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7日立秋</p> <p class="ql-block"> 在德阳快乐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我家是1958年11月底到四川德阳的。虽然已是冬季,但没有一点冬天寒冷的感觉,到处的树木、竹林、菜地都是一片葱绿,生机盎然。东方欲晓,太阳从东山的山峰间爬出,那才是真正的日出东山。远山依稀可见,竹林环抱中的农舍冒出袅袅炊烟,青灰色的大水牛悠闲地卧在池塘里,露出大大的牛头和半个身体,八蕉树大叶子随着微风轻轻地摇曳,到处都是涓涓流水,不时有一小群家鸭在溪中嬉戏觅食,田硬上、地头间堆放着刚脱完粒的一捆捆金黄色稻草,一畦畦繁茂的三叶苜蓿草(人工种植专喂长毛兔的草),绿茵茵的,开着紫色小花,露着淡淡的清香。一派田园风光,好似人间仙境。第一次来到南方,南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带给我无限的新奇,这就是我到德阳的第一印象。</p> <p class="ql-block">太山从山缝间爬出</p> <p class="ql-block">农舍冒出袅袅炊烟</p> <p class="ql-block">青牛卧塘</p> <p class="ql-block">八蕉叶和涓涓流水</p> <p class="ql-block">家鸭嬉戏觅食</p> <p class="ql-block">脱粒稻草</p> <p class="ql-block">苜蓿草</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德阳白衣庵,那里住着建工部一局企业公司、机械化施工处等单位的职工家属。我家在机械化施工处院内,住的是竹子搭建的草房,没有一块砖。室内地是土地,一下大雨室内地面就泛出水,与室外相差无几,只是没有室外那样泥泞。为防止室内太潮湿,在房子四周挖了一圈防水沟,让雨水尽快排除,进屋前必须走过排水沟上木板小桥才可进到室内。墙是竹编帘子内外抹上泥,室内墙面刷的大白浆,门也是竹子制的,门、窗、墙到处漏风透光,晚上可以从墙缝处看到满天繁星。床是木板通铺,上面铺着稻草垫子,再铺上被褥就是舒服的窝了。隔壁邻居家丁点声音都会听德一清二楚,没有任何私密可言。由于房子都是可燃材料建成,怕发生火烧连营的灾害,任何人家都不得生火,大人、小孩一律在大食堂吃饭。有专门大开水房供职工家属用水。冬季靠热水袋放在被窝取暖,两个小孩睡一个被窝,靠人身热量相互取暖。</p> <p class="ql-block"> 白衣庵后改名叫工农村,1957年前原址是一个寺庙,周边是大片良田。1958年建工部一局调迁入住,建设二重厂、东方电机厂等,人、车、马增多改为工农村。</p> <p class="ql-block"> 机械化工程施工处大食堂后面有一片比足球大的凹地,那才是我们小伙伴的乐园。凹地里没种庄稼也没种菜,长满了各种叫不出名的灌木小树,树枝、树干上都长满了尖尖的刺,北方未见过有刺的树,十分新奇,撅下一段拿在手里叫它狼牙棒。杂草长的有半人高,用一把草编一个草环戴在头上,就像电影里解放军头上的伪装,趴在草丛里学习解放军侦查员的样子玩捉迷藏。一帮小伙伴在那里欢渡快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狼芽棒的树</p> <p class="ql-block">草环</p> <p class="ql-block"> 刚到德阳,自己单位子弟小学没建,我到八角乡小学上学。八角乡离白衣庵有八、九里地远,到学校走大路得一个多小时,几个小孩一起穿田埂走小路能节省点时间。八角乡村口石桥旁一棵大核桃树,树干一人多粗枝繁叶茂,是八角乡的标志,看到大核桃树就到八角乡了。八角乡小学是个古朴的乡间小学,一条弯弯的小河半环绕着几栋平房教室,小河清澈见底,从教室后窗就能看见漂动的水草、小鱼、螃蟹。同学对我们刚转来的学生十分热情和友好,让我们讲北方的世界,外地的人文轶事,老师还让我当学普通话代表,纠正同学的普通话发音。