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钟山一游

水墨

<p class="ql-block">  钟山风景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是南京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江南第一山”。8月6日,带着老人和孩子我们来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一、梧桐大道</p><p class="ql-block"> 只因⼀棵树,想起⼀座城,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对梧桐的印象,我总停留在民国情怀上,却不曾深⼊浅出地去听它和南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没有梧桐,不成南京,在1872年,⼀位法国传教⼠在⽯⿎路种下了南京第⼀棵法国梧桐树,在淡去的光阴⾥渐渐融⼊这座城。1929年,为迎接孙中⼭先⽣灵柩修中⼭路和陵园⼤道的时候,又有2万棵法国梧桐⼜被陆续种下。</p> <p class="ql-block">二、明孝陵</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是60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墓地。整个明孝陵是由皇宫、星斗、神道、石像路、明楼、宝城、神功圣德碑等建筑构成的。</p><p class="ql-block"> 走进明孝陵,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历史画卷中;仿佛能感受到六百年前明朝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走进明孝陵的深处,你会发现一座宝城静谧无声,被历史深深掩藏。当你站在墓前,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岁月的痕迹,历史的磅礴,岁月的温度。 </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虽然隐匿在一片繁华的城市里,但它却静静地守候着那一段早已尘封的历史。因为它不只是一座墓葬,更是一个见证历史变迁的活的博物馆。它在诉说着明朝的繁华景象,也在讲述着历史的猛烈和无常。带着历史的沉重,静静地躺在这里,像一本翻开的史书,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一座山叫梅花山,是孙权之墓,但是大家都累了,没有往那边走,汪精卫也曾经埋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给自己选了墓地。</p> <p class="ql-block">三、音乐台</p><p class="ql-block"> 南京音乐台 位于中山陵博爱广场东南方,是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建于 1932至1933,作为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作纪念孙中山先生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虽然天很热,但是好想在这里坐上一整天,感觉白鸽起飞的每一瞬间真的很治愈。</p> <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不到故宫、长城等于没有去过北京;不到外滩、东方明珠等于没有去过上海;不到西湖等于没有去过杭州;不到中山陵等于没来过南京。中山陵背北向南,前临苍茫平川,秦淮河回环;后踞巍峨钟山,气象万千;左有千年古寺灵谷寺,右有明孝陵,乃气象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之墓,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广东人,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亲见中国社会积贫积弱,遂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宣誓就职,同年4月1日,先生卸职让位于窃国贼袁世凯。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4年1月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设想,同年11月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商讨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肝病恶化,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前,汪精卫想将先生安葬于北京景山,弥留之际,先生用尽全身的力气说:“否,否,我欲葬紫金山也!”因为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和胡汉名策马钟山,到今中山陵位置说:“我将来死后,如果能葬在这里,也算心满意足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博爱坊是一座三门冲天式花岗石牌坊。中间横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两个大字。牌坊风格别致,融会了中外建筑的特色,是一中西合璧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由广场拾阶而上,伫立眼前的是一座高大的花岗岩三门牌坊,牌坊高12米,宽17.30米,牌坊正中匾额上雕刻着由孙中山先生亲自手书的”博爱“两字,南京被称为”博爱“之都就由此而来。”博爱“二字原出自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孙先生生前最喜欢题这二字送人,这二字也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真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博爱”牌坊出来,是一段480多米的墓道,墓道两旁种植着两排雪松,和四排桧柏,以替代古代墓道两旁的石像,也寓意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如青松翠柏万古长青。</p><p class="ql-block"> 经过墓道,便来到陵寝的正门,这座宏伟的三拱门建筑高16米,宽27米,进深8米,全部用花岗岩筑成,中门横额上有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是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p> <p class="ql-block"> 穿过陵寝大门,是碑亭,正中这块高8.1米,宽4米的碑上刻有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於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鎏金颜体大字。彼时商讨立碑时,原定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可等了两年还没有写出来,后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非文字能表达,遂索性不写铭文墓志,改用现在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说中山陵的台阶像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在来这游览的客人常常疑惑,中山陵到底有多少级台阶,又有什么寓意?中山陵的台阶共有392级,象征着当时中华民国的人口,即三亿九千二百万。从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阶339级,寓意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 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代表着革命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这代表着伟人的视野是多么的开阔。迎面的这一段共有290阶,分为8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第五级台阶平台上有对巨大的紫铜鼎,上面刻有”奉安大典“四个篆书大字,是当时上海市政府为纪念中山先生葬礼捐赠的。位于左边的大鼎,鼎壁上留有两个大弹孔,据说是1937年12月,日军攻打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是由先生之子孙科一家敬赠的。</p> <p class="ql-block">  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四周是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用花岗岩砌成。</p><p class="ql-block"> 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p> <p class="ql-block"> 书于2024年8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