩子们总是围在他身边,好奇地看着他的工具,他也不恼,耐心地给我们讲解。</p> <p class="ql-block">然而,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如今,很多家庭没等餐具损坏就会定期更换,锔锅锔碗的行当就彻底消失,这门手艺大概也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未曾听说过。但每当我回想起家中那些曾经被修补过的老物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温暖的情感,那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是对这位修补锯匠的深深敬意。虽然这门手艺可能已经失传,但它所承载的那份质朴与坚持,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