最难忘的是上学路上要经过两个甘蔗榨糖厂,当时正是收甘蔗季节,榨出的甘蔗汁放到铁锅里熬成蔗糖,锅边上、木桶上都留有没收尽的蔗糖,我们用小木棍把棕红色蔗糖一块块抠出来吃,榨糖的农民也让我们吃,那蔗糖的甜劲经久难忘,到现在每当提起那件事,口中还流甜水。</p> <p class="ql-block">甘蔗糖</p> <p class="ql-block"> 八角乡上学太远,三年级寒假后又转学到德阳城关一小。城关一小在南街文庙的东侧,文庙南墙就是校门,是一座有百十年历史的县城学堂。校园内古色古香,还有十多棵参天古树。老师、学生大多穿着长衫,写作业不论算术、语文一律用毛笔,只有硬笔课要用钢笔。我毛笔字写不好,尤其是算术作业,老师也允许用铅笔完成作业。中午饭学校每年级有一大蒸笼锅给学生蒸饭,早上学生把自带饭盒的米里加上水放入蒸笼,学校有专人做饭蒸熟。我有时不带饭盒,家里给五分钱到文庙边上南街小面馆吃一碗阳春面。</p><p class="ql-block"> 在城关一小时,听老师讲毛主席为了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领导好中国共产党,不担任国家主席了,只担任共产党主席,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知识也十分渊博,毛主席说一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刘少奇。从此知道了毛主席和刘主席是中国最伟大的两位领袖。</p> <p class="ql-block">德阳南街文庙</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春夏之交,职工家属都来到德阳,企业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子弟小学。学校开始是在企业公司家属院内四栋草房,头些天学生自带小板凳上课,有的同学坐在砖头上课。后来拉来木板,我们男同学帮工人抬木板,钉大长桌子、大长板凳,木板都未刨光,露着毛茬。条件尽管筒陋,是自己的学校,可以安心的学习了。后来在企业公司俱乐部南侧马路边盖起了对着的二栋二层红砖教室和平行马路的二栋平房老师办公室。新校北面是大操场,大操场北面是每个班一片菜地,菜地北面有一条水渠是学校的边界。站在教学楼上可以远眺绵阳河(现在叫绵远河)和东山,东南角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校内的小树是我们自己栽的,课桌、椅子是我们全校师生用两个下午从厂西加工厂抬回来的。学校环境十分优美。</p> <p class="ql-block">德阳绵远河</p>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时除了文化课之外,老师还给我们讲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铁索桥、董存瑞、刘胡兰、江姐红岩英烈、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向秀丽、刘文学。那时社会的标语口号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万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勤俭建国!”。那时天天唱的歌是“社会主义好”,“歌唱祖国”,“戴花要戴大红花”(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从小接受的就是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英雄、尊敬模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传统教育。革命主义、爱国主义在儿童的心灵里已扎下了根。那些教育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后天的人生走向。