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能力作风建设】牡特教学校•多彩童年:网络中国节 七夕传家风——牡丹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七夕主题活动

牡丹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关于七夕的起源 <p class="ql-block">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p> 关于七夕的故事 关于七夕的风俗 <p class="ql-block">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p> <p class="ql-block">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彩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趁着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p> <p class="ql-block">  旧时风俗,七夕以小盒成蜘蛛,次日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七夕之夜,大人们把一些瓜果放在果盆里,小孩儿们都睁大眼睛看果盆里是否有蜘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p> <p class="ql-block">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他的皮刨下来,架着他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p> 我们的七夕倡议书 <p class="ql-block">尊敬的家长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您好!</p><p class="ql-block">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起点,好家教、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是家庭教育的基石,是家业兴盛的保障,其构建与传承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点。在七夕来临之际,牡丹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向广大家长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p><p class="ql-block">1.争做文明家长,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言行举止文明,做孩子表率。</p><p class="ql-block">2.参与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家校合力,分享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3.支持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引导鼓励孩子说文明礼仪用语,按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做事。</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每一个家庭都积极行动起来,注重、践行家庭教育,挖掘、制订品质家规,传承、提炼优秀家训,树立、弘扬良好家风,打造文明和谐校园,共建文明社会风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牡丹江市特殊教育学校</p><p class="ql-block"> 2024.8.8</p> <p class="ql-block">  来 源: 牡丹江市特殊教育学校</p><p class="ql-block"> 图 文: 王晓月</p><p class="ql-block"> 校 对: 管学思</p><p class="ql-block"> 一 审: 王晓月</p><p class="ql-block"> 二 审: 林家德</p><p class="ql-block"> 三 审: 兰 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