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鸡年,常州博物馆与全国多家博物馆搞了《鸡文物图片联展》,那年8月10日在常州博物馆参观了此展。<div> 也许是为纳凉,一并参观了几个展览,当时都没细看,今日避暑驻足在家,细细翻看、编录成美篇,是谓消闲寻趣。</div> 2017年鸡文物图片联展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前 言</b></h1><h1><br></h1> 十二生肖中,鸡是唯一的家禽。<br> 鸡属鸟纲雉科,鸿鸪、锦鸡、孔雀均与其同宗,鸡自古被视为祥瑞之物,所谓“鸡者,吉也:雄鸡,乃大吉也!”鸡因“吉”而谐音,由音而成名,且“文、武、勇、仁、信”五德兼备,故被世人誉为“德禽”、“义禽”、“灵禽”、“禽圣”,亦称“司展鸟”、“知时禽”、“报晓禽”、“烛夜”等。<br> 鸡自进入畜养行列三千多年来,与人类朝夕相处,相亲相伴,进而被赋予诸多情感与文化色彩,其神圣意义也自古贯穿于各种神话传说和民俗信仰中。在创日神话中,鸡为“六畜”之首,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无论冬寒夏暑,雄鸡准时报晓,人们尊鸡为呼唤光明的“阳鸟”,也是农耕时代人们日出而作的“报晓神”,武士闻鸡起舞和文人寒窗苦读的“闹钟”,男女情爱的“信使”,雄性昂扬的象征,辟邪驱恶的“卫士”,官运腾达的吉兆….<br> 丁酉新春即至,来自全国20多家博物馆、400余件鸡、凤、神鸟题材的文物和民俗作品,一起讲述“金鸡报晓”的人文故事,全景展现人类悠久的养鸡历史,可令人们从中感受“鸡鸣五德”的文化意象,欣赏“雄鸡百变”的文物艺术,体验“神鸡辟邪”的民俗文化。<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b><font color="#ed2308">天鸡破晓:历史源流</font></b><br> 我国的鸡种由栖息在西南地区原有的野鸡种(又称原鸡)驯化而成,它们先在南方,而后扩展到北方。迄今有确切证据的家鸡,出现于距今3300年前的殷墟,有安阳小屯出土鸡骨和甲骨文上的象形文字为证。古代缺乏报时手段,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事活动中,数千年来一直靠着“鸡鸣报晓”来开始一天的农事活动,并涌现了“闻鸡起舞”、“鸡窗夜开卷”、“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诗歌和典故。鸡在漫长的岁月里,一边被畜养,一边被神化。人类养鸡史上,先后出现了报时的鸡、食用的鸡、祭祀的鸡、驱邪的鸡、祈福的鸡、报喜的鸡、游戏的鸡以及衍生出来的神话形象——凤、朱雀、神鸟和天鸡等诸多身份角色。<br> <b><font color="#ed2308">神话鸡:天鸡唤日 </font></b><br> 东晋地理博物志怪小说《玄中记》中,讲了一个“天鸡报晓”的故事,说“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桃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而鸣也”。古人认为鸡是上天降临人间的吉祥物,鸡鸣报晓,能呼唤旭日东升。由于鸡的神圣意义,在中国创日神话中,鸡有幸充当了创世第一日所造之物。盘古开天神话里,盘古的形象也以鸡为原型。<br> 自然界的鸡,在生物学上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原鸡属红原鸡种,鹧鸪、锦鸡、孔雀都是它的家族成员,现生的原鸡、雉鸡和驯化后的家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而在传统文化里,人们认为凤的形象来源于鸡(或野鸡),“黄帝之时,以凤为鸡”,神话里的三足鸟、火鸟、凤凰、朱雀都和鸡有着千丝万缕的源流关系。体现在古代艺术作品上,各种凤鸟、天鸡、日神以及金马碧鸡都是以鸡为原型,或者说是被神化了的鸡的形象。