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我国近代著名作家张资平</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德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张资平(1893——1959)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东厢堡三坑留余堂。凡读大学中文系的人,都知道张资平是我国近代著名作家。报刊中也频频出现肯定张资平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地位的文章。他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红极一时的作家,他的恋爱小说受青年们的青睐,作品一纸风行。著名作家张爱玲自己就曾明确说过,她曾迷恋于张资平的小说,并深受其影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是中学时代初读张资平的作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在广东梅县七十岁左右的人,1980年以前是极少有人知道家乡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作家张资平。原由是中国大陆在建国初的二十多年因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因张资平的小说是写三角恋爱为主题而被定为黄色书籍,出版社不敢再版,故书店里找不到他的书,图书馆即使有他的书也不能上架。大图书馆里张资平的书都被“冷冻”在藏书室里,一般人是难以看到的。<br> 在那个受极左路线影响的年代,张资平被人们淡忘了。在梅县除了解放前老一辈的读书人外,青年人极少有人读过张资平的作品,也很少有人知道张资平是梅县人。<br> 我是1950年出生的人,虽然从小喜欢看书,但直至读中学时我还没有读过张资平的文章。那时的语文老师也不敢向学生谈及张资平,图书馆里也没有张资平的书。<br> 我初读张资平的作品是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6年秋。那时全国学生停课闹革命,破四旧,揪斗资产阶级当权派,红卫兵大串连。文物古迹属“四旧,发狂的红卫兵们把图书馆和私人藏的旧书,名人字画搜出来烧。我的家乡是个人文荟萃的客家山村,红卫兵在那些“臭知识分子”家中搜出一万多本被喻为“毒品”的书。搜出的书堆放在村中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待开批判会的那天在操场上当众烧掉。我们几个爱看书的中学生在书堆里“偷”了数百本书,其中有一本是1932年出版的《现代中国小说乙选》,是清末举人民国年间县长梁杏果家中搜出的,书中有一篇张资平写的小说《梅岭之春》。<br> 历史给我开了玩笑,想不到当年是红卫兵并曾参加抄家和烧书的我,20年后竟是一个中学历史教师,1998年政府还吸收我为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政协学习文史委员),成了个热衷于爬格子的“业余自由撰稿人”。《梅县文史资料》第30辑里有一篇文章《梁杏果生平事迹》的作者就是我。<br> 《梅岭之春》是张资平1924年的作品,主人公段保瑛不满意童养媳的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受不住性的苦闷和压迫,勇敢地叛变封建宗族的法规和教会学校的校规,大胆地和比她年纪大17岁的吉叔结合。段保瑛的斗争最后仍是失败的。这是我最早读的一篇爱情小说,使我大开眼界。书中黄的程度令人吃惊,书在我几个同龄文友中传阅。最后这本书“失踪”了。 那时我抱着好奇心去探问一位解放前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梁老师“张资平是怎样的人?”他说:“张资平是个写黄色小说的作家,又是个汉奸,你们中学生不宜看他的作品......”梁老师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当然了解张资平在中国近代文学上的地位,但在那极左的年代里他是不敢向学生公正评价张资平的。我们应该谅解他。<br> 在中国大陆,几十年来没人敢宣传张资平,他被人们“淡忘”了几十多年。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张资平的坎坷人生</b></font></div> 要了解一位作家,必然要知道作家的历史。张资平是个热衷于写自传的人,他的作品中有关他的自传和身边小说文章达10万字,细读文章可追踪他的人生足迹。下列资料源自于《张资平自传》。<br> 张资平,原名张秉声,1893年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东厢堡三坑留余堂一个贫困的书礼之家。祖父是一名廪生,父亲是一名秀才、私塾老师,母亲在他出生后七十多天便去世了。从小跟随父亲读诗经、历史、地理、算术等科。他13岁时便读完了《再生缘弹词》、《天雨花》、《小五义》、《红楼梦》、《花月痕》、《今古奇观》、《品花宝鉴》及《水浒》等小说,并模仿着写小说。<br> 1906年春,张资平进了美国教会在梅县办的广益中西学堂。为此《百年广益》此书把张资平列为广益中学的校友。书中有《中国现代言情小说开山祖张资平》,文章由《百年广益》主编高浪舟写的。高浪舟是梅县教育局退休的副局长,他大学毕业后曾在广益中学任物理教师,退休后的2013年主编《百年广益》。 <br>广益中学丛书之一《百年广益》 《百年广益》目录 1910年春张资平考进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读书,1910年9月他考入广东高等巡警学校,1912年投考留日官费生,1914年7月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帝国大学预科),1919年暑假他考进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科。<br> 他的文学生涯是在日本读书时开始的。那时,张资平学的是地质,郭沫若当初学医、郁达夫当初学经济、成仿吾当初学兵工,共同的文学兴趣使他们聚集在一起,策划筹建了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1922年他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科,获取理学学士学位。 张资平返国后经友人介绍来到广东蕉岭县的羊子山矿山。