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美文|文堂古村:千年时光中的璀璨明珠

云哥驿站

<p class="ql-block">在皖南的青山绿水之间,隐匿着一座拥有千年文化底蕴的徽州古村落——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当我初次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置身于一幅古老而宁静的山水画卷之中,时光在这里似乎放慢了脚步,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村庄的前方,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和郁郁葱葱的茶园。那稻田在微风的轻抚下,泛起层层绿色的波浪,仿佛是大地的呼吸。而茶园里,茶树整齐排列,鲜嫩的芽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翠绿的光芒。古老的官道沿着茶园蜿蜒伸展,宛如一条时光的脉络,引领着人们追溯往昔的繁华。文堂村自古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无数的文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大山,在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为家乡增添了无尽的荣耀。文堂老街,便是这座古村历史的见证者。它宛如一条时光隧道,当我漫步其中,脚下的青石板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点点滴滴。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店铺,虽然历经风雨的侵蚀,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韵味。那斑驳的墙壁、褪色的招牌,无不透露着岁月的痕迹,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着曾经的喧嚣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祠永锡堂,庄重而肃穆地矗立在村子的中央。这座古老的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家族的传承。走进永锡堂,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令人叹为观止。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和瑞兽,无不展现着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无尽的创造力。堂内的香火袅袅升起,仿佛在与先人的灵魂对话,让人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文堂,古称浑头和横头,北依仙寓山麓。这里曾属仙桂上乡昼锦里,元代改里为都,归属于二十都。祁门民谚:“一文堂,二渚口,三彭龙,四历口”,生动地描绘了昔日文堂在祁门西乡的地位和富甲程度。这座方圆不足 1 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在古代就培养出了 4 名举人、2 名进士,其文化底蕴之深厚可见一斑。文堂“四山人”陈氏 4 兄弟——向皋、向敏、向荣、向秀,在明代中叶声名远扬。他们兄弟四人自幼一同成长,同师求学,学成后同游天下。他们尊崇程朱之学,娴熟诗礼之义,闲暇之余则潜心于文艺创作。四人皆能诗赋,尤其擅长书画,名震江南,合著的《池草集》更是流传于世,成为了文堂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文堂村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三溪河从村前缓缓流过,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河堤上,杨柳依依,翠竹摇曳。每当清晨,太阳初升,阳光洒在河面上,宛如给河水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这便是“飞龙晓日”的美景。而在傍晚,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河面上,渔民们悠然自得地垂钓,构成了一幅“江村夕钓”的宁静画面。“峡山朝云”如梦如幻,每当清晨,峡谷中的云雾升腾而起,缭绕在山间,宛如仙女的裙摆。而“鼓楼书静”则展现了文堂村的文化底蕴,古老的鼓楼中,曾经传出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那声音穿越时空,仿佛仍在耳边回荡。“沧溪晚歌”则是在夜晚,溪水潺潺流淌,伴随着村民们的歌声,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藻潭夜写”更是为这个小村增添了一份诗意,在宁静的夜晚,文人墨客在藻潭边挥毫泼墨,抒发着心中的情感。行走在文堂村的小巷中,我感受着这里的宁静与祥和。古老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那飞檐翘角、雕花门窗,无不展现着徽州建筑的独特魅力。门前的石凳上,老人们悠闲地坐着,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为这座古老的村庄增添了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在文堂村,时间仿佛凝固了,岁月的痕迹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砾上。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只有那份宁静与淳朴。这里的人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用心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文堂村就像是一颗被遗忘的明珠,静静地散发着它独特的光芒。然而,正是这份宁静与古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文堂村将继续传承着它的历史与文化,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之所。当夕阳西下,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文堂村。但我知道,这里的一切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我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再次感受这座千年古村的魅力。(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