如果说,凤和朱雀都是神化的动物,鸡则代表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br> <font color="#ed2308"><b>雉鸡、原鸡和家鸡</b></font><br> 雉鸡、原鸡和家鸡都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缩、鸡形目、雉科。原鸡属共有4种,即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的绿领原鸡,分布于中南半岛(西至印度东部和北部、南抵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及我国南部、西南部的红原鸡,分布于斯里兰卡的黑尾原鸡,以及分布于印度西部和南部的灰纹原鸡,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家鸡是原鸡属内的驯化物种,祖先乃是其中的红原鸡。<br> <b>雉鸡</b> 是鸡形目雉科雉属的一种,又名野鸡、山鸡、雉、环颈雄、项围野鸡。体长90~100厘米米,雄鸟羽色华丽。在中国,除青藏高原的大部分以外,分布遍于全国。平时栖息于有草丛和树木的丘陵,严冬迁至田野间。脚强善走,翅短,不能高飞和久飞。<div> <b>原鸡</b> 是鸡形目难科原鸡属的一种,又名茶花鸡,为家鸡的始祖,现产于中国的云南、广西及海南。东南亚、印度、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等也有分布。原鸡体型近似家鸡,雌雄异色,雄性羽色很像家养的公鸡。<br> <b>家鸡</b> 属于原鸡属、家鸡种,由原鸡畜养而来。特点是抗寒力差,体温高,怕潮湿,觅食主要靠视觉和触觉,唾液腺发达,头顶有冠可散热。<br></div> <b><font color="#ed2308">武勇之德:能斗敢拼</font></b><br> “足搏距者,武也。”鸡喙尖利、腿后有一个突出如脚趾的距,这是对付天敌的武器,止戈为武,所以鸡具备武者之姿,为武德。“敌在前敢斗者,勇也”,意为勇气。公鸡生性好胜,大敌在前也毫不畏惧,在争斗中勇猛果敢,为勇德。此外公鸡还能咬杀毒虫,彰显正气。武勇之德突出反应在古今的斗鸡习俗。<div> 中国有悠久的斗鸡传统,斗鸡习俗源于春秋时期;东汉时邺城有“斗鸡台”,曹植写过《斗鸡颂》;民间斗鸡活动则盛于唐代,民谣曾描述斗鸡奇才贾昌“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明代还出现了“斗鸡社”。不过,民间的斗鸡活动大多用于喜庆娱乐,在节庆或者秋收之后举行,以此增添节日气氛。<br></div> <h5></h5><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b>余省、张士邦仿蒋廷锡鸟谱图册之丹雄鸡页</b></span></h5>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摄影:余宁川)<br> 清乾隆皇帝喻宫廷画家余省、张士邦从乾隆十五年(1750)至二十六年(1761)绘制完成《仿蒋定锡鸟谱》(简称《鸟谱》)。该图涉及鸣禽、游禽、攀禽、陆禽、沙禽和游禽等六个生态类型的鸟,其中包括数十个品种的鸡。本图绘丹雄鸡,即家鸡。<br><br> <b><font color="#ed2308">文德:头上有红冠</font></b><br> 古人对冠极为重视,“君子死而冠不免”,意为有文化修养之人,即使面对死亡也要保证自己的帽子戴的端正,不能不顾礼法。冠象征着礼仪和身份,文人戴冠,武将戴盔。而鸡天生戴冠,多为红色,看上去仪态大方,让人联想到文冠。冠、官谐音,将雄鸡和鸡冠花绘为一图,寓意“官上加官”,为古代的吉祥图样。历朝的《相鸡经》里,鸡冠也被作为重要品评指标。 <font color="#ed2308"><b>鸡鸣五德:文化寓意</b></font><br> 在古代,神采奕奕的鸡有许多名字,《庄子》称时夜、鲁鸡,《礼记》称翰音,《尔雅》称蜀,《古今注》称烛夜,《清异录》称羹本,《论衡》称酉,《东坡志林》称钻蓠菜等。鸡从汉代起就有“德禽”美誉。