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人生之(十)

书香气

<p class="ql-block">我的姥爷——</p><p class="ql-block">郭景珊,字俊杰,号仙洲,1901年6月4日(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六日)生于辽宁省八角台(今台安县)新开河乡唐屯村东马家窝堡,与张学良是同乡,也是他的部下,并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p> <p class="ql-block">15,我的姥爷是抗日将领</p><p class="ql-block"> 2010年还没有微信。我和大学同学的联系和聊天在电脑上进行。 8月16日我在大学校网上转载了一篇关于我姥爷的一个帖子:</p><p class="ql-block">《近70载的抗日将领照片在国家档案馆发现》</p><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18日东北三省沦为殖民地,3000万同胞身陷水深火热之中。在当时的辽东抗日战场上,有一位辽宁台安籍的抗日民众自卫军将领,他不仅与张学良将军同年同月同日生,还是张学良将军的左膀右臂。他就是饱经战火洗礼的英雄—郭景珊。郭景珊1916年入奉军二十七师教导团当传令兵,历任排长、连长。1927年,升任张学良第三、四方面军团卫队旅第四团第一营营长。1928年7月,由张学良保送,郭景珊到张学良创办的东北同泽新民储才警察班受训,次年5月毕业后,担任沈阳县公安大队长,1930年初调任桓仁县公安大队长。1932年3月21日,郭景珊等人组成“辽宁民众自卫军”,并在桓仁县师范学校的操场上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当时参加大会的有东边赞成抗日的各县县长、学生代表、地方驻军、警察及各界群众约1万多人。大会由郭景珊担任指挥,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伍讲话。唐聚伍慷慨陈词,(后来唐聚伍战死在长城脚下,唐聚伍广场在桓仁县落成)号召全体军民和父老要坚决与日军血战到底,并当场用刀子将自己的中指划破,在一块绢布上书写了“杀敌抗日,誓死救国”八个大字。现场郭景珊捐献了2000块大洋,又送给了唐聚伍一匹白马。大会结束后,他们还成立了民众抗日救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组成了辽宁民众自卫军司令部,并组建各路军,郭景珊被推举为救国会和军事委员会委员及第七路军司令。这就是我的姥爷!</p><p class="ql-block"> 帖子发出后同学纷纷跟帖: 1,真了不起!难怪延伟也有几分英气与霸气呢,原来是有遗传基因的呐。2,真了不起!向抗日英雄致敬!3,原来延伟姐是英雄的后代啊!4,向民族英雄致敬!校友中,还有这么牛的英雄后人啊! 暴顶一把先!5,延伟长的真有点像外公。6,外公和张学良同年同月同日生,早年张还活着的时候你们没有尝试和他联系吗?7,这么说外婆依然健在,替俺们大家好好孝敬孝敬她老人家!8,舅舅做的对!历史应该是公正的。只是没早点和张学良联系还是有点可惜,我不认为是高攀,其实有这么亲近的老部下求见也是对张老先生的一个极大安慰。9,代表俺们南京人民向延伟致敬!</p><p class="ql-block"> 我的回复:1,提起外公,心里涌动的辛酸多于自豪,在我的眼里,外公是普通的老人,已经丝毫没有了将领的风度,只有在提起张学良的时候,他的眼神才会露出骄傲自豪的光芒。2,在我的记忆里,外公是被打倒在地的人民的敌人,文革期间,外公受尽了屈辱,但他豁达大度,依然热情的生活着,他说那些和他一样被打倒的人都想不开,早早离开了人世,他是不会那样的!3,外公是98岁去世的,在他生命的最后4年患了脑血栓,但是他神志是清楚的,他念念不忘的是张学良,他常和我们讲张学良一次战役胜利后赏给他1000大洋的往事,说到这,他那双瘦骨嶙峋的老手总是要举起来……4,外公还有一个念念不忘的人,就是陪伴他70载的小他十岁的我的外婆,他说他能活到今天是外婆的功劳,他特别有福气!外婆是大家出身,追求解放,梳短发,留大脚,我们经常感叹92岁的外婆依然能看出年轻时的美丽。5,……外婆在2002年去世了,没有了外公的日子,外婆度日如年,每天坐在床边,望着窗外的目光是茫然的。6,……没有去找,外公知道张学良身不由己,等到张去了国外时,外公也已经很老了,我们更不会想去和张联系,人家是名人,我们只是无名之辈,不愿落个攀高的嫌疑,只是我的舅舅总想为外公找回点儿公道。当时我把这些记录了下来,后来电脑版学校网被手机微信取代。</p><p class="ql-block">附上我写的两篇散曲献给姥爷</p><p class="ql-block">【中吕•山坡羊】九月祭</p><p class="ql-block">奉天事变,国民遭难,家公义勇军师建。率族团,凑银钱,举旗抗日充前线,捷报频传功赫显。传,先辈言;承,先辈言。(2023.9.11)</p><p class="ql-block">【正宫•脱布衫带小梁州】九·一八祭</p><p class="ql-block">九一八国恨难平,柳条湖耻辱欺蒙。