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 《哈军工》(第21集)

康乐谷

编者按:<br>  2008年,哈军工毕业学员王克曼、吴新明、陈玉平在广州策划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历时三年广东电视台精心制作了10集纪录片《哈军工》。该片先后荣获“红旗飘飘九十年”中国红色纪录片经典作品、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并被国家档案馆收藏。<br>  2022年,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将大型纪录片《哈军工》重新梳理,制作成35集微纪录片。35集微纪录片《哈军工》U盘已赠给母校国防科大图书馆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纪念馆永久收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歼十总设计师宋文骢院士</b><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1集</b></h1> 军工奇迹:歼十首飞成功 哈军工学员担任总设计师 【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哈军工留下来的老教学楼的走廊里,你会发现一些特别的名牌,这些名牌定格了当年众多中共高层和军队领导人莅临的身影以及背后的故事。朱德、周恩来先后两次视察哈军工,彭德怀三次到过哈军工。<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十大元帅有八位,十员大将中的六位曾经来过哈军工。每逢这些领导人来到军工,最使他们感兴趣的就是向他们汇报演示的“兴风作浪”。1958年9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也来到了哈军工。<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龚先荫(西北工业大学6系原主任 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教务处副处长)</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他(邓小平)就问,你这个风洞干什么用?我说这个风洞就是要试验飞机做出来以后,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是不是能够稳定,是不是能够抗气流,飞机(会)不会破(颠簸)。<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原来,“兴风作浪”的“兴风”指的是风洞实验,这个实验在当时是一种高科技,因而令人眼界大开。<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龚先荫(西北工业大学6系原主任 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教务处副处长)</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他(邓小平)到我们的飞机设计室去参观、视察,他看到我们在纸上面画飞机,邓小平就问,你们能设计出来真正的飞机吗?能设计出来同美国飞机对抗的飞机吗?我们的教师当时就表示,我们能。<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一次视察之后时隔不久,哈军工就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王聚成(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原副总设计师;哈军工2期学员)</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中央军委下达了(命令),要(我们)自行设计一个高空高速的歼击机,代号东风113号。<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当时中国空军配备的战机是歼五和歼六,都是按照苏联的米格十七和十九装配的,在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之后,哈军工豪情满怀,一心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刘悟泉 (哈军工3期学员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飞机结构设计研究室原主任)</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当时提出这个设计指标,就是马赫数2.5,这是飞机的速度,高度是22000米这么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而且是很难做到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龚先荫(哈军工空军军工程系教务处副处长 西北工业大学6系原主任)</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个任务下达以后,我们系主任唐铎把中央的命令在全系大会上宣读,以后就宣誓,我们一定要把飞机设计出来。<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项目的实施主要由空军系负责,接受任务后,空军系的师生火速分头奔往全国各地的相关工厂,开始“东风113”的设计。<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王聚成(哈军工2期学员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原副总设计师)</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当时这样一架飞机要过热障,M数已经超过2.5倍音速,过热障之后,这个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都达不到要求,都需要现提出要求重新去研制。另外制造这样一种高速高能歼击机,工艺水平、材料水平、实验条件,当时实验设备都不具备,也实现不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刘悟泉 (哈军工3期学员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飞机结构设计研究室原主任)</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吧,一个就是它(东风113)脱离了我们国家的工业水平,这第一条;第二条,它脱离了(当时)航空工业的实际。那么高指标的一架飞机,在世界上也是不多的,当时美国也没有这样的飞机,这样的话,确实脱离了我们国家的水平。这样子不得不下马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东风113”下马,领头接受任务的空军系系主任唐铎非常紧张。唐铎在苏联生活了28年,历经坎坷,他是由中共高层出面,从苏联把他接回国内的。若按苏联的惯例,对于“东风113”这样一项举国投入的大工程,也是不容有失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龚先荫(哈军工空军军工程系教务处副处长 西北工业大学6系原主任)</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在苏联,这个军令下到什么部位,完成不了是要杀脑袋的,唐铎真的动了感情,他说到这个的时候,他就哭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东风113”不成功,更多的是国力的原因,很多材料、部件当时都未能生产,但这次失败开拓了哈军工师生的视野,为中国的航空事业锤炼了一支队伍。<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康继昌(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副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原副主任)</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后来东风113下马了,我们也跟着下马,但是东风113没有成功,我们是成功了,你们(计算机)样机拿出来了,拿出来了,可以表演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康继昌参与了“东风113”的机载计算机的设计和研制,这台计算机用来控制火炮射击,以往飞机上的瞄准具是机械的,又笨又重。康继昌他们研制了电子管计算机,重量减轻了一半,瞄准速度快了很多,还能控制火炮发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成功的设计,康继昌和他的学生成了机载计算机专业的开山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98年6月,歼十飞机首飞成功,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里程碑式的跨越。而这份跨越,曾凝聚了哈军工人的艰苦探索与钻研。歼十飞机的总设计师是哈军工第三期学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1960年初,“东风113”飞机研制项目停止后,宋文骢和歼十的设计集体,历经二十二年的刻苦攻关,终于完成了歼十飞机的研制。在歼十的身上,“东风113”的很多高素质、高指标得到了实现和超越。<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09年国庆阅兵,歼十首次飞越天安门上空,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具备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战斗机。随着歼十飞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09年,宋文骢荣膺“感动中国十位人物”的殊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篇制作 王克曼 孟庆泉 宋纯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