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假期里,孔晓明老师阅读了《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经典之作。在书中,王晓春老师将班主任角色定位:教育型的管理,学习指导者,平等对话者,学习者。王老师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一生幸福,教师要重建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与时俱进,增长本领,提高沟通能力和教学情景的策划能力,教师要有双重身份:学习者和“让学”者。教师有两项任务:自己学习和让别人学习。对于平等的对话者这个角色,自己做的不够完善,在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倾向于“教诲者”。教育学生时,“引经据典”各方论证,甚至有时候直到给学生说哭为止。</p> <p class="ql-block"> 通过学习,才知道真正的对话应以各自独立为前提,进行平等地交流和讨论。对话的结果是整合,是求同存异,而不一定是统一思想,也就是双方应该是开放的,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随时准备改变自己。只有我们俯下身去,与学生真诚地沟通交流,心灵才有真正的碰撞,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p> <p class="ql-block"> 魏巍老师分享的的书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感动流泪。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p> <p class="ql-block">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体会到了李老师犹如慈母般对孩子们那种无私奉献的师爱,李老师将自己教育的历程付诸于笔端,活灵活现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他的教育故事平实动人,和我们的教育生活息息相关,每读一次,心里就感动一次。同为教育人,我的心亦等同于李镇西老师的心,我们都希望能成为一个个学生前行的明灯,照亮他们成长的行程。我也要像李老师一样坚持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坚持教育实际的反思与改进,有行动才有可能改变和进步。尽管教育现实在很多困惑与问题,但是,我的教育教学生活很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把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当成有灵性人”,“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上力所能及做出自己的努力与尝试。</p> <p class="ql-block"> 阅读不仅能拓展我们的知识,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性情。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