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下穿行桂林七星区,去把广西四大古镇之一的灵川县大圩古镇瞧瞧吧。</p><p class="ql-block"> 古镇始建于公元前200年的秦代,这镇资格算老的吧?</p><p class="ql-block"> 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最。大圩汉代已形成小居民点,北宋时已是商业繁华集镇,明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圩镇的商业初兴于宋,曾设税官;中兴于明,清光绪31年《临桂县志》称“水陆码头”,抗日时期有“小桂林”之称,赶圩人数高达1万余人,泊船多达二、三百艘,地方商业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 </p><p class="ql-block"> 大圩古镇在漓江东岸,父子岩东南,磨盘山北,地处漓江中游,在璃江北岸由西向东沿江而建。</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大圩老街顺着漓江绵延2公里长,街道上铺着青石板,石板路两边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p><p class="ql-block"> 古镇中兴于明清,明清时大圩便是南北商贾云集之地,各地商人均在此地建有会馆。鼎盛于民国时期古风浓郁,非常繁华。</p><p class="ql-block"> 走进大圩古镇,磨得透亮的青石板路与已有些塌陷的万寿桥,无不透晰出岁月的远古与那让人捉摸不透的世事苍桑。</p><p class="ql-block"> 抬头仰望沿街的骑楼与风格各异的建筑铺面古风犹存。始建于明的单拱石桥万寿桥,仍雄跨镇南。</p><p class="ql-block"> 清代建筑的高祖庙、汉皇庙和广东、湖南、江西会馆等,以及长达5里的青石板路,镇上的青砖青瓦楼房,都成为古老圩镇的见证。 </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代重建清代的万寿桥位于马河汇于漓江之处。桥体稳健古朴,为县重点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 古朴的大圩镇,使电影"刘三姐"在此取了很多外景,十几部电影,电视剧均在这里进行外景拍摄。</p><p class="ql-block"> 古镇人的风味小吃及传统的文化、娱乐、和民间习俗,也使游人留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大圩的龙舟赛是传统的项目,桂剧、彩调、龙船歌、送船歌等等,更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曲目。所有的风貌和习俗如今依然存在,有的更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是大圩商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站在古桥上是欣尝漓江及对岸螺蛳山的好地方。过万寿桥,在太平门与永安门之间,全是年代久远的老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大圩古镇的保护性措施到位,在一定范围内将远古的空间恰到好处地凝固啦。历史演变的进程,无疑是急需这种效果与借鉴的。 </p><p class="ql-block"> 踏着石板路漫步古镇老街小巷,让人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两旁的老房子向你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至今古镇上还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店铺。古镇所有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房门是一排木板。 </p><p class="ql-block"> 早晨把木板拿掉,家里的一切是透明的;到了晚上,再把木板装上,就与外界隔绝了。这些房屋,每栋都有数百年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 大圩古镇共有13个码头,比桂林市的码头还多5个,清真寺码头、社公码头、石鸡码头、大码头、渡船码头、狮子码头、塘坊码头、五福码头、秦聚利码头、鼓楼码头、卖米码头。</p><p class="ql-block"> 。这13个码头分别与镇区垂直合而伸入江中,格外引人注目。码头多用料石镶砌,亦有因礁而设者。它们长10余米,宽约3米,皆伸入江底,浮出水面,呈长方形平台状。</p><p class="ql-block"> 比起桂北一般圩镇的码头来,它们显得稳重,大气;若与武汉的江岸码头,北海的深水码头相比,则显得小巧玲珑,古朴秀美。</p><p class="ql-block"> 它们顺江排列,而两者之间却并不等距,具有一种错落感,极其富有美学价值。 </p><p class="ql-block"> 游逛古镇许久,天色喑淡下来。桂林城区去过,这次就不打算光顾它啦。西行去桂林市七星区里找个地住下。</p><p class="ql-block"> 明天还是按计划向北奔兴安县,这兴安县境内发生过的事都当是轰烈于世的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