</p> <p class="ql-block"> 我是班长也是孩子头,班上同学拥护我也听我的话。学校操场后面的菜地,每天晚上由班主任带领学生浇水,有一次老师还没到,我就带领同学们把班级的菜地浇完了,受到班主任于静晨老师表扬,体验了一把自己的组织能力,以后只有我们班没有老师带领浇菜地。下午不上课时,就带一帮同学去德阳县城玩玩,到南街新华书店看书不买书,找本喜欢的书坐在地上就看,翻看差不多了再放回原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神密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科幻小说就是不花钱看的。最爱去的就是小人书馆,书馆里有板凳坐,几百种小人书,从书里可以获得知识,很开眼界。一分钱看一本,五分钱可以看六本,不让两人共看一本,每人只有交钱看。没有那么多钱,一般兜里只有二、三分钱,用完就回家,很有满足感。路上大家还高谈阔论,书中的内容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 德阳的夏季时间长,是玩水的最好季节,经常和一帮同学去绵阳河洗澡游泳。绵阳河是德阳南北向的一条大河,平时河水平静,清澈见底,雨季就会河水暴涨,汹涌澎湃,河道内的物品被冲得荡然无存。绵阳河就在学校东面不太远,走半个多小时就到了。我们专找泥砂底、河水浅的河段,大孩子会很多种泳姿,十分羡慕,我只学会了狗刨和不规范的自由式。不算学会游,只能说在水里三、四十米淹不死。在水中比游速,比潜水时间,相互推水,打水仗,无拘无束水中尽情地玩耍,是太快乐的事了。白衣庵附近到处都是农田,旱田水田都有。休息的时候会约同学一起去田间玩,水稻田里木制脚踏抽水车北方没有见过,两个人脚蹬踏板(也可以一个人蹬踏),木槽内许多刮水板就连续向上移动,水就会沿着木槽抽上来。田边地头上随处都有桑树,农民养蚕要采桑叶喂蚕,每当桑葚熟的时候就会与同学一起爬到桑树上摘桑葚吃,专挑大个紫红色的,酸酸甜甜的,弄得手上衣服上都是红色洗都洗不掉。田野里有许多不知名的小树、野花、野草。初夏时节经常可以看到各种特大的彩蝶,我曾见过比手掌还大的全绿色的蝴蝶(也可能是一种蛾子)、全黑色的蝴蝶、黑花纹红黄色的蝴蝶、黑色下端带一圈红点的蝴蝶,十分美丽和奇特。小树林里可以看到很多叫不出名的野鸟,羽毛五彩艳丽,鸟鸣声忽远忽近,知了声此起彼伏,真是鸟语花香,一生难忘。东山每天都能见到,不知大山里面什么样,为探究山里的神密,秋天的一个星期天,约几个同学一同上山去玩,一大早出去干走也走不到,远看山就在眼前,就是到不了,真正体会到了望山跑死马。快到中午,沿着山里崎岖小路的攀登,终于爬上了久违的山顶,一路上心旷神怡,极目远眺,山峦起伏,群峰叠嶂,真正见到了山外有山、群山相连的景像。站在山顶看白衣庵方向的民房、树木、竹林、田野就象小人国一样。半山腰怪石林立、野草茂密、灌木扎人,还学着狼牙山五壮士向山下扔几块石头。不敢耽搁时光,只爬最前面一座山就赶紧下山,又渴又饿来到山下小溪旁,捧起溪水喝个够,水是甜丝丝的,喝下去一身的疲惫瞬间无踪无影。山下是成片成片的桔树林,满树的桔子把树枝压弯到地上,桔子是青绿色,顾不得酸了,摘几个桔子填饱肚子。天黑了还没有赶到家,家长十分着急,回家挨顿骂是在所难免的。</p> <p class="ql-block"> 五年级的时候,订阅了一份《我们爱科学》少年杂志。《我们爱科学》里的许多文章展现给我一个奇妙的未知世界,开阔了视野,涨了见识。尤其是制作矿石收音机的文章更是深深吸引着我,爱不释手,反反复复地看,决心也学习制作一台矿石收音机。制作矿石收音机无线电零件必不可少,主要有耦合无线电信号的线圈,调节电台的可变电容器,检波用的矿石,滤波用的固定电容器,放音用的耳机。主要零件都得要钱买,那个年代无线电零件奇贵,生活困难哪里有钱呀?在食堂吃饭,家长每天给二角五分钱饭票,自己买饭,自己控制,我就从饭票里省,不吃炒菜买汤或咸菜,一天可省二、三分钱,还捡桔子皮晒干卖钱,几个月下来攒了四元多。买了可变电容器二元六角钱,活动矿石六角钱,固定电容器八角钱,还剩几角钱。一个耳机四元多,这钱还差得远呢。