在矿山工作期间,他为创造社的杂志写了《爱之焦点》、《双曲线与渐近线》、《澄清村》、《梅岭之春》等短篇小说。<br> 1924年春,张资平的母校梅县广益中学(男校)的进步学生闹学潮,全校四分之三学生离校。不久,学校派代表前往蕉岭,敦请张资平等人协助办校。在李度旷、钟贯鲁、张资平的协助下创办了梅县“学艺中学”。<br> 1924年张资平和熊淑琴结婚,夫人是梅县泮坑熊屋人,毕业于广益女子师范学校。<br> 他先后在武昌师范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广西大学任教授,讲授《地理学》、《地质学》。1928年,他曾受聘上海暨南大学文学教授,兼教大夏大学的《小说学》,还开书店出版刊物《乐群》(月刊)。<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资平的作品可分如下几类</font></b></div> 他留学初期小说的处女作《约檀河之水》(1920年11月发表),写的是中国留学生与日本姑娘的恋爱悲剧。<br> 第二类是作者自传性文章,被称为“身边小说”。如《脱了轨的星球》、《从黄龙到五色》、《我的创作经过》等是作者的自传,写的是他学生时代的生活。《澄清村》、《曙新期的创造社》等都是身边小说。<br> 第三类是恋爱小说。张资平的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都是描写恋爱的作品。由此,张资平成为公认的“恋爱小说家”。张资平恋爱小说拥有众多青年读者,常常是一本书刚刚出版便被抢购一空,许多作品再版重印,例如根据日本小说改写的《飞絮》1926年6月初版,半年之内连印三版,到1929年已经出了八版一万七千册,《最后的幸福》印五版。<br> 张资平是日本帝国大学地质学毕业生,仍不减其留学时代的兴味。他编著了不少地质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如《地质矿物学》、《外国地理》、《地质学者达尔文》、《地球史》、《普通地质学》、《自然地理》、《海洋学》、《人类的起源》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还翻译了《草丛中》、《衬衣》等6部小说集,编著了《欧洲文艺史大纲》、《近世社会思想史纲》、《社会学纲要》以及《文艺新论》、《普罗文艺论》等。<br> 张资平作品大多数是言情小说,短中长篇并举。文章抒发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内心痛苦,描写日本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更多的则是反映“五四”时期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热烈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他以客观平实的写作态度,清新流畅的笔调,再加上甜熟柔婉的情致,使张资平的作品很快一纸风行。<br> 数十年来他坚持文学创作,他的小说好像工厂生产的产品。他由创作之日起10年之中,先后出版了18部长篇小说。为应付出版商的约稿,据说他还雇请了几位穷大学生当助手。不久,他便在城郊建了一幢“望岁小农居”别墅,这是靠小说稿费建造起来的房子。张资平所写的都是恋爱小说,他的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都是描写恋爱的作品。由此,张资平成为公认的“恋爱小说家”。鲁迅概括张资平小说学的全部精华,是一个“△”。 <br> 妇女问题、家庭问题、婚姻恋爱问题及性的问题,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一开始就受到新文化倡导者的高度重视。提倡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浪潮向旧思想,对旧道德发起猛烈的冲击。张资平的恋爱小说,主人公都是女知识青年,新的时代潮流给她们带来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培植起她们人格独立的观念。思想的觉醒,使她们明白应由自己决定自己一生的道路,绝不能再听凭父母家庭的安排做旧式的“贤妻良母”了。她们追求志趣相投的伴侣,她们要实行自由恋爱。如他的作品里的段保瑛(《梅岭之春》)、美瑛(《最后的幸福》)、苔莉(《苔莉》)等艺术形象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与青年读者是“同龄人”,有着共同的命运。这些女主人公大胆主动地爱,反映了时代女性的追求;她们的悲剧,恰恰是时代女性现实中不幸的写照。能够引起青年,特别是女知识青年的共鸣。为此张资平恋爱小说拥有众多青年读者,常常是一本书刚刚出版便被抢购一空,如《苔莉》则共印九版之多。<br>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贵妇人在闲聊时以手捧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和张爱玲反映市民生活的散文为时髦。 张资平是一个历史复杂和频有争议的一位作家。他曾在伪日政权任职,是个汉奸。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在文坛上消失了。<br>丘立才教授是梅县西洋镇人,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研究张资平的人。下面是张资平临终前的一段经历,摘自丘立才的《张资平其人其作》。<br> 1947年5月,张资平因汉奸问题被国民党政府司法机关逮捕,后经交保获释。1948年4月上海法院判处张资平有期徒刑一年零三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资平没有工作,有时翻译一些文章来维持生活,再出版过去的作品,1952年张资平找到当时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潘曾是创造社成员,由潘介绍到上海市振民补习学校教书。1955年6月,因潘汉年的“反革命事件”牵连,张资平被上海市公安局逮捕。在审查他的“汉奸文人”罪行后,1958年9月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张资平有期徒刑20年。1959年7月送安徽省公安厅,12月2日病死在劳改农场。<b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逐步了解张资平</font></b></div> 我国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文化界百花齐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中国大陆文化界才有人研究张资平。