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德深厚,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善行所积累的福报和德行,这种福报不仅自己可以享受,还能惠及他人。福德深厚的人,不仅在物质上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和精神层面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够使福德深厚的人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本文作者,长期住在家里不喜欢外出,外出肯定要花钱,节约不浪费是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常行布施心,十年如一日。吃剩饭剩菜是一种节约的途径,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规律。周末常有学生家长来访,按照往常惯例都会留学生家长下来一起吃饭,进一步了解学生家长各方面的情况,便于与学生家长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学习。通常都是多煮些饭菜,保证学生家长吃饱饭不挨饿回家,于是,十有八九都会有剩饭剩菜,把剩饭剩菜全部放到冰箱。学生家长各自回家了,作者一个人吃剩饭剩菜,一下子吃不了那么多。几天来一批人,每一批人来,都会有剩饭剩菜,一年到头总是吃剩饭剩菜,但从来没有倒到垃圾桶。单独一人生活简单,很少吃到新鲜饭菜,除非有学生家长来访。</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有学生家长提出,要到家里来跟作者一块吃一餐饭,本文作者不好意思给学生家长吃剩饭剩菜,因为各人身体素质不相同,抵抗能力不一样,所以担心学生家长吃坏肚子。于是,把冰箱里面的剩饭剩菜扔到垃圾桶,当扔掉剩饭剩菜那一刻,意想到自己浪费食物了,折损了自己的福报,瞬间觉得心中疼痛了起来,不得不从垃圾桶重新捡起倒掉的剩菜,留给自己享用方心安理得。尽管丢弃的剩菜,都是存放在冰箱隔几天的素菜,已经不值钱了,就算仅值两毛钱也是钱。殊不知,一盘剩余的菜成本高含有盐油和煤气等,尚有使用价值便倒掉,弃之简直就是浪费啊!浪费真的是造罪业,自己的东西怎么浪费,邻居家确实看不见,国家法律也管不到位,为人处世之道,要“慎独”自律。常言道:“一家不管两家事”,殊不知,这家人看不见那家人的浪费,可是天上人能看见。人在做,天在看。白天高高在上的太阳照见;晚上月亮和星星照亮人心,没有月亮出来的时候漆黑一片,一颗大大的黑眼珠盯着世间人。既然浪费有罪,那么会有恶报。这一次,真的记忆犹新,开饭的时候,宁可自己剩饭吃剩菜,让学生家长吃新鲜煮的饭菜。自从读书明白道理之后,知道吃剩饭剩菜不是吃亏,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反而觉得吃剩饭剩菜光荣,不折损自己的福报,更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吃剩饭剩菜就是抬头做人,说明了家庭里财物丰盛。</p> <p class="ql-block">殊不知,剩饭剩菜送到嘴巴里变味了,有吃剩饭剩菜习惯的人,总是觉得味道变得可美了,大善人对人对事,尤其是对饮食更没有挑剔,吃什么都是好味道,吃出美妙味道后,再不浪费任何食物了,源于吃剩饭剩菜的人,心中没有剩饭剩菜念头,端心正念,觉得吃什么都是新鲜的,跟新鲜没有区别,懂得惜福,保持平衡的心理,积极向上的心态。吃剩饭剩菜对本文作者而言,身体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肠胃消化系统保持正常,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有时候连续好几天忘记吃饭,剩饭剩菜放在冰箱都两个星期了,依然能吃而且吃起来津津有味。奇妙的是始终保持身体健康,几十年来没有过生病,身体各方面一直保持平衡状态,自然而然地忘记了自己年龄阶段。作者认为做到“勤俭节约不浪费,乃是世间人最大福报,可以说是治家之本,也是治国之要。”</p> <p class="ql-block">吃剩饭剩菜的良好习惯,本文作者在政府饭堂吃饭多年了,一直以来都是免费用餐,吃多吃少由自己决定无人监督,自己从来没有过浪费政府饭菜的行为,真的没有倒掉任何一粒米饭,偶尔打包剩饭剩菜加热留给自己第二餐享用,这就是践行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也是对种田种菜的老百姓感恩和尊敬。吃剩饭剩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古代皇帝饮食惜福讲究节约,皇帝每顿饭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吃菜不过三匙”,每道菜不能连吃三口,超过三口就要撤下去。吃不完的饭菜,部分食品还是相当好的,会被重新加热,放到下次继续摆到皇帝的桌前。身为国家领导人想吃什么都会有,应有尽有并不缺少食物,可是皇帝心系天下,做到了言传身教而不随便浪费,节约一点算一点,积少成多,将节约下来的食物供应前方打仗,增强官兵的战斗力,供给老百姓吃饱,过好生活民心安定得天下,这是皇帝的最大福报。关于吃剩饭剩菜的历史典故,多如牛毛不胜枚举,在此,列举三个历史典故作为佐料,让天下老百姓都懂得节约不浪费的重要性和真实意义,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啊!展示了古代国君在节俭方面的典范,值得后人借鉴。</p> <p class="ql-block">一、宋朝时期,皇帝们以身作则,通过个人行为示范节俭的重要性。例如,宋宁宗中年节食惜福,每次喝酒不超过三杯,下酒菜不超过五道,为了提醒自己健康饮食,还做了两块小屏风,一块写着“少饮酒,怕吐”,一块写着“少食生冷,怕痛”。宋高宗晚年作为太上皇时,饮食上的奢华程度降低,早上和晚上两顿主食是米饭和馒头,菜只有一道煎肉。文人士大夫群体也在宋代饮食节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笔墨和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对不良饮食风气进行劝诫和警示,力图使节俭饮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社会价值观念。例如,吕蒙正因为看到墙角堆积如山的鸡毛而醒悟,不再食用奢侈的鸡舌汤,并及时检省自身的德行。