在一期杂志上看到用圆塑料盒制作耳机的文章,塑料盒内立放一个U形磁铁,磁铁上缠上线圈,再盖上薄铁片的振动片,盖上塑料盖,塑料盖打几个放音孔,线圈线引出盒外,耳机就作成了。我要省钱自己作耳机,最难找的是U型磁铁,只知道铁经过电流可磁化,但不知道具体怎样做,在机械厂废铁堆里捡到小铁片弯成U型,再磨得光光的,白天家里没人,就站到桌子上,拧下电灯泡,把U型铁片放到灯头里通过电磁化做磁铁,刚把铁片放入灯头里就发出“啪”的一声响,还冒出了一朵红花,吓得我赶紧跳下桌子,小铁片也不敢拿出来,怕被电着。晚上一栋房家家点不亮灯,大人们把瓷保险盒内的保险丝换了,一推闸保险丝就烧断了,怎么也推不上闸,找来电工师傅,电工师傅说肯定有短路故障,就挨家挨家查,查到我家发现灯头里烧黑了,小铁片半熔化状搭在灯头内舌头和螺口之间,电工师傅说多亏保险丝断了,不然电线要着火的。电灯修好了,父亲骂了我一顿,说我淘气没边了,玩什么不好还玩上灯泡了,要是电到了着火了后悔都来不急!我把学科学做耳机组装矿石收音机的事情告诉了父亲,还差四元钱买不了耳机,父亲星期天给我买了一付我朝思暮想的耳机,别提多高兴了,戴上它就象“永不消失的电波”电影里的发报员。那一次灯头短路事故真是因祸得福啊,不用攒钱就有耳机了!自己又用硬纸管缠了个大线圈。一切零件具备,把零件固定在木板上,按书中电路图用导线把零件连接好,那时没有电烙铁,零件连接不用锡焊,都是用尖嘴钳拧上的,房头用竹杆架个蜘蛛网天线,一切完毕就开始调试了,小心翼翼调节活动矿石灵敏点,配合可变电容器选台,使耳机里电台声音清晰,噪音最小,还要调整天线方向使电台信号最强。反复几次调整后,耳机里传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还收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广播,听到了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的故事,高兴极了,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父亲给买的耳机一直保留至今,也是永远的纪念。儿时的业余无线电爱好陪伴我一生,培养了我动手能力。启蒙的无线电爱好使我对电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鼓舞和激励我不断学习电学知识,促使我选择和从事电气技术工作,也为后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几十年来能热心为单位职工家属做好事,维修几百台各类家电与儿时的无线电爱好是密不可分的。</p> <p class="ql-block">矿石自制收音机,听中中广播电台的小喇叭广播,孙敬修爷爷。</p> <p class="ql-block"> 在德阳的时候没有什么玩具,我们玩的是摔泥泡、扇烟盒、弹玻璃球、扔口袋、跳绳、打弹弓,偶尔也借同学球拍打乒乓球。最喜欢的小吃是米花糖和大米面蔗糖发糕。德阳水果丰富,四季盛产,杏、李子、水蜜桃、石榴、广柑、柚子、川桔、甘蔗都十分惹人喜爱。我还喜欢德阳的雾天,只有雾没有霾,初冬时节,天下着濛濛微雨,雾像轻纱一样缓缓滑动,慢慢飘渺,远处景色若隐若现,绵绵微雨轻拂在脸上凉丝丝的,空气湿润清新,透着泥土和青草的淡香,沁人肺腑,十分惬意,青雾缭绕人,人好像在奇幻的山水画中,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p><p class="ql-block"> 在德阳时,也赶上了自然灾害,吃不饱饭饿肚子,也吃过地瓜叶子粥、代食品。但童年是快乐的,难忘的。</p><p class="ql-block"> 1961年8月底,读完小学五年级随父亲工作调动离开深爱的德阳。</p> <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建一局二公司,于权大哥的文字回忆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