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与哏都

佟铃小姐

民国时期的天津卫故事 <p class="ql-block">曹禺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万公馆”(坐落在今河北区民主道),他与天津有着深厚的渊源,这座城市对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1. 戏剧启蒙与成长:曹禺幼年丧母,继母薛咏南喜欢戏曲,常带他去看戏,这使他自幼对戏剧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他能演京剧,也能创作、演出话剧,还在天津汲取了其他艺术门类的养分。1922年,曹禺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这里浓郁的戏剧与文学氛围让他如鱼得水,他写诗、写小说、演话剧。在南开新剧团,他遇到了恩师张彭春,在张彭春的指导下改戏、排戏,培养了对话剧的兴趣和感觉,他曾表示南开新剧团的活动启发了他对戏剧的兴趣,从而走上从事戏剧的道路。天津交汇中国南北文化、近代中西文化的独特环境,也给曹禺以直接影响,使其戏剧素养融汇中西。</p> <p class="ql-block">2. 作品中的天津元素:曹禺在天津的生活点滴和文化积淀,深深镌刻在他的作品中。《雷雨》酝酿构思于天津,剧中映射着他青少年时期在天津见闻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场景,如鲁贵家取材于“老龙头车站(今天津站)一道铁栅栏门以外的地方”,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也与天津的开滦矿务局大楼相关。《日出》的故事完全在天津,女主角陈白露故事的灵感来源地是惠中饭店,如今仍伫立在繁华的滨江道与和平路交口,剧中翠喜、小东西等角色也有原型,源于当年南市“三不管”一带,贯穿全剧的工人们唱的“夯歌”,也来自于曹禺见到的天津建筑工地中的场景。《原野》虽然写的是农村故事,但创作来源也与天津有关,曹禺曾亲眼见过农民卖儿卖女的惨状,保姆段妈也常给他讲农村生活和自身的悲惨遭遇,这些促使他将所思所想流于笔端。</p> <p class="ql-block">3. 对天津戏剧的影响:天津丰富了曹禺的戏剧基因,而曹禺也成为天津戏剧底蕴的代言人。自1956年至今,天津人艺已排演了9版《雷雨》。如今,天津依然有源源不断的戏剧后生在大师的感召与护佑下投身戏剧。例如在曹禺故居隔壁的曹禺剧院,感官戏剧《寻找戏剧家》驻场演出,该剧导演、天津青年戏剧人贾泽轩表示在这里演出能感受到被大师“环抱”的幸福,希望沿着大师的脚步,让戏剧拥有更多可能。</p> <p class="ql-block">曹禺的代表作《雷雨》的创作原型就涉及到一些天津的地方和人物,如:</p><p class="ql-block">• 周家住宅:剧中周公馆的原型是当时“北方实业巨头”周学熙住在英租界的一幢房子。少年曹禺经常去天津泰安道周仲铮(周学熙的侄女)家领取学费,周家在天津的这处“很大很古老的房子”给曹禺留下了深刻印象。该住宅原是沙俄南逃时一个郡主的住宅,后让给周仲铮的祖父。房子按俄式建筑建造,前面是一栋楼,后面是平房和大花园,有高大的客厅,4米高长柱,背后还有一个教堂。如今这里是59中学的一部分,地震时二楼受损,修复后不如以前有气派。其具体地址是泰安道13号。</p> <p class="ql-block">• 开滦矿务局大楼: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与这座大楼息息相关。它是洋务运动和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老龙头车站(今天津站):剧中鲁贵家取材于“老龙头车站一道铁栅栏门以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当然,曹禺在创作《雷雨》时,可能对这些地方的记忆和印象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改编,并非完全照搬现实场景。</p><p class="ql-block">同时,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也融合了他对社会、人性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地方可能为曹禺提供了创作灵感,但《雷雨》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将其与现实中的具体地点和人物一一对应。它通过对人物关系和冲突的刻画,展现了深刻的社会和人性主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