宋代社会上的节俭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清俭的食风,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群体,他们从“俭以养德”的角度出发,反对奢侈,倡导节俭的生活理念。强调节俭的益处,并从节俭“养德”“养寿”“养神”“养气”等几个方面进行阐发,特别强调“俭则不贪不淫,是俭以养德也”。</p> <p class="ql-block">二、雍正皇帝是历史上以节俭著称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特别强调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并亲自下旨处理吃剩的食物。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下圣旨给宫中御膳房,要求宫中粥饭及肴馔等食,如果有吃剩下的,切不可随意抛弃在沟渠之中。如果人不能继续吃的,可以给猫狗吃;如果猫狗也不能吃的,则晒干之后,给饲养的鸟儿吃,决不可丢弃。雍正帝还会派人随时稽查,如果再让他发现有随意丢弃食物的人,必定严加治罪。雍正帝的节俭行为,受到了其父康熙帝的影响。康熙帝在位期间,对各种花费严加限制,要求节俭,不许浪费。例如,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每年用于赏赐及招待的费用为80万两银子,经康熙锐意裁减不必要的开支,每年只需用银8万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雍正皇帝用餐节俭</span></p> <p class="ql-block">三、朱元璋也是一位以节俭著称的皇帝。据传,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前,曾经经历过极度贫困,因此他对食物有着特别的珍惜。成为皇帝后,他曾经因为找不到当年救他性命的一碗野菜汤而茶饭不思。朱元璋规定群臣设宴请客吃饭时,不能超过“四菜一汤”的标准。这反映了朱元璋对节俭和珍惜食物的重视。通过皇帝的行为,看到古代皇帝对食物的惜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元璋“四菜一汤”</span></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总而言之,吃了剩饭剩菜不生病就是福,吃起来口感津津有味就是德。古代时期,皇帝们崇尚节俭,宫内的开销、祭祀支出、赏赐大臣等方面都要求节俭。这些典故和实践活动共同体现了古代在饮食节约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不仅在皇帝和文人士大夫中形成了节俭的风气,也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了节俭的价值观念。“有福不可享尽”这句话最简单说法,就是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蕴含了深厚的哲理,主要表达在生活中对待幸福和福气的态度,提醒世间人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福气如同流水,源源不断但也可能转瞬即逝。当人们拥有幸福的时候,应该心存感激,意识到这种幸福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人们去珍惜和维护。“不可享尽”意味着人们不应该对幸福产生过度的贪婪和追求。贪婪会让人陷入无尽的欲望之中,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美好,甚至可能为了追求更多的幸福而失去已经拥有的。保持适度的满足感和知足常乐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有福不可享尽”,预防未知的自然灾害、气候多变造成粮食减产或失收,这句话还隐含着一种居安思危的智慧。在享受幸福的同时,世间人也应该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世事无常,人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和储备能力是非常必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都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讲。当困难或挑战来临时,国家和老百姓才能有足够的应对能力。“有福不可享尽”,主要是鼓励老百姓勤俭节约不浪费,将自己的幸福和福气分享给他人,通过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和温暖。这种分享和回馈的行为,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还能让人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有福不可享尽”是本文的核心,它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倡导用餐光盘。</p> <p class="ql-block">创作的作品即将结束,进入写作的尾声,将要跟读者挥手道别时,留点空间给读者与作者互相沟通,交流学习。试问一个幼稚的小问题,既然剩饭剩菜都可以扔到垃圾桶,难道剩饭剩菜不是用钱买来的吗?为何不可以把用不完剩下来的钱,一样辞地扔到垃圾桶里?有时候幼稚的小问题,便是人生的大问题。虽然善问的人很幼稚,但回答问题的人即有智慧。一问一答,问题就圆满解决了。</p> <p class="ql-block">回馈社会:说诚实言,讲老实话,作者对社会没有特别贡献,为此必须采用写作的方法帮助社会大众,这是作者最大的心愿。深谢感恩读者点赞,给作者创作的动力,截至现在有529434人点赞,阅读量4000万,恳请中国老祖宗慈悲加持,让天下所有人所愿辄得。</p> <p class="ql-block">特别声明:视频来源于百度,感谢原创作者。原创作品具有独特性,贯穿古今通达未来。本人创作与众不同的思维,把读者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投稿“读书笔记分享会”,主要是让读者开卷有益,不忘记老祖宗,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欢迎热心读者评论,好与坏都不会反驳。评论信息量太大,截至现在125766条评论,无法回复,恳请谅解。</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6日(星期二)</p>