由20世纪90年代初起《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杂志和大专院校的学报先后刊载评论、介绍张资平的文章。<br>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才真正看到比较详细介绍张资平的文章。1992年春,我阅读了丘立才教授的《张资平其人其作》,该文入选1991年出版的《梅县文史资料》第19辑。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介绍张资平的文章。<br> 丘立才,1946年生,梅县西洋镇人,中文硕士,广东省党校中文系教授。《张资平其人其作》介绍了张资平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文学创作过程。我读了丘立才教授的文章后,特专程参观了张资平的故居“留余堂”。从此以后我留意收集有关张资平的作品</div> 1995年春,我在梅州市江南书店买到一部《张资平小说选》,这部书68万字分上下册,由李葆琰选编,1994年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br> 张资平的书还是有人看的,《张资平小说选》首印8000册不久就售完。1996年有人想买《张资平小说选》,我告知他们梅州新华书店有卖,后来他说:《张资平小说选》已卖完。不久我托人在广州的天河书城买到了此书。我买到的《张资平小说选》已是再版本了。 我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知识和机遇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经历了从农民到教师的历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教育部门工作,师范中专毕业后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后在中学任教。我对文学情有独钟,从小喜欢看书,有文章在报刊发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是个业余自由撰稿人。因我的社会工作多,曾任梅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和《梅县侨声》特约编辑;任教的中学的领导同意文化部门兼职和短期借用,安排2至4节历史课、学校文学社1节作辅导课;我我在2天内把课上完,其他时间做兼职工作。那时我到附近的学校为学生上写作辅导课,为松口山歌协会出会刊,2002年还与人编著《客家松口山歌》。我的工作得到领导和乡贤们的支持。2009年,我还被梅县教育局信息股借用40天,工作是在电脑上收集客家文化的文章与照片,并得有劳务费。<br> 我对客家民俗文化有研究。我后认识嘉应学院的房学嘉、陈干华教授,河南大学退休历史系的丘菊贤教授。丘菊贤教授1992年退休,全家回家乡梅县居住,曾任《梅州市志》副主编,梅州《客家人》杂志副主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有文章在《客家人》杂志发表,为此我认识了丘菊贤教授,他与我合写了数篇文章。他指导我撰写学术论文,为此我的文章能在大专院校刊物发表。他推荐我任《客家人》编辑。客家人在全世界约1亿,现在中国有二十佘间大学有客家研究机构,好些大学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会向《客家人》杂志投稿。因该杂志是有国际刊号的出版物,可发行国内及世界各地有客家社团的地方,我以《客家人》杂志编辑为内平台认识了部分大专院校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br> 文化部门给我荣誉。我在文学写作上有成绩,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我在研究客家文化做出的成绩,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被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客座教授)。<br>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参与客家历史文化研究,为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撰写了数万字“客家民俗田野调查”资料。1999年10月我应邀出席“99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有来自国内1`0多间大学的专家学者外,其中有部分人是研究地方文史的。<br> 事有巧合。在“99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期间我认识了三个研究张资平的学者徐肖楠、巫小黎、丘立才,他们都曾在报刊发表了评论张资平的文章。学术研讨会在嘉应大学新建的学术讲座大楼召开,离张资平故居“留余堂”约100米,不少外地来的专家学者前往参观。徐肖楠等人提出成立“张资平研究会”。我读过张资平的作品,对徐肖楠教授的建议极感兴趣。后来在嘉应大学中文系任教的巫小黎副教授把他的论文《客家文化对张资平早期小说的影响》复印给我。<br> 2010年11月我到广州开会期间,在广州天河书城购了一本《张资平自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这套“名人自传丛书”入选了我国当代25位著名作家张资平名列其中。从而可知张资平在中国文学界的知名度。<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我参与张资平研究</font></b></div> “人可废,但文不可废”这是文艺评论界众多人士对张资平的评价。张资平在文学上的成就却不容磨灭。<br> 张资平是“创造社”中最多产的一位作家。1932年,他的小说《梅岭之春》被上海文心社收入《现代中国小说乙选》,作为《中等学校文艺参考书》向读者推荐。该书序言把张资平列为当代小说界最负盛名的七位作家之一,这七位作家是:鲁迅、郁达夫、叶绍钧、茅盾、冰心、张资平、沈从文。张资平成了前期创造社中仅次于郁达夫的重要小说家。他的《冲击期的化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今,报刊中也频频出现肯定张资平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地位的文章。