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坡又名“复真观”,位于武当山狮子峰60度的陡坡上,相传净乐国太子(真武大帝成仙前的身份)15岁受他的师父紫气元君的点化,来到武当山修炼,最初就住在这个坡上,所以就称为“太子坡”。太子在这里修炼一段时间后,曾一度灰心,意欲下山还俗,当走到磨针井时,紫气元君化成老婆婆借铁杵磨针点化他后,复回山中静心修炼,所以太子坡又叫“复真观”。 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扩建,清初三度被毁三度重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六年再次扩建,现基本保持了当年的规模。太子坡(复真观)建筑群包括复真桥、九曲黄河墙、龙虎殿、祖师殿、太子殿、五云楼等主要建筑,是武当建筑群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道观。 太子坡背依狮子山,面对千丈幽壑,右临天池,雨时飞瀑千丈,晴时郁郁葱葱;左为下十八盘,“神道”如带般飘逸。远眺如一片芙蓉满翠波,近看红墙似月阑绕仙阙,仿佛“海市蜃楼”一样的幻景。 太子坡景区的四大特色景观之一:十里桂花香<div><br></div><div> 景区内种植了大量的桂花树,每到秋季,桂花香气四溢,成为景区的一大特色。<br></div> 太子坡山门<div><br></div><div> 太子坡红色山门,山门为歇山顶式砖石结构,下为石雕琼花须弥座,红墙翠瓦,门前为石墁平台,周护石栏。<br></div> 砖雕的拱门匾额刻着“太子坡”三个大字,这是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永乐皇帝的驸马都尉沐昕亲笔题写的。太子坡背靠狮子山,整个建筑群在山峰60度陡坡之上,古代建筑师巧妙利用山形地势,巧妙布局,使建筑与环境紧密结合,建造了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筑的经典之作。 太子坡山门也是太子坡景区四大特色景观之二的“一里四道门”的第一道门。 “一里四道门”就是从太子坡山门进去到出去有四道门。大家想想看,我们一般的人从上小学到大学几道门?一般的人都要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四个大门”,这是个巧合?还是武当山古代建筑的玄机呢?我们也不得而知,那就由大家自己大家 自己去体悟吧。 太子坡四大特色景观之三:九曲黄河墙 走进复真观(太子坡)的山门,看到在古道上依山势起伏建有71米长的红色夹墙,这就是九曲黄河墙。古代建筑大师们利用狮子峰的特殊地形,顺依山势的回转建起犹如波浪起伏的夹道墙,被称九曲黄河墙。九曲黄河墙构思布局及用意都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气势非凡;弯曲高大的红墙,对初来乍到的虔诚香客,无疑是一次“诚信”的考验。 此为景区宣传照片翻拍 红墙翠瓦夹着蜿蜒石级,弯弯曲曲,犹如波浪起伏。其实,从山门到庙殿这段路的直线距离很短,只有短短71米,但是古人在修建时,就依山势起伏而建夹墙复道,构思和布局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气势非凡,同时,弯曲高大的红墙,使游人能产生“遥远深邃”的感觉。 “一里四门”第二门,人间追求福禄寿 复真观大殿,又名“祖师殿”,是复真观神灵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位。通过九曲黄河墙、照壁、龙虎殿等建筑物的铺垫渲染,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台,高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富丽堂皇的大殿使人感到威武、庄严、肃穆,顿生虔诚之感。 复真观大殿敕建于明永乐十年,嘉靖年间扩建,明末毁坏严重,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因清代维修为地方官吏和民间信士捐资,虽难以保持原有建筑的皇家等级,反而增加了许多民间建筑做法。故通过大殿,可以同时看到明、清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遗存。 大殿内供奉真武神像和侍从金童玉女。更值得一说的是,这一组巨大的塑像为武当山全山最大的彩绘木雕像,历600年,仍灿美如新。 “一里四门”第三门,超越世俗复真观大门 “一里四门”第四门,云崖初步神仙行 一里四道门的最后一道,便是复真观大殿的大门,上面写着“云崖初步”四个大字,能够开始在云端行走,就已经从”人“的阶段,到达了”仙“的阶段,道家最终的目的就已经实现了。一路走来,从听闻贵化,到乐享福寿,再到返璞归真,最后进入了云崖初步的境界,这完整地反映了道家闻道、悟道、修道、契道的全过程,虽说现在的人可能不会再信什么修仙之说,不过这些又何尝不是求学和人生的哲理? 在复真观建筑群的最高处,耸立着明代建造的太子殿,小巧精致,又不失皇家建筑的气魄。 建太子读书殿,旨在突出幼年真武苦读经书的事迹。据传,莘莘学子来此瞻仰,可使学业有成。古往今来,有无数少年学子亲临观瞻,以建树学业的恒心和信心,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常来此地,以求事如意愿,子女成材。 复真观的五云楼,也叫五层楼,高15.8米,是现存武当山最高的木构建筑。古代劳动人民在不开挖山体的情况下,完全依山势变化而建,取得了整体布局和实用性的双重最佳效果。五云楼采用了民族传统的营造工艺,墙体、隔间、门窗均为木构,各层内部厅堂房间因地制宜,各有变化。 太子坡四大景观之四:“一柱十二梁”<div><br></div><div> 五云楼最有名之处就是它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也就是说,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叠搁,计算周密。这一纯建筑学上的构架,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因而也成了复真观里的一大奇观。<br></div> “一柱十二梁”是我国古代建筑之谜,它历经数百年,仍完整结实,成为中国古建筑史在力学上的一大创造。它成了复真观里的一大人文景观,人们面对古人这一大胆而智慧的杰作,以至忘了五云楼的原始称谓,把整座楼房都叫做了“一柱十二梁”。这也是太子坡闻名遐迩的一景。 武当山太子坡曾是红三军的活动地点,留下了重要的红色历史痕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军曾在武当山太子坡古建筑群内活动,其中保存了85年的红军标语,这些标语由贺龙领导的湘鄂西红三军八师政治部宣传员书写,内容为“实行土地革命”和“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这些标语至今仍然完好保存 红三军标语:“实行土地革命” 此为景区宣传照片翻拍 太子坡景区不仅是武当山的重要景点之一,也是武当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保存了大量的道教建筑和文化遗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和游览。<br> <div> 此外,太子坡景区还是求学福地,传说中真武大帝曾在此读书修行,因此许多家长会带孩子来这里祈求学业有成。<br><br></div><div> 综上所述,武当山太子坡景区不仅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游客,还承载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和求学祈福的传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窗口。</div> 谢谢观赏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