北营兵卫国奋顶,义军盟抗敌掘政。【带】郭景珊随聚伍征,自建军营。桓仁举义战倭兵,挥刀令,更血雨腥风。【幺篇】平台战伍兄魂奉,血流尽一世英名。郭将领,一生净,贫民百姓,两袖尽风清。(2023.9.18)</p> <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5日辽沈晚报采访姥爷</p> <p class="ql-block">  姥爷一生娶过两房妻子,育有八个儿女。姥爷的第一个妻子唐助侠,我叫她大姥姥,与姥爷同岁,1980年去世,享年80岁,大姥姥与姥爷养育了两个儿女,儿子早年即夭折,女儿就是我的大姨,她是姥爷儿女中最漂亮的也是最娇贵的,80岁去世。我的姥姥柴佐杰,是姥爷的第二个妻子,是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县人,姥姥个子不高,未曾裹脚,梳着齐肩短发,用头卡别在耳后,是那个年代的新女性。虽然我不曾看见姥姥穿过好衣裳,但是五官端庄貌美秀丽一直到老。姥姥与姥爷共养育了四女二儿,但是有二女一儿很早就离世了,我的妈妈是姥姥和姥爷的第一个孩子,姥姥比姥爷小十岁。姥爷1998年去世,享年98岁,姥姥2002年去世,享年92岁。我特别好奇两个姥姥的名字,怎么这么相似:一个助侠一个佐杰,后来才知道都是姥爷给起的,是希望两位贤妻助佐姥爷的千秋大业。</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眼里,姥爷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直到我作为撞钟手参加庄严的撞钟仪式我才感到姥爷太了不起了!我记得小的时候姥爷经常去幼儿园接我回家,有一次是冬天,姥爷去接我回来的时候还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可惜我找不到这张照片了。退去戎装的姥爷没有工作,生活的经济来源靠儿女接济,姥爷喜欢养花养鱼,并以此可以讨些生活。姥爷住的房子很小不过十几平,里外两间屋子,外间是卧室,里间是厨房加杂物室,墙上挂着很大的孙中山的相框,还有姥爷胸配勋章的相框,卧室窗台上摆放着很多大大小小的茉莉花盆、菊花盆有些则摆在了窗台下的炕上,那些养鱼缸都是圆形的套着黑色绒布套子,便于携带到市场上交易,我曾经随姥爷去过市场,帮着卖用白纸包好的花籽。</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姥爷的家被一群红卫兵小将给抄了,当时我正好赶上这一幕,我被吓的站在房子外面直发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当然后来我知道了,姥爷曾经为国民党做事,但是他们哪里知道姥爷已经举旗“起义”抗日了。建国后姥爷历任沈阳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1981年姥爷被平反了,被武迪生市长聘为沈阳市文史馆馆员,后来是舅舅为姥爷追回了那一段抗日血战史,真正还原了姥爷不朽的传奇人生。在我的眼里,姥爷还喜欢与孙辈们下跳棋、军旗,打扑克,经常为我们买来做手工的彩纸与剪刀,让我们折纸,剪窗花,刻图画。姥爷最喜欢我妹妹的乖巧,也最得意我弟弟的才气。</p> <p class="ql-block">1991年母亲与大姨、老姨及舅舅在姥爷家中</p> <p class="ql-block">  2012年9月初辽宁省国防教育办公室在全省范围内征集鸣响警世钟的“撞钟手”五名。征集对象条件:1.抗联老战士或曾参加抗战的著名将领后代;2.受到省级或省级以上表彰的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代表;3.部队优秀官兵;4.优秀大、中、小学生代表;5.长期从事爱国主义教育或国防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各一人。要求所有参选人员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较为丰富的国防教育、近代史知识,熟知“九•一八”历史,热衷于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活动。 </p><p class="ql-block"> 我作为抗日将领第三代后人被指定为2012年九·一八纪念仪式的五名撞钟手之一,在现场被多家媒体采访,与许多省市领导共同站在台上,共同撞响警钟,我感到无上荣耀和自豪,我对着媒体说出了我内心的感言:作为抗日将领后代,能够作为撞钟手参加“九·一八撞钟”警示这样重要的、庄严的仪式,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激动。九·一八是作为中国人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日子!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日本将炮火打到了中国东北的土地,从此掀开了长达十四年的日本侵华战争血腥的、罪恶的历史。九·一八这一天是国难日,是国恨日,是国耻日。