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西行 笑看云和月(二)---浮香一路到天涯

光影随行(云影)

<p class="ql-block">  进入扶风新城,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醒目的,像征着皇权的街景标志---周鼎。</p> <p class="ql-block">  扶风,以前偶尔知道过这个地名,却并不了解这个地方。这次行程只有游览法门寺的计划,并无在扶风逗留的安排。随着计划的调整,扶风,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城区中心,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多宾馆酒店。透过闪亮的霓虹灯,感觉到这是一个不错的旅游城市。我们将车随机停在一个酒店的门厅,走过气派如新的大堂来到前台,前台服务员以热情而又标准的服务接待了我们,最后给我们标间的价格是130元/间。办完入住手续,我们乘着电梯,踩着簇新而又柔软的地毯,用卡打开房门暗自惊道,这房间够大还外带中央空调,床够大且全新的被枕干净整洁,卫生间物品和冷热水一应俱全,连抽水马桶也是多功能的,超值。洗漱完,我躺在床上,拿起手机上网,赶紧脑补对扶风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西周的国都---周原,就座落在扶风县的北部。扶风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周原遗址被列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新发现之一,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奠定了扶风“青铜之乡”的美誉。扶风还是“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法门寺所在。</p><p class="ql-block"> 扶风又别称美阳、湋川等。汉武帝太初元年为了维护京师的安定,将地处京畿之地的关中腹地一分为三,分别设立了京兆尹、左冯翔、右扶风三个政区,合称“关中三辅”。扶风县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唐太宗贞观八年改当时湋川县为扶风县沿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扶风不仅历史深厚,而且名人众多。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是扶风人;东汉时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开创孔子之后最大私学办学者马融,东汉名将耿弇、马援,蜀汉名将马超,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李淳风;现代著名作家张浩文、亦夫,吴克敬,严晓霞,陈扶军等都是扶风人。此外,历史名人还有窦固、窦宪、杨玉环、苏蕙等也是扶风人。</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扶风,周原遗址,隋文帝泰陵,农耕始祖---姜嫄遗址,后稷遗址,王家台原始人遗址,贵妃故里,西周封神台,烽火台,法门寺,马超岭,班家谷等等名人圣地,源源不断有人千万里跋山涉水来寻来访。</p><p class="ql-block">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想不到一个西北塬上小县,竟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和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 这历史真如一缕浮香绵绵不尽。</p> <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惊奇地发现,这里太阳下山时间比我们家乡要晚一个多小时,而太阳升起的时间却和我们那差不多,早上6点左右,房间的窗帘上已看到了一缕阳光。洗漱完毕,漫步在扶风新城区的大街上,宽阔的马路,高大的牌坊,特具一格的精致建筑,笔直且枝繁叶茂的行道树,干净、管理有序的环境给人以一种大气,充满活力而又气势不凡的感觉,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起码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地级市呢。走在大理石铺就平整的人行道上,微风送来阵阵淡淡的花香,我驻足问当地的行人,何花?行人指着树梢告诉我,槐树槐花,在树为花,落地为米,米可入药入茶。 走在街上,细细看看,这里的行道树大多是槐树,正值盛夏,枝头繁花似锦,花儿如江南的桂花,绿色里衬着片片金黄色,也有白的,偶尔还看见红的。细小的花瓣时不时地随风飘洒在地上,铺就一层如雪如霜的花路,走在上面,鞋底还会咔嚓咔嚓的响,提起脚时,鞋底还带着一种粘粘的感觉,我想,这大概是新落下的花米还带着浓浓的花蜜吧。</p> <p class="ql-block">  西府古镇在扶风县新城区关中风情园的西边。在古镇的对面早歺店,我点了一份“豆花泡馍”。这里的豆花类似于又不同于家乡的豆腐脑,没有家乡的豆腐脑细嫩丝滑,却比家乡的豆腐脑块大,稍硬而且厚,倒上佐料吃别有一番风味。这里的馍又叫“锅盔”,中间凹进去像个士兵戴的头盔。这种馍相传是古代士兵随身携带的干粮,大的一个有五六斤,有现在的小脸盆那么大。古代士兵用牛筋绳把它穿起来搭在前胸后背,行军时当干粮方便食用,战时还可当盔甲,抵挡箭矢,传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灵感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在西府古镇游览,我们不仅知道了扶风“四大家族---班马耿窦”,在知道“扶风豪士天下奇”时,还知道扶风出皇后皇妃,这也是一大特色。扶风历史上著名的皇后有东汉明德皇后,唐朝恭应皇后。此外扶风窦家历史上先后出了七位皇后,扶风皇妃有班婕妤,杨玉环等。</p> <p class="ql-block">  从西府古镇出来来到法门寺,骄阳下,停车场只有零散的几辆小车停在树荫下,旅游大巴未见一辆,法门寺大门口也只有稀稀拉拉的三五个人。带着疑惑的心情来到游客中心窗口,售票员告诉,近期法门寺地宫和博物馆等均不开放,若想看可到寺内转转。千里而来,只为相见,不入门是谓之不诚。于是拿了门票进去。第一感觉这寺真大,高德导航提示从大门中轴线到合十舍利塔距离为1.9公里,来回要两个多小时。入了寺门,望着前方高大金黄色门洞上“般若”二字,心中一动,即然来到智慧之门,不可不前行。待走过般若门,前方又一道高大宏伟,气势壮观的大门出现在眼前,门洞上方“佛光”二字喻示着佛法宏大,普渡众生,予人光明。又往前走了一段,遥望着合十舍利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顿悟,相见只为求个觉悟。佛门讲究缘字,我千里心怀诚意而又不得见,即佛缘如此。然佛又引领走过般若、佛光二门,已见着光明在前,此行已圆,当可回也,于是沿着便道回走。之所走便道而回,只为心安而不可逆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离开扶风行驶在县城大街上,我想起扶风新区是一个建在塬上的新城,也称是“建在地平线上的城市”。由此联想起一个与扶风相关的故事,说是在本世纪初,扶风县来了一位姓曹的一把手,很想发展扶风经济,改变落后面貌。经过一番调研,认为扶风老县城建在一个山坳中,限制了县城的发展,指出扶风长期落后的根源是“山坳坳经济”观念,提出在塬上建立新城区的思想。就在曹书记准备率领大家大展宏图时,一股不同的声音和新华社某记者的一篇内参,曹书记喑然去职。新城区建设在停下十多年后又悄然加速启动,于是才有了眼下的扶风新城,扶风县域经济也随之有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说起曹书记,有扼腕叹惜的,也有怀念不已的。</p><p class="ql-block"> 世间的事,往往不是有才就能成功的,天时地利人和,只可顺势而为。</p><p class="ql-block"> 一日扶风行,一路槐花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