《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战国时,齐国名士田饶曾全面地论述鸡的品德:“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信,信也。”这“五德”在后世流传甚广,比较具象地说明了鸡的主要特性,以及人们赋予它的拟人品质。而鸡的“五德”由人来归纳揣摩,体现了人们的道德理想,名为赞鸡,实为自勉。<br> <b><font color="#ed2308">仁德:觅食相呼</font></b><br> 家鸡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肉食、蛋类和营养,更有觅食相呼、照顾幼小、团结友爱的特质。尤其是雌鸡,谨奉母道,携雏觅食,喔喔相呼,其乐融融。当然这只是人类的观感和臆想,古代文人雅士最为推崇“仁”,儒家视之为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准则,附会于鸡,便是仁德。<br> <b><font color="#ed2308">鸡首为饰</font></b><br> 中国古代工匠擅长用各种动物原型来制造各类生活器具,鸡首壶就是其中的一种。流行于西晋至隋唐时期的瓷鸡首壶,设计灵感可能起于汉代的鸡首铜壶,随着历史演进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和装饰特点。西晋的萌芽时期,鸡首壶有着“矮胖敦实”的形体,鸡首小而无颈;东晋以后,鸡首壶的身姿逐渐<br>变得“秀丽挺拔”,鸡头由装饰性变为实用性,鸡颈与腹相通可出水,短尾变成曲柄,以便捏拿;伴随着南北朝政权更迭,鸡首壶的生产逐渐由长江流域转向黄河流域,形体更加优美,有轻巧俊秀之感;隋唐时期是鸡冠壶的衰落期,比例尺度趋于失调,功能随之衰退,最终被唐代兴起的执壶所取代。<br> <b><font color="#ed2308">壶如鸡冠</font></b><br> 鸡冠壶是辽代陶瓷中最具草原民族特色的代表器物。辽代契丹族盛产皮毛,为便于携带水、奶等液体,多以皮革缝制皮囊,悬挂在马鞍上。鸡冠壶的造型便是来源于这种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容器,最初称为“皮囊壶”。因早期鸡冠壶在壶的上部饰有鸡冠状孔鼻,故名“鸡冠壶”。辽代中期鸡冠壶演变成双孔,形似马镫,因此又被称为“马镫壶”。鸡冠壶分为“孔鼻式”和“提梁式”。随着契丹民族走向定居,“孔鼻式”逐渐衰落,到辽代晚期,只保留了“提梁式”。辽代以后,鸡冠壶逐渐消失。<br>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结 语</font></b></div><br></h1><h1></h1><h3> 十二生肖中,鸡是最接地气的动物,古今往来它们一直孜孜不倦地为人类提供着物质的、精神的食粮:或报晓司晨、祭祀通灵、驱邪纳吉、迎春祈福,或觅食相呼、将雏携幼、遇敌相斗……鸡的丰富,鸡的精彩,鸡的复杂,鸡的多元,是人类对鸡的理解和赋予的寄托——鸡的“五德”,更是人类对自身素养的追求与期许;“鸡雏待饲”代言了封建帝王“勤政爱民”的政治信仰;“闻鸡起舞”寄情于年轻人的家国抱负;“雄鸡一声天下白”是对信念和希望的砥砺。鸡的生肖艺术,同样充满亮点和生趣,用不同材质、不同工艺手段所塑造的鸡形象、鸡装饰,千鸡百态,各具其妙。它们所表现的审美意趣,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凝聚了鸡进入人类生活数千年来的诸般智慧与情感,也深深寄托着人类对美好世界和生活的体察与感悟。</h3> 鸡年之初,新春又来。群鸡贺岁,欢乐多多。本展览是多家文博机构众筹的一项成果,在位于首都北京的国家文物局“北大红楼橱窗”以及各联展博物馆同步推出——也许展览就在您的身边。让我们徜祥于节日生活的欢歌里,和着其乐融融的春意,同赏生肖鸡的艺术之美,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力量,共祈金鸡献瑞,天地祥和!<br> 市民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