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波罗的海三国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似乎是拉脱维亚,但这个小国却有一个大首都里加。从立陶宛可以直接进入拉脱维亚,两国的边界就是这么个小房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里加是波罗的海三国首都中最大的一个,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波罗的海地区重要的工业、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里加是港口城市,处于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一进里加,路上的车明显多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说到里加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就不能不提第4任市长乔治·阿米斯塔德。1901年上任的这位市长在任期内,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波罗的海小城,打造成沙俄帝国时代仅次于莫斯科的富裕之地和整个欧洲的重要城市。这位市长给里加带来的变化惊动了沙皇,尼古拉二世曾盛邀他到圣彼得堡当市长但被婉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乔治·阿米斯塔德投身于一系列城市改造升级工程,直到1912年在办公室去世。他任内建成的很多公共设施至今还在使用,包括13所学校、3家医院、国家博物馆、动物园以及一些图书馆和咖啡馆。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前来定居,迁徙而来的人中不仅有拉脱维亚人,还有犹太人和德国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艺术风格开始流行,并得以在里加遍地开花,正是这座城市在这位市长的主持下繁荣昌盛的时期。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里加平均每年都会增加好几百座新建筑,其中不少都属于新艺术风格。而且幸运的是,虽然处于世界动荡的最核心区域,且历经战乱,又被别国统治多年,但里加新艺术建筑却奇迹般地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里加共有新艺术建筑七、八百座,主要集中在老城北部的阿尔伯特大街和伊里莎白大街。站在街区起点放眼望去,一栋栋漂亮的大楼美仑美奂,虽同属一种艺术风格却又各具风采,外墙的各种装饰更是争奇斗艳像露天展览。正是因为这些街区的存在,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才将里加称之为“北方的巴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艺术建筑大都出自本土设计师之手,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建筑师当属米哈伊尔 · 爱森斯坦。而更多人知道的却是这位设计师的儿子——苏联著名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原来里加就是他的故乡,他从小在父亲建造的房子里长大。谢尔盖·爱森斯坦毕业于圣彼得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后转入电影界,27岁就拍出了《战舰波将金号》,创建了蒙太奇理论,对世界电影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道加瓦河是波罗的海沿岸第一大河,也是拉脱维亚最重要的河流,从白俄罗斯流入,斜斜流经大半个拉脱维亚和里加,最终注入里加湾。拉脱维亚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很高,即使在盛夏的正午,也不会有干晒的煎熬,绿树成荫的河畔,这样的画面不时印入眼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家歌剧院是拉脱维亚最著名的文化中心,也是拉脱维亚建筑史和文化史上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建成于1918年。歌剧院为古典音乐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创新的舞台设计迎来了世界级的指挥家、歌唱家及远道而来的贵宾。 每年12月到第二年6月的演出季,平均有200场歌剧和芭蕾舞在这里演出。歌剧院周边环境优美,小花园里的喷泉,缓缓流淌的河水,舞者的雕塑……浓浓的艺术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自由纪念碑1935年由民间募捐集资建成,为纪念在拉脱维亚独立战争(1918年-1920年)期间阵亡的军人,是拉脱维亚自由、独立和主权的重要象征。顶端少女举着的3颗星面向西方,代表了拉托维亚的3个地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底座上的题字是“为了祖国和自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里加最值得一看的是中世纪老城,世界文化遗产,自由纪念碑是新城和老城的交界。往西走是老城,穿城而过很快会走到道加瓦河边,可是这不大的老城却有着丰富的内涵,里加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三兄弟屋、火药塔、大小商会会馆、猫屋、瑞典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中世纪古城拥有“建筑博物馆”的美誉,浓缩了整个拉脱维亚的历史和文化,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并存,还有古典和现代主义的。那些红屋顶的建筑每一座都历史悠久,像一本本书等着远道而来的游客翻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城的路是石头铺的,铺路的石头来自英国和瑞典的最多。来自瑞典的都是打磨成长方形的条石,长有30厘米,竖着插入地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坚固的石头路。来自英国的是鹅卵石,这些石头是未经加工的压舱石,在里加码头卸下船,货轮运货回英国,石头就留下来铺路。石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如果穿软一点的鞋子都会硌脚。但走在上面的感觉很是奇妙,好像导体一样接通了古老的历史,岁月在脚下延伸,而此时的你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个酷似大碉堡的尖顶建筑是著名的火药库塔楼,外墙弹痕累累,现在是拉脱维亚战争博物馆。馆内珍藏着14世纪以来发生在拉脱维亚的各种战争的图片、沙盘、模型,以及枪炮、军服、勋章等上万件相关的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瑞典门。