<br>在2006年春发行的《梅州客研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的序言中就有如下一段话:现当代以来,客家文人更是群星灿烂,张资平、李金发、钟敬文、陈国凯、程贤章等均在中国文坛上具有相当的地位••••••<br> 而今,大专院校中文系有人选张资平的作品为题材作学士、硕士、博士论文。下面是众多论文中的选录: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林春美的博士学位论文是《海派都市小说作为流行与先锋的读本:从张资平到张爱玲》、丘立才《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开山祖张资平》、徐肖楠《从张资平看基督教传教》、刘发清《小议周作人与张资平》、赵艳花《张资平恋爱小说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梁德新《评张资平和他的作品》等。在网上可看到很多有关张资平的论文、文章、评论等资料近千个。从而可说明张资平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知名度。</div>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因参与客家历史文化研究而先后出席了“海峡两岸客家文化研讨会”、“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认识了很多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中对张资平有研究的人有十多个,如谭元亨教授就是张资平研究的佼佼者,他的文章《“归而不归”的张资平》在南方日报发表后被多家刊物转载。谭教授鼓励我积极研究客家文化,他曾为我著的《客家乡情》写序。我们也交谈过张资平的作品。他说:“你是张资平家乡人,写一些研究张资平的文章。” 我阅读了部分张资平的作品。下面我对张资平的恋爱小说作点评论。<br>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涌现了一大批写男女自由恋爱的作品,在更大量的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将女性视作性工具性对象的女性观却更是司空见惯的,尤以贾平凹的《废都》最典型。《废都》描写的是西京城著名作家庄之蝶和形形色色女子的性关系。这些美女一听说庄之蝶是“著名作家”,便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想方设法与他上床,以能将自己的身体贡献给他泄欲为莫大的荣幸。张资平的小说至少描写的还像是“恋爱”,尽管在当年的社会舆论看来颇有些不正常,而《废都》里不要说“恋爱”,就是连“做爱”都没有,有的只是“删去××字”的“性交性交”!鲁迅曾讥讽张资平的恋爱小说里只有“△”。<br>依我的见解。张资平的恋爱小说与贾平凹的《废都》相比,真是相形见绌。<br> 也许我是张资平的家乡人的原因。多年来,外地有多家报刊、网站向我约稿介绍张资平的文章。我为家乡出了个大作家张资平而感到自豪。<br> 从哪个角度来写张资平呢?名人的文章是不好写,据我所知在大专院校评论张资平的文章多得很。最后我以张资平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作品分析为主题,撰写了《评张资平和他的作品》入选2006年华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第二届客家文学研讨会论文。《张资平与他的作品》发表在《梅州作家》2006年第6期,《“汉奸文人”张资平其人其事》发表在福建《客家文学》2006年第3期。《走近张资平》先后在《梅苑》《今日兴宁》等刊物发表,还在多家网站转载。<br>2012年谭元亨、刘克定著的《何日是归年—张资平论稿》书中引用了我的资料,书出后刘克定先生寄有书给我。 广东省党校中文系的丘立才教授是梅江区西阳镇人,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在报刊发表评论张资平的人,他对张资平有研究。因为我在报刊发表有评论张资平的文章,丘立才教授曾与我通电话数次,交流张资平在中国文学的贡献问题。<br>如今有人提出要由梅县籍的专家学者撰写《张资平作品选》,他们推举丘立才教授主编。我表示赞同,并表示会把自己多年收集的张资平资料交给编书人。<br> 张资平在文学上的贡献功不可没。希望文学爱好者们参与张资平研究。<br><br> 梁德新(笔名梁豪,曾用名王森欣),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机遇与知识改变命运,由农民到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在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在家庭和地方文化的影响下,对文学写作有兴趣,有文章在报刊发表,还写了几本反映地方文化和民俗的书。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自由撰稿人”,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用电脑写作,在家庭的帮助下提高了写作效率。任教学校减轻教学工作量,同意市、县文化部门兼职及短期借调。曾任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客都旅游》等杂志编辑、记者。参加客家文化会议及由大专院校主办的客家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人选论文集。曾在嘉应学院、梅州市老年大学、北部湾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等刊物及《羊城晚报》《梅州日报》《梅州电视周报》等发表文章,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退休后还被市、县文化部门聘请参加编书。现是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梅县侨声》特约记者。现在居住在梅州市城区,在家看书写作,还会为报刊、网站写文章,参加与知识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div><br>2024年8月5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