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广州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几天几个铁一小铁三中的老同学见面,笑语中少不了回忆儿时在西关读书玩耍的生活,勾起了对当年广州的回忆。</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州故事的开端从西关的街巷变成了现在的花城广场。而对于老广州人来说,西关的街巷才是他们印象中的最地道的老广州生活。</p><p class="ql-block">这些年广州在疯狂的更新换代,淘汰和更改着它的房屋、地面和人群。人们也逐渐遗忘了巷子的源头,以及巷子生活的含义,读不懂广州城市的心了。</p><p class="ql-block">是啊,年久失修的街巷,拥挤、狭窄,甚至下点雨就没处下脚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呢?</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对于那些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老广州人来说,生活中的街巷不只是脚下的一条街,它更是一种过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儿时,我们一群在这个街巷长大的孩子,一下了学之后好玩得有意思了,打打闹闹的,玩各种各样游戏。</p><p class="ql-block">街巷的灵魂就是原有居住的人的生活状态,这个状态不是我们花钱花时间能得到的,失去的东西永远失去了。那种状态没有了的话,用时间和钱是弥补不了的。最后,让人可惜的只能变成我们的记忆了。</p><p class="ql-block">我们无法想象,小时候玩耍的地方,会变成挂着抽象画的精品店;从小居住的小杂院,会变成洋溢着异国风情的咖啡馆;还有过去只是一条籍籍无名的小河涌,以及繁杂拥挤的街市,仿佛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游客的天堂。</p><p class="ql-block">对于游客来说,永庆坊、茘枝湾只是到此一游的景观,对于西关居民来讲,生活习惯变成别人眼中的民俗风情,自家住宅变成被游客拍照的背景,不知是不是那么令人愉快的体验。</p><p class="ql-block">其实又何止是街巷啊,现代旅游业把人们曾经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变成了风景。在广州城南边许多旧的工厂变成了创意园,仓库变成了太古仓之类的美食街。</p><p class="ql-block">街巷的外表仍然存在,可是街巷的灵魂已经开始消散,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们,想尽办法来抢救,搜集和整理,用以存放那些关于胡同的记忆碎片。要查看这些记忆,最直观的地方就是博物馆,于是便有了粤剧纪念馆和各式各样的名人旧居。</p><p class="ql-block">广州变化很大,一个地区它不仅仅是拆了建筑,更重要的是把它的原住民搬走了,换了一批新的居民,那么这个历史街区的文脉,就被彻底打断了。</p><p class="ql-block">很多的本地人离开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则慢慢搬进了广州西关,他们带着对城市的向往和扎根的意志,成为西关街巷生活新的主角。</p><p class="ql-block">广州,从繁华的外表到老旧的背面,从中心的老四区到东西扩张,这个城市在努力穿越传统的光晕,向着一个更好的自己蜕变。为了前行,它在不断的卸下一些东西,又捡起一些东西,作为开放的都市,它仍然会走下去,但是没人知道,它放弃的会是什么?捡起来的又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无论这个城市呈现出来的是它丰富驳杂的哪一个面向,可能我们需要的空间是,它既可以贮存记忆,也可以晾晒情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