瑞典门是老城保留下来的唯一城门,建于1698年。城门的对面保留着当年瑞典军队驻扎的营房,现在这些营房已是各种风格的小店。据说这个门是1689年从一栋已经建成的民居墙上挖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里加大教堂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中世纪教堂,建于1211年,1721年毁于大火,二站又毁于战火。多次重建使教堂混合了13—18世纪的各种风格,最东端也是最古老的部分是罗马式,塔楼是18世纪巴拉克式,其余部分则是15世纪重建的哥特式。这里有欧洲最大、世界第4大管风琴,造型奇特,至今仍能演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大教堂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古老的中世纪建筑之一,始建于1209年,完整建筑完成于15世纪末,曾经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可惜1666年坍塌。1690年,一个新的巴洛克式风格的钟楼建成,教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木质建筑,可惜在1721年遭雷击后烧毁。再后来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命令翻修,但没躲过1941年的战火。最后一次重建是1973年,这次安装了观光电梯,可直达72米高的钟楼第二层观景台。 花几个欧元坐电梯登顶,里加老城360度一览无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大教堂尖顶上的金色公鸡曾是风向标,人们把它两侧分别涂上金色和黑色,当金色的一面对着城市时表示顺风,海上的船只可以进港。当黑色的一面对着城市时表示逆风,船只不能进港。从15世纪开始一直到1941年,一共有6只风信鸡站在教堂尖上但都已损坏。1973年,为了纪念教堂建立800周年,一只新的镀金铜公鸡重新竖立在123米高的钟楼顶上。只是没了报信功能,也不会转动,成了纯粹的装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雅可比教堂建于1226年,是里加唯一的尖塔上带有风铃的教堂,是这个城市的典型特征之一,非常漂亮。风铃被认为是罪恶之人的丧钟,传说当不守妇道的妻子经过的时候,风铃就会响起。漂亮外墙成了现成的背景,不管是骑行的姑娘还是玩耍的孩子,定格就是一幅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三兄弟屋是三栋挨在一起但风格迥异的中世纪建筑,是里加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石造住宅。 三兄弟屋中白色方形石屋是大哥,带着阶梯式的山墙屋顶和哥特式的壁龛,出生于1490年。当时的里加与荷兰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这座建筑体现了荷兰文艺复兴式特色。建于1646年的二哥是三兄弟中财力最雄厚的,浅黄色的门面很是气派。三弟建于17世纪后期,是三兄弟中最窄的一个,薄荷绿的巴洛克式外表抢眼。三兄弟之屋亲密无间,一起历经了岁月变迁,现在是拉脱维亚建筑博物馆和国家文物保护监督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座特别的建筑就是著名的猫屋。在中世纪的欧洲,黑猫是魔鬼的象征、厄运的兆头,然而这只黑猫却堂而皇之地立在屋顶上,怎么回事呢?据传,一位勤奋的里加人在外经商成功后荣归故里,想加入当地的商会却被拒之门外。于是他斥资在商会的对面盖了一座楼,在楼顶上安了尾部朝向商会建筑的黑猫以表达愤怒之情。商会将他告上法庭,在法院的调解下,猫屋主人顺利进入商会,猫也转了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距圣彼得教堂几步之遥就是在明信片上出镜率极高的里加黑头宫。<span style="color:rgb(25, 27, 31);">中世纪时,里加是繁忙的港口,也是汉萨联盟的正式成员,贸易往来非常多,于是一个特别组织黑头兄弟会在14世纪末应运而生。其成员是来自外国的年轻未婚商人,大多是日耳曼人和他们的后裔。黑头兄弟会联合里加城里的商人和手工艺人,共同保护往来的船只和大篷车不受海盗和强盗的抢劫。因为这个组织选择的守护神是一个黑人血统的骑士圣毛里斯,“黑头”由此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7, 31);"></span></p> <p class="ql-block"> 黑头宫是一座精致的哥特式建筑,有着荷兰文艺复兴时的建筑风格,色彩鲜艳明快。在1580年至1886年近300年的时间里,外墙被不断装饰,是里加地区最华丽的建筑之一。黑头宫1941年在二战中被炸毁,1948年又被接管后的苏联把废墟夷为平地,1999年重建如初。坐在对面市政厅的台阶上,等着夕阳的余晖丝绸般划过黑头宫的外墙,在理想的光线下定格了这个画面。(这张照片被上海国际摄影沙龙《影像· 艺术》第1155期选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的里加道加瓦河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要去有“拉脱维亚的瑞士”之称的小镇锡古尔达,参观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中世纪城堡,然后去爱沙尼亚,所以晚上要去老城和里加告别。老城是要晚上去看的,当游客的人潮退去,老城才肯敞开另一种自己。里加的夜生活是整个波罗的海地区最热闹的,每一张太阳伞下都是一桌又一桌快乐的人,他们好像就是为了享受波罗的海的黄昏和夜晚而生,忙碌的每一天,都是为了这一刻,波罗的海美妙的城市风景让人印象深刻。没来之前拉脱维亚的兴趣值排在最后,来了之后知道错了。如果说拉脱维亚“是一块广袤而未经破坏的天然绿地,那其间有一个真正的城市——国际化首都里加”。这里古今同框,相映成辉,斑斓厚重,美不胜收,值得来探访,更值得住下来细细翻阅,慢慢品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拉脱维亚有大约140座中世纪城堡,其中图雷达城堡是现存最古老的城堡之一,建于1214年。城堡由里加大主教主持修建,比大多数拉脱维亚的中世纪建筑经历的战事都多,自1776年起就无人居住,成了一处遗址。修复后可供游人参观,城堡内有展览,美女可和游客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城堡坐落在高雅河的两条溪谷间地势较高处,登上27米的高塔能将整个高雅峡谷尽收眼底。如今城堡四周是自然保护区。拉脱维亚的森林覆盖率是49.9%。 是欧洲最绿的国家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苏联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锡古尔达和图雷达城堡就在这个公园里。此行第二次闻到浓浓的草香,第一次是在立陶宛的十字架山。告别拉脱维亚,向爱沙尼亚进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