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暑期,青云双语学校开展了“暑期阅读分享会”,我跟着青云双语学校道法组的老师们共读了崔允漷等专家共著的《新课程关键词》。将近一个月的读书历程里,通过自读、共读并辅以“三说”培训等途径进行深入学习,与22个关键词对话,与新课改对话,与实际教学对话,实现了一场学习与践行、理念与行动、个人与团队、专业与成长等多维度的双向奔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提炼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22个关键词,对每个关键词的由来和演进历程、内涵、新课程背景下的实施要点等做了系统的梳理,帮助学校和教师做好新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读全书后,不难发现22个关键词可以分为树立课程意识、强化单元教学、重视学科实践、创新评价方式四组。书中有关22个关键词的分析,相对独立成篇。阅读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跳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工作需要“整合读”。聚焦书中的22个关键词,我认为用“1057”识记并践行:“10”即要认知“10个新词”即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学习任务、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科实践、因材施教、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5”即要熟知“5种学习”即综合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情境学习,“7”即要深知“7种评价”即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增值评价、学业述评、协商式评价、表现性评价、新技术支持的评价。用“1057”掌握了22个关键词,就能掌握新课程的关键,更能在全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个十年改革中有序推进课程、课堂和教学改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践行。要以书中的22个关键词为重点深入推进工作,可以抓住如下几个关键词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个关键词是“学习”。学习理念是付诸行动的基础。无论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或是以后新的改革和变化,我认为首先要实现自身观念的转变,更新理念,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并先试先用起来,通过学习,用“知道”为“行动”奠基助力。关键要能辩证地发现工作推进中的“真问题”,并理性地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进完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个关键词是“践行”。在边学边用的基础上,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指导下,重点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行动的改进,要及时发现行动的利弊得失,好的要继续发扬光大,不好的要及时修正完善,确保不影响正常教学。保持理性是最为关键的,不能人云亦云,要把权威专家的理论和路径与学校、学科、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念,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践行过程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并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工作推进的一个重要过程。我认为22个关键词的落地落实很重要,但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并催生本土化、接地气、很实用的经验做法更关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个关键词是“研究”。本书的22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后面都有若干个研究项目,是我们的课题研究选题素材来源。我认为只有以“研究者”“合作者”等角度深化“读者”“教学者”等角色,带着研究的视角,用上学术的方法,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勤于在反思、践行中发现“真问题”并结合实际开展研究,善于在“聚焦课堂、对话课例”中研究课题,既完成工作的“物理反应”,又促进研究的“化学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催生出更多有影响、可复制、能推广的教学成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新课程关键词》共读与时俱进,当下读正当时!“暑期教师阅读分享会”的这本书共读虽告一段落,但我认为这本书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研员时常读、一直读、回顾读并永久读,也是应该摆在教师的办公桌、教研室、图书馆甚至是教师床头柜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如同及时春雨一般,润我们于无形无声中,更新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改进我们的教学、沉淀我们的思想、引领我们的研究并催生我们的成果。建议各位书友抓住关键,用其关键词和典型案例引领我们的专业成长,争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