为了这一天,我的外祖父郭景珊将军,在1932年4月21日,和结拜弟兄唐聚伍将军毅然决然举旗抗日,组建了辽宁民众自卫军,我为有这样的前辈而骄傲与自豪。我们要牢记这一天,就是为了不忘这段屈辱的历史,就是为了不忘这些抗日的英烈,我们要告知后人勿忘国耻!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振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我作为抗日将领后代被指定为2012年纪念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撞钟手</p> <p class="ql-block">我的撞钟手证书</p> <p class="ql-block">省市领导出席仪式</p> <p class="ql-block">报社电视台现场采访</p> <p class="ql-block">与张学良孙子张居信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处“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广场”,位于沈阳东陵区龙泉古园内,以复制的当年东北军北大营营门口为起点,以《义勇军进行曲》组成的国歌墙为顶点。期间以200余米长的地碑形式,按时间顺序铸刻了自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14年间的抗战大事记,并立有“东北抗日义勇军一百零八将”纪念碑,11位义勇军和抗联著名将领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8日,郭景珊将军骨灰安葬仪式在这里举行,这也是唯一葬于沈阳东北义勇军纪念广场的将领。参加仪式的除了我们10余人家属外,还有省市级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士50余人参加了仪式。</p><p class="ql-block"> 安葬仪式活动由辽宁社科院党史所所长张洪军主持,龙泉古园总经理任凯致辞,省政府参事室参事赵杰、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辽宁分会会长王建学、沈阳军区军史馆馆长徐文涛大校、辽宁省委党校纪委书记王洪山、辽宁省民革主委谷守满在仪式上均讲话,郭景珊儿子(我舅舅)郭春光致答谢辞。追思会结束后,由龙泉古园礼仪师主持骨灰安葬仪式,姥爷和两位姥姥合葬在一处,我全程参加了姥爷的骨灰安葬仪式。至此在回龙岗殡仪馆骨灰存放处存放15年的姥爷的骨灰及存放11年的姥姥的骨灰终于入土为安了。</p><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8日,母亲选择姥爷安葬一年后的这一天,在中秋节万家团圆之夜,永远离开了我们,去与姥爷姥姥团聚,2015年我们将母亲也安葬在了这里。与姥姥姥爷相互守望,2021年父亲去世,也与母亲合葬在这里。今年母亲故去十年,父亲故去三年,我们全家子孙都要在9月14日这一天去祭拜父母亲。</p> <p class="ql-block">  2022年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在本溪桓仁建成开馆,我从舅舅那里获悉此讯就一直想去亲自看看。纪念馆里陈列着1931年~1936年间东北抗日将士的英勇斗争历史,也记载了姥爷的抗日斗争事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3年9月19日,我和先生驱车六小时往返500公里,来到辽宁本溪桓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span>副馆长与助理亲自接待全程陪同,并讲解纪念馆陈列内容以及姥爷的详实的抗日斗争细节,满足了我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我和先生与副馆长及助理合影</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陈列着姥爷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编后语】经过长达十一年的编撰,我在美篇中分十次连续发表了“无悔人生——书香气档案馆”一文。这篇长达4万字的传记式文章凝聚了我这一生所有的精华,汇聚了我66年的前行足迹,文笔虽然平淡无奇,却描绘出了我的色彩斑斓缤纷多姿的人生画卷,在人生这趟列车上即便下车了我也无悔此生!谨将此书献给我66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书香气,女,实名王延伟,1958年生人,1984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本科,从事医生职业33年,主任医师,铁杆戏迷,初级票友,初级散曲作者,初级文学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