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释法:公安机关对于因民事引发纠纷的执法处警权限的法律解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 王洪lawyer 以法为剑</p><p class="ql-block"> 2024年07月1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治社会的执法活动中,执法人员需要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在执法过程中应当保持更多的耐心和专业。公正执法,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背景事件简介】近日,某博主在大连旅游停车遭饭店锁车,理由是因未在该店用餐。视频发布后,警方到场的态度也引发争议。7月13日晚, 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针对“一游客在大连因停车问题报警”事件中民警处置不当情况发布通报。经查,2024年7月11日18时许,在大连市中山区一餐厅门前,一男子因停车问题与该餐厅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后报警。接警后,大连市公安局老虎滩沿海派出所两名警力临场处置,处警过程中言语不规范,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目前,已对两人停止执行职务,并依纪依规作出相应处理。(来源于南方都市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公安机关对于因民事引发纠纷的执法处警权限作一点探讨(【以法为剑】文章专注于普法角度,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安机关有依法行使治安行政的职能。公安机关是否有制止“私自锁车”行为的职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公安机关的职责范围</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的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1989年3月15日)、《公安部关于严禁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抓人的通知》(1992年4月25日)、《公安部关于严禁越权干预经济纠纷的通知》(1995年2月15日)中均有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不能干预经济纠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安机关依法具有刑事侦查和治安管理双重职责,其在接到当事人报案后,应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对于侵犯公民财产权和兼具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险性的行为,不能简单以存在民事、经济纠纷,没有犯罪事实为由不予立案,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违法情形进行调查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因民事纠纷引发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理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存在民事纷争,并不构成公安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障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事人之间存在民事纷争与公民要求公安机关履行保护财产权的法定职责,分属不同的法律关系。存在民事纷争,并不影响公安机关依法对侵犯财产权的行为进行查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安机关依法制止、查处非法侵犯财产的行为,系维护正常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责要求,并不属于违法介入民事争议的处理。只要存在社会安全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的可能性,公安机关就有义务履行职责,而不得以民事经济纠纷为名拒绝履行职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私自锁车的行为是一种非法的私力救济行为。私力救济行为不具有合法性。 强力型私力救济,随心所欲的私力救济,都可能导致非正义的产生,导致敌意、矛盾的激化,引发暴力。所以对私力救济应加以控制和引导,让私力救济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法律赋予了公安机关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的法定职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六条,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下列职责:(一)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而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的相关规定,是要求公安机关不要去干预经济纠纷的处理,而不是要求公安机关对因经济纠纷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不干预、不制止。 “私自锁车”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财产,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公安机关有责任和义务制止该的违法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事纠纷的起因并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免责事由,如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三款的规定,行为人因债务纠纷,实施的占用他人财物的行为,经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理处罚后,继续实施前列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的,可以以寻衅滋事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今各类自媒体高度发达,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涉警负面舆情。基层公安机关接到的民事纠纷类警情与日俱增,处理难度日益增大,处理稍有不妥,就可能引起社会舆论,造成办案民警被问责、追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对日益增加的民事纠纷警情,基层民警在日常执法办案中,必须增强责任心,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不能简单的将民事纠纷类警情归结于经济纠纷,不干预、不处理,而应迅速查清案情,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处理。对于确属民事纠纷,没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应做好解释和矛盾化解工作,积极劝导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民事纠纷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依法打击,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执法态度上,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化解双方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升级,特别是要避免矛盾焦点转移到公安机关身上,将民